第9節(2 / 3)

20而:乃。21豈《隨》也哉:謂不合《隨》元、亨、利、貞之義。22取:為。

秦景公使士雃乞師於楚1,將以伐晉,楚子許之。子囊曰:“不可。當今吾不能與晉爭。晉君類能而使之2,舉不失選3,官不易方4.其卿讓於善5,其大夫不失守6,其士競於教7,其庶人力於農穡8,商工皂隸不知遷業9.韓厥老矣10,知罃稟焉以為政11.範匄少於中行偃而上之12,使佐中軍13.韓起少於欒黶14,而欒黶、士魴上之,使佐上軍。魏絳多功,以趙武為賢,而為之佐15.君明、臣忠,上讓、下競。當是時也,晉不可敵,事之而後可。君其圖之!”王曰:“吾既許之矣16.雖不及晉17,必將出師18.”

秋,楚子師於武城19,以為秦援。

秦人侵晉,晉饑,弗能報也。

1士雃(qián):秦大夫。乞師:請求援軍。2類能:謂銓度其才能。3選:善。4官不易方:任人不違於道。方:常。指常道。5讓於善:讓於勝己者。6守:職守。7競於教:努力教導百姓。競:強,勉力。8農穡:農業。農、穡義同。

9皂隸:賤役。不知遷業:安於其位,不想改變職業。10老:致仕。11稟焉:受命於韓厥。稟:受。為政:行政。此時知罃將中軍。12上之:中行偃使居己上。13範匄佐中軍,中行偃將上軍。14“韓起”四句:欒黶、士魴讓韓起,韓起佐上軍。欒黶將下軍,士魴佐之。15為之佐:趙武為新軍帥,魏絳為佐。16已許秦國出兵。17不及:不如。18必將:必,必定。必、將同義。19武城:楚地,在今河南南召縣東南。

冬十月,諸侯伐鄭。庚午1,季武子、齊崔杼、宋皇鄖從荀罃、士匄門於訑門2.衛北宮括、曹人、邾人從荀偃、韓起門於師之梁3.滕人、薛人從欒黶、士魴門於北門4.杞人、郳人從趙武、魏絳斬行栗5.甲戌6,師於氾7.令於諸侯曰:“修器備8,盛餱糧9,歸老幼,居疾於虎牢10,肆眚11,圍鄭。”

鄭人恐,乃行成12.中行獻子13曰:“遂圍之14,以待楚人之救也,而與之戰。不然,無成。”知武子曰15:“許之盟而還師,以敝楚人16.吾三分四軍,與諸侯之銳17,以逆來者18,於我未病,楚不能矣,猶愈於戰。暴骨以逞19,不可以爭。大勞未艾20.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製也。”諸侯皆不欲戰,乃許鄭成。十一月己亥21,同盟於戲,鄭服也。

將盟,鄭六卿公子釭、公子發、公子嘉、公孫輒、公孫蠆、公孫舍之及其大夫、門子皆從鄭伯22.晉士莊子為載書23,曰:“自今日既盟之後,鄭國而不唯晉命是聽24,而或有異誌者,有如此盟!”公子釭趨進曰:“天禍鄭國,使介居二大國之間25,大國不加德音26,而亂以要之,使其鬼神不獲歆其禋祀27,其民人不獲享其土利28,夫婦辛苦墊隘29,無所底告30.自今日既盟之後,鄭國而不唯有禮與強可以庇民者是從31,而敢有異誌者,亦如之!”荀偃曰:“改載書32!”公孫舍之曰:“昭大神要言焉33.若可改也,大國亦可叛也。”知武子謂獻子曰:“我實不德,而要人以盟,豈禮也哉!非禮,何以主盟?姑盟而退,修德息師而來,終必獲鄭,何必今日?我之不德34,民將棄我,豈唯鄭?若能休和35,遠人將至,何恃於鄭?”乃盟而還。

1庚午:十一日。2魯、齊、宋之師從晉中軍。訑(zhuān)門:鄭之東門。3衛、曹、邾之師從晉上軍。門:攻打城門。師之梁:鄭之西門。4滕、薛之師從晉下軍。5杞、郳之師從晉新軍。郳(ní):即《經》之小邾。行栗:道路兩旁之栗樹。

6甲戌:十五日。7氾(fàn):東氾水,在今河南中牟縣南。

8器備:用具。器、備同義。9餱(hóu)糧:幹糧。10疾:有病之人。虎牢:地名,在今河南滎陽市氾水鎮西。11肆眚(shěnɡ):赦免有罪之人。眚:過。12行成:求和。13中行獻子:荀偃。14遂圍之:完成對鄭國的包圍。遂:達成其事。

15知武子:荀罃。16敝:疲。17銳:精銳。18來者:指楚軍。19“暴骨”二句:言爭當用謀,不可恃力。20大勞未艾:大戰還在後麵。艾:息,止息。21己亥:十一日。22公子釭(fěi):字子駟。公子發:子國。公子嘉:子孔。公孫輒:子耳。公孫蠆:子焜(jiǎo)。公孫舍之:子展。門子:卿大夫之嫡子。23士莊子:士弱。載書:亦稱盟書、載辭、載,盟書。24而:如,如果。25介居:處於二者之間。介:間。二大國:指晉、楚。26德音:善德。27歆:享。《說文》:“歆,神食氣也。”禋(yīn)祀:祭祀。28土利:土地之利。29墊隘:謂困頓。30無所底(zhǐ)告:無可告求之人。底告:致告。31“鄭國”三句:謂鄭國如果不是服從有禮而且強大足以保護百姓的國家,而懷有異心,亦如此盟。而:如果。32改載書:子駟亦以所言載於策,故荀偃欲改之。33“昭大神”句:謂盟誓乃昭示明神而締結約言。34之:若,如果。表示假設。35休和:謂庇佑諸侯使和睦相處。休:同“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