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評獎。

第二,課外拓展:樂器演奏培訓。目的:樂器演奏能激發學生興

趣,通過樂器演奏培訓,使學生有一技之長,發展學生的潛能,提升學

生的素質。時間:課外活動時。方法:教授簡單易學的小樂器,如豎

笛、口琴、電子琴等。以綜合性表演伴奏來填補音樂課堂的不足,使課

堂教學在情感和技能的結合下不斷升華。教師進行藝術展示,創設學習

情境,用民族器樂演奏,把歌曲蘊涵的音樂情緒表達出來,使學生產生

強烈的學習願望。

案例:專家說“土啊,土得洋盤!”

2006年春,一次全市課外藝術教育展示活動在我校舉行,教師陳為

民在指導學生學《采茶舞曲》時,展示了竹笛、二胡、打擊樂,然後師

生進行民樂(器樂)合奏,學生舞蹈,把整個興趣活動推向高潮。所用

樂器基本上是農村學校僅有的樂器,甚至有點“土”。一位市級專家評

說道:“土啊,土得洋盤!”

1.2.2 校外拓展途徑

第一,農村學校音樂教學麵向社會,走進社區和鄉村。目的:豐富

農村文化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為鎮、村精神文明建設服務。方法:協

助鎮、村組建鄉鎮文藝隊伍。步驟:①對鎮社區、農村文化現狀做調查

分析。調查的問題:你喜歡的娛樂方式?接受調查近1200人,調查問卷

結果顯示:90%以上表示,喜歡文化娛樂,非常渴望有人組織,讓技藝得

到展示。②組建“村藝術隊”“村夕陽紅藝術隊”“場鎮舞蹈隊”,廣

泛吸納文藝愛好者。③選好各隊隊長,負責平時召集和聯絡工作。④選

126 派和聘請部分有文藝專長的輔導老師,有計劃按時培訓。⑤堅持開展自

娛自樂活動,不斷訓練提高。訓練時間:農閑、學校放假、周六或節日

慶典、臨時任務。培訓內容:簡單樂理知識,怎樣識簡譜,教唱健康易

學的歌曲,學適合農村文藝愛好者舞蹈、腰鼓等。⑥積極參加外出交流

演出及比賽活動,得到藝術展示和鍛煉。

第二,讓學生將音樂藝術帶到社會,走進生活。

(1)學會新歌回家要唱給家長聽,吹奏樂曲課後要經常吹奏,學會

舞蹈或歌舞表演要反複練習。

(2)參加“鄉村藝術節”表演,學生在活動中鍛煉,在活動中成

長。

(3)學唱健康的流行歌曲,使學生興趣盎然,開闊眼界,提高音樂

藝術欣賞能力。

1.2.3 藝術團是校內、校外拓展的橋梁,是學校音樂教學與群眾文

化生活的紐帶

藝術團在校內成立並學習和訓練,也到校外參加豐富多彩的農村文

化活動,所以它是橋梁和紐帶。藝術團以“展示特色,活躍生活,培

養特長”為宗旨,開展豐富多彩的音樂課外實踐活動,拓展音樂教學,

使音樂藝術的本質(藝術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得以充分體現。方127

法:建立學校“春之聲”藝術團,堅持開展課外興趣特長訓練;形成管

理體係。步驟:①成立“春之聲”藝術團組織機構;②擬定藝術團章程,

確定目標任務;③進行學生特長愛好調查,並按特長愛好分類;④根據學

生特長愛好,編隊成立藝術隊(特長班);⑤確定指導教師,並確定各隊

訓練時間,進行藝術特長訓練;⑥堅持開展課外活動,積極承擔各項藝術

活動任務,參加各級各類藝術表演、比賽,不斷爭取展示和鍛煉提高的機

會。

表1 學校藝術團訓練安排

一等獎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

興趣教師會銅管樂隊鼓號隊腰鼓隊合唱隊接受臨時

任務訓練小組學生自由活動舞蹈隊美術組體育組舞蹈隊

注:小學每天下午第二節課後,中學第三節課後。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表2 學校“春之聲”藝術團管理體係

藝術團活動:我校“春之聲”藝術團2004年5月成立,至今參加各類

128 藝術活動100多次(各級中小學生藝術節30餘次;鄉村藝術節、年畫節、

梨花節、賞果節、五一節、國慶節、春節文藝演出等40餘次;“5·12”

大地震後,慰問災區群眾,慰問、歡送抗震救災部隊官兵、誌願者等文

藝演出40餘次;商業演出20餘次)。藝術團管理運行情況:“春之聲”

藝術團是隸屬於學校的一個業餘性質的藝術團體,它的建立充分體現了

學校的辦學特色和辦學方向,旨在活躍師生生活,提高學生音樂素養,

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也為高一級學校培養輸送具有一定藝術特長的

合格新生創造條件。藝術團由5支隊伍組成,包括“春之聲”少先隊鼓號

隊、“春之聲”校樂隊、“春之聲”腰鼓隊、“春之聲”舞蹈隊、“春

之聲”合唱隊。藝術團在學校成立,受學校管理,學生在藝術團老師輔

導下學習和訓練。開始時,藝術團主要承擔學校工作任務,隨著演出次

數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學校藝術團的名聲越來越大,邀請演出的單位

越來越多,演出級別越來越高。學校為彌補活動經費的不足,象征性地

收取一定的演出經費,使藝術團得以生存和發展。

1.2.4 出版了教師論文集《農村學校拓展音樂教學途徑研究》

論文集包括論文篇、教案篇、活動方案篇三部分,共40多篇論文。

1.3 實踐效果

1.3.1 藝術團及地方文藝隊的建立,豐富了社區群眾文化生活,為

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

“春之聲”藝術團和臥雲村“夕陽紅”文藝隊、新和村業餘藝術

隊、人賢社區腰鼓隊幾支地方業餘隊伍,積極參加當地的各種文化藝術

活動,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為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了積極貢獻。

1.3.2 藝術團堅持開展課內外興趣培訓培養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校

園文化生活,使學校走上了音樂藝術特色之路

學校成立“春之聲”藝術團,藝術團幾支隊伍已成為農村學校拓展

音樂教學途徑的重要渠道;課外活動的興趣特長訓練,使校園文化生活

豐富多彩,獲得多項榮譽,充分彰顯出學校的辦學特色。

一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1.3.3 師生對音樂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提高了音樂素質,促進

了師生發展,並為一些高中、大學以及社會輸送了不少音樂藝術人才

(1)教師發展。過去,我校具有藝術專業學曆的教師不到2%,缺少

專職音樂教師。現在4位音樂教師均在綿竹市上公開課,多位音樂教師的

課題研究論文在省、市、縣各級刊物發表或獲獎。

(2)學生發展。過去,學生對音樂學習沒有興趣,藝術教育成為

一句空話;學生的音樂素養很難得到培養,絕大部分農村中小學生很少

了解、學習和使用樂器。如今許多學生對音樂藝術產生了興趣,每一位

學生都通過課內、課外或藝術團的學習和培訓,接觸或學會至少一種樂

器,有些學生甚至成為樂器演奏高手和藝術特長學生,有的已到高一級

學校繼續深造,有的成為社會自主創業人才。

1.3.4 通過開展音樂藝術活動,培養學生音樂藝術素養,間接地使

學生產生了學習文化課的興趣,對學生其他智力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促進

作用

(1)這一課題的研究,充分實踐了“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和“人

腦科學理論”,不但使學校藝術文化氛圍更加濃厚,學生其他智力因素

也受到積極影響。我校除了在藝術活動方麵取得成績,近幾年教學成績

也有所提高,2006級、2007級和2008級學生學習成績不斷提高,居綿竹

市同類學校前4名,2009級抽考又取得全市前3名的好成績,有不少學科

已躍居第一。

(2)學生不再厭學,學生行為習慣不斷好轉,學校形成良好的校

風。過去幾年,學校缺乏健康有益的活動,學生課外無所事事,行為

習慣很差,不少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年年普九“四率”不能完成。從

2005年秋季開始,學校正式把“拓展音樂途徑”作為課題研究,開展了

豐富多彩的音樂藝術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消除學生厭學

情緒,現在“四率”年年達標,受到各級表揚。

(3)通過豐富多彩的音樂藝術活動,許多學生參加了興趣活動組,

課外不再無所事事,學生心理得到健康發展,學生之間和睦相處,學生

的違紀現象不斷減少,操行合格率年年上升,現在已達到98%。學生素質

130 的提高,有力促進了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順利開展,並榮獲“綿竹市2008

年度先進集體”稱號。

2 課題研究的社會影響

(1)藝術團足跡遍布綿竹等市、廣濟等鎮的大街小巷、大小村社,

為群眾演出節目,極大地豐富和活躍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多次受到上級

黨委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肯定和表彰。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

也交口稱讚藝術團的精彩演出。

(2)各級媒體多次播出新聞或專題節目——廣濟學校有個“春之

聲”。

(3)由於我校藝術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很大作用,在縣、市、

區享有盛名,很多學校到我校參觀,我校應邀派專人幫助實驗中學、遵

道、玉泉等其他學校組建藝術隊。

(4)“春之聲”藝術團應邀參加各類活動達100多次。“5·12”大

地震後,5月-8月期間,“春之聲”藝術團受綿竹市政府、總工會、市

團委、市婦聯及市武裝部安排,參加抗震救災演出以及慰問、歡送抗震

救災解放軍官兵、誌願者團隊等演出共計40餘場,有效緩解了災區群眾131

心理壓力,為災後重建工作作出了貢獻。社區、村藝術團體慰問活動達

10餘場;臥雲村“夕陽紅”藝術隊也與德陽、綿竹等藝術團體到極重災

區北川、青川等地慰問演出,為人民群眾災後心理康複發揮積極作用。

一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民族學校促進民族散雜居區和睦團結實踐研究

(德陽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德陽市孝泉民族小學

主研人員:劉 豔 謝華寧 鐸 培 鄭 興

胡小蓉

走進德陽市回漢雜居的孝泉鎮,可以看到:雖說“5·12”地震損

毀了一些房屋,但大家團結互助,共建家園。回民牛排店有勤勞熱情的

漢族幫工,回族孤寡老人有漢族婦女馬大姐幾年如一日的精心照料,修

繕清真寺有漢族私營業主的無私捐助,地震後無家可歸的外地百姓有回

族群眾的熱情接待,腦癱學生小貝身邊有各族小夥伴的顆顆愛心……半

邊街上,回漢親如一家、和睦團結,邁開了重建家園,恢複發展的新步

伐。看到這一幕幕感人的場景,德陽市伊斯蘭教協會主任、清真寺管委

會主任激動地說:“民族小學,使我們社區回漢群眾間更加和睦,更加

團結了!”

1 “豬肉包子”事件引發的思考

德陽市孝泉民族小學地處回漢雜居的德陽市孝泉鎮,是德陽市唯一

的民族學校,也是四川省民族散雜居區三所民族學校之一。學校有兩

千多名漢族、回族學生,還有苗族、藏族、羌族、彝族等民族學生。一

132 次,一名漢族學生買了幾個豬肉餡包子,見他的回族好朋友在座位上休

息,就大方地將包子拿給這位回族學生吃。誰知他的好朋友卻非常生氣

地將包子扔在了地上,狠狠踩了一腳。兩個好朋友為此打了一架,回族

學生還將此事告訴了老師,要求老師批評這位漢族學生。漢族學生感

到十分委屈,心想自己的好心怎麼變成“驢肝肺”了呢?經老師再三調

解,兩名同學才化解了矛盾。

由於學生缺少民族文化知識,不了解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既造成

了同學間的誤會和矛盾,也影響了同學間的團結友愛,還牽扯到回漢

兩族的群眾關係。為了有針對性地加強民族文化知識教育,學校開展了

“民族知識知多少”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校內學生對民族文化缺少

了解,民族知識缺乏。由此可見,民族文化教育迫在眉睫。

今天的孩子將主宰明天的世界,他們必然會與更多的民族交往、合

作及共同生活。如果今天教育孩子熱愛民族文化、尊重民族習俗,播

撒下民族團結的種子,明天他們就一定能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祖國統

一、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樣既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

和終身發展,也有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這是民族學校實踐科

學發展觀應該承擔的使命。

德陽市孝泉民族小學將傳承民族文化作為學生德育的重要內容,依133

托校內外、課內外民族文化教育係列活動,使學生了解民族文化,體驗

民族文化,引導學生踐行民族團結,懂得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

教信仰,增強了各民族學生間的了解,培養了學生的交往、合作及共同

生活的能力,促進了各民族學生團結友愛,和睦相處。

如今,校內92.5%的學生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和風俗,95.9%的學生

能在生活和學習中關心幫助少數民族同胞,99.4%的學生懂得人與人之

間要互相尊重。學校湧現出一批批“民族團結小模範”和一個個“民族

團結先進集體”,校園處處充滿了溫馨與和諧,教師們團結協作共同進

步,同學們友愛互助親如兄弟姐妹。

一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2 依托校內外、課內外民族文化教育係列活動,

讓學生了解——理解——尊重——傳承民族文化

通過創設濃鬱的民族特色校園文化,讓學生接受民族文化熏陶;將

民族知識融入各科課堂教學,讓學生了解民族文化;建設民族特色文化

班,由點到麵不斷拓展學生的民族文化知識;校本教材《民族百花園》

的分層教學,讓學生係統學習民族文化,深入理解民族文化;體驗活動

進社區,讓學生領悟民族互相尊重、團結友愛的真諦。

圖1 校內外、課內外傳承民族文化係列活動示意圖

2.1 創設濃鬱的民族特色校園文化,讓學生接受民族文化熏陶

在校園中創設民族文化氛圍,對民族團結教育具有特殊作用。我校

在學校食堂專設了民族師生專用窗口,在宣傳欄專設民族知識櫥窗,製

作了流動的民族知識展牌,建立了民族藝術文化長廊和民族文化藝術展

覽室,就連學校的主教學樓也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情。牆壁上掛的是56個

民族的知識簡介圖片,校園裏張貼的是民族團結宣傳畫、標語……學生

置身於濃鬱的民族特色校園文化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134

2.2 建設民族特色文化班,由點到麵不斷拓展學生的民族文化知識

走進德陽市孝泉民族小學,見不到傳統的班牌。躍入眼簾的是回族

文化班、維吾爾族文化班、羌族文化班、滿族文化班等獨具民族特色文

化的班牌。學校引領每個班從一年級起,每學年自主選擇一個民族的文

化進行學習,建設成該民族的民族文化班;一年後,圍繞另一個民族的

文化進行學習,更換一次民族文化班牌。學校建議學生低段走進“身

邊的民族”——回族、羌族等,中段關注“川內的民族”——藏族、彝

的新疆民族、馬

化的動力,

——

,與學校的民

學習小

流(通

內外活

行)

全班交流

(通過校

本課、班隊

活動進行)

2.3 民族知識融入各科課堂教學,讓學生了解民族文化

在小學學科教材中,有不少內容都蘊涵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潛藏了

民族團結的深刻道理。我校教師結合學科教學的內容和特點,采用學

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民族文化引進課堂,讓孩子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

時,還能感受中華民族豐富而獨特的民族文化。

2.4 校本教材《民族百花園》的分層教學,讓學生係統學習民族文

化,深入理解民族文化

校本教材《民族百花園》一書既有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民族法規

介紹,又有我國56個少數民族的基本情況概述,還特別介紹了學生身邊

的民族。融獨特的民族風俗、瑰麗的民族服飾、燦爛的民族文化、秀麗

一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的民族風光、傑出的少數民族人物、神奇的民族傳說等知識為一體,圖

文並茂,富有兒童情趣。

(1)製定課程計劃,強化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學習與了解。

教師按課時計劃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確保師生在民族團結教育

活動中對校本教材《民族百花園》的有效使用,有利於學生對各民族的

風俗習慣、曆史文化等進行係統的學習,促進學生對不同民族文化的深

入了解。

孝泉民族小學2007—2008學年校本課程《民族百花園》課時計劃

一、二年級(低段)三、四年級(中段)五、六年級(高段)

每周必修課時1課時1課時1課時

每月活動課時1-2課時1-2課時2課時

每月總課時6課時6-8課時8課時

每期總課時22-24課時26-28課時30-32課時

(2)民族知識教育“趣、樂、活”,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

教師使用校本教材靈活多變。教學時,不是按書的編排順序、篇章

結構依次教學,而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實際情況,有針對地選取相

關章節和內容進行教學。同一內容也可根據學生的年級段不同,確定不

同的教學重點,大大提高了教材的使用率。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發展水平選擇了分層教

學法。低段民族知識教學——“趣”:讓一、二年級兒童主要了解一些

淺顯的民族知識,教學方法強調趣味性,采取學生喜愛的方式進行。中

段民族知識教學——“樂”:在三、四年級兒童中,主要開展民族知識

啟蒙教育,教學內容以係統的民族知識學習與欣賞民族歌舞、民族美

術作品、民族體育項目相結合,教學方法強調學生在樂中學。高段兒童

民族知識教學——“活”:在五、六年級兒童中,主要開展民族常識

教育,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教學內容以知識性為主,兼顧學生的興趣愛

好,注重實踐。

136

2.5 體驗活動進社區,讓學生領悟民族互相尊重、團結友愛的真諦

八年來,孝泉民族小學將民族團結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先後組

織學生開展了回漢小朋友結對子活動、參觀清真寺、觀禮回族的開齋

節、到回族群眾家中體驗生活、與涼山州比爾鄉中心小學的彝族同胞開

展“手拉手”活動、參與民族教育進社區社會公益活動、民族歌舞表演

進社區活動……這些實踐活動妙趣橫生,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感受

了、體驗了、參與了、領悟了民族互相尊重、團結友愛的真諦。

冷清的清真寺熱鬧了 帶著孩子前來參觀清真寺的家長,一撥又一

撥;端著盆扛著掃帚前來打掃的紅領巾,一隊又一隊;阿訇身邊總是圍

著一個個唧唧喳喳問個沒完沒了的孩子們……這裏,成了回漢各族互相

了解、增進交流的聖地,往日不曾光顧的漢族同胞走了進來,熱鬧的聖

紀節、開齋節、宰牲節也有了許多觀禮的漢族同胞。回漢兩族之間多了

溝通,少了神秘,鄰裏關係更加和諧。

回民社區的紅領巾 放學時間及節假日,你會看見一個個穿梭於回

民社區的孩子,他們有的是去幫助因病耽誤功課的回族夥伴,有的是去

回族同學家中拜訪,還有的是去看望回族同胞。回族五保戶保大娘,一

137

提到民族小學的孩子就樂得合不攏嘴:“民族小學的孩子真好,經常有

不同的孩子來看望我,給我買東西,幫我整理房屋,陪我拉家常,我這

個孤老婆子享福啊,一點也不孤獨。”

情係涼山州 2006年,我校江老師帶回了涼山州比爾鄉小學的信

息,喚起了我校師生的民族深情。學校少先隊發出了“愛心助學飛涼

山,回漢同架愛心橋”倡議書。全校師生共為比爾鄉小學捐款7千餘元,

讓數十名失學兒童重新回到了校園,100多名孩子領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

新書包,20多個貧困孩子穿上了新衣。活動中,100多名孩子為彝鄉的孩

子寫去了慰問信,與比爾鄉的彝族孩子結成了“手拉手互助對子”。一

封封滿載著民族深情的信件,帶著一顆顆純真的心靈飛向遙遠的山鄉,

飛進孝泉民族小學回漢各族孩子和涼山州比爾鄉彝族孩子的心田。

一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3 民族團結的鮮花燦爛開放

3.1 民族團結的小天使

課題研究使孩子們的民族文化知識不斷豐富。在校的回、藏、羌、

苗等各族孩子也加深了對本民族的風俗和曆史文化的了解,增強了民族

歸屬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各族孩子之間互相尊重,彼此團結,學

校成了各族小朋友快樂成長的搖籃、溫馨和睦的家園,學生成長為民族

團結的小天使。

傳播民族知識的小老師 一次,學生睿睿跟著爺爺去城裏玩。看到

腰佩短刀,蓄著長發,穿著袍子的藏族同胞,爺爺緊張而又神秘地對

他說:“這些人脾氣可不好了!”睿睿卻一臉嚴肅地說:“爺爺您說錯

了。我從民族文化校本課程中懂得,藏族等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時常有

野獸出沒,他們為了防身才腰佩短刀,不是用來攻擊人的。就像我們語

文課文《葡萄溝》介紹的那樣,少數民族是勤勞勇敢、熱情好客的。他

們和我們一樣,都非常友善,都希望能和其他民族人民和睦相處。您剛

才的說法是不對的啊。”“嗬嗬,我家的小不點兒長大了,懂得的民族

知識可真不少呢!睿睿,今後能不能把你在學校學到的民族知識講給我

聽,讓我也增長增長見識呢?”“沒問題,我一定會當好這個小老師

的。”睿睿驕傲地挺起了胸脯。

3.2 教師成了民族文化的傳播者

教師們以身作則,踐行民族團結思想,做學生的榜樣,做民族團結

的模範。

她用愛溫暖了藏族小男孩 王恒,一個來自北川的藏族小男孩,一

位調皮、瘦小的男孩,是李豔老師辦公室的常客,不是因為和同學打

架,就是因為拖欠作業……在教育研究過程中,年輕的李老師開始重新

審視自己對王恒的教育方式:對於班上唯一的藏族孩子,我的關愛到位

了嗎?於是,她對王恒進行了家訪,通過家訪了解到王恒家庭貧困,母

138 親在外打工等情況。於是,一個關愛計劃在李老師心裏產生了。隨後王

恒在一係列的關愛活動中感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無私愛心,感受到了

班集體的溫暖,逐漸改掉了自己的壞習慣。

學校有許多像李豔這樣的老師,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著學

生,教育著學生,一個個民族團結小天使茁壯成長起來。他們傳承民族

文化,播下民族團結的種子,必將隨著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不斷深入發

展而開出鮮豔的花朵。

3.3 學校成為促進民族團結的一麵旗幟

民族學校充分發揮了在民族團結教育中的職能作用,學校成了宣傳

民族知識,展示民族文化,促進回漢各族團結的平台和窗口,在促進當

地各族人民團結和睦工作中起到了橋梁和紐帶作用。

震不跨的回漢深情 “地震了,地震了,趕快撤離!”2008年5月

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震驚海內外,孝泉鎮距汶川僅60餘公裏,

受災情況嚴重。房屋倒塌,家園破碎,許多人無家可歸。住居在半邊街

的回族群眾,由於住房年久失修,許多回民的家在地震中倒塌。得知這

個消息,許多漢族同胞自發奔向半邊街,大家扶老攜幼,搶救財物,相

互攙扶著走出廢墟。回族五保戶李大娘行動不便,無人照顧。居委會主139

任、漢族人馬萬鳳趕到李大娘家,將老人背出廢墟,安置在搭好的帳篷

中。地震過後,老人無家可歸,她又騰出自家並不寬敞的住房,將老人

接入家中,照顧老人的飲食起居。老人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回族同胞也牽掛漢族群眾。地震發生後不久,剛把清真寺的受災群

眾安頓完畢,清真寺管委會保主任得知同在半邊街的漢族同胞“李摩

托”有多輛嶄新的摩托車還在危房之中未搶出來,於是他又馬不停蹄地

組織附近的回族小夥來幫助搶搬店中的摩托。大家在保主任的帶領下不

顧餘震的危險,搶救出價值8萬餘元的16輛三輪摩托車,使漢族同胞避免

了經濟損失。

回漢齊心,大家將地震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災難麵前,大家風雨

共渡,譜寫了民族團結的新詩篇。

社區盛開民族團結花 在民族學校傳承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實踐

教育活動中,學校通過多種方式、多條途徑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小手拉

一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大手,校園連社區,教育每一個孩子,影響每一個家庭,滲透到城鎮、

鄉村的每一個角落,不僅使學生受到教育,還使周圍的人民群眾深受感

染,樹立了民族團結意識,一朵朵絢麗的民族團結之花在民族散雜居區

綻放。日常生活中,大家彼此尊重各自的風俗習慣,平等相處,締結了

兄弟般的情誼。回漢一家親,攜手向前進,不光是口號,已經是活生生

的現實。

民族學校傳承民族文化教育新詩篇 孝泉民族小學開展的“民族學

校傳承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實踐研究”得到了上級領導、學生家長的

大力支持。研究工作及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成效顯著,成為德陽市促進民

族團結的一麵旗幟,獲得社會各界的肯定和好評。

四川省政協副主席阿稱來校考察後說:“德陽市孝泉民族小學在開

展民族團結教育、促進民族和睦團結的工作中,發揮了自己的獨特作

用,體現了民族學校的特有價值,使當地師生、群眾民族團結意識大為

加強,當地民族團結工作前進了一大步。”

德陽市伊斯蘭教協會主任、清真寺管委會主任激動地說:“修繕

清真寺出現經費困難時,是民族小學雪中送炭,為我們捐款10000元;

‘5·12’地震發生後,是民族小學師生為我們送來礦泉水、大米等救災

物資;回民社區,常有紅領巾來打掃清潔,回民五保戶家裏,常有少先

隊員來慰問和看望……民族小學真的和我們心連心!有了民族小學,我

們社區回漢群眾間更加和睦,更加團結了!”

140

基於適應社會的智障兒童交往能力訓練實踐研究

(德陽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德陽市特殊教育學校

主研人員:古寬貴 李新熾 向少軍 張益斌

唐 瑛

1 問題的提出

我校經過對37名智障學生的調查研究,發現他們在交往方麵主要存141

在如下問題:一是生活自理能力弱,難以自我料理衣食住行等日常事

務。二是生活圈子小,絕大多數來自農村多子女家庭,留守、單親學生

占70%以上,基本隻跟家人和同學打交道;知識麵狹窄,對外界了解極為

有限,遇到陌生人或新環境便無所適從。三是交往知識技能欠缺,62%的

學生口齒含混不清、說話邏輯性差,認知力、判斷力、理解力、記憶力

和協調力發育遲緩,難以與人有效地溝通交流。四是個性複雜不穩定,

受歧視、被嘲弄的經曆挫傷了交往積極性,存在明顯的依賴思想和自卑

心理,膽怯緊張、獨立性差……這些因素造成了智障學生難管教的現

象。現狀令人憂慮,前景不容樂觀,如果順其自然,智障兒童就會被現

實所裹挾,自食其力、回歸主流將變成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一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2 主要方法及措施

通過對原因的分析,我校提出了“一切為了殘疾孩子,讓智障兒童

從小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的教育主張,在適應

社會的大背景下開展了訓練智障兒童交往能力的實踐研究。

2.1 因人而異,確定智障兒童交往能力的訓練目標

我校從實際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製定了多層次、分階段的交往能

力訓練目標。

2.1.1 群體目標

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基本的社會生活規則、人際交往禮儀和

安全常識,能較好地自我照顧、居家服務和社區利用,啟發團隊協作意

識,樹立健康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道德和人格開始萌芽。

2.1.2 個體目標

將德、智、體、美、勞融會貫通,分別給不同情況的智障孩子量身

定製了小步子、易達成的動態化個體目標,突出差異性,並在實踐中考

評反思,及時修訂。

142

表1 智障兒童個體培養目標案例

重度智障兒童小剛中度智障兒童小成輕度智障兒童小蘭

男,15歲,智商28,單

親家庭。發育遲緩,不

會說話、寫字、計數,

有多動症,貪吃。

10歲

智商42,

守兒童。身體素質好,

有學習基礎,語言表達

含混難懂,做事三心二

意,易衝動。

女,14

歲,智商63

,沉

默內向。性格倔強,認

死理,常因小事發脾

氣,可進行日常交際,

學習較好。

共同目標:初步認識自我,熟悉校園環境;有基本的溝通交流能力;會尋

求幫助,主動參加集體活動並服從安排;養成愛美、守時、勤儉、聽話的

好習慣;會說禮貌用語,有較好的文明素養,能調控情緒;有興趣愛好,

會安排空閑時間。

適應校園生活,知道吃

飯、入廁、就寢、上課

的時間和場所,在指導

下進行吃喝拉撒睡,減

少依賴他人照顧、半夜

起床玩耍、推搡撫摸女

同學等不良行為;努力

學習生活中最簡單的稱

謂和物品名,用手勢輔

助表達意思;會安靜做

事不影響他人,不伸手

討要東西,能表示謝

意;訓練注意力。

加強口語訓練,識記同

學姓名和日用品名稱;

自理生活,保持麵容、

衣著、物品整潔;減少

攻擊行為,改正吐口

水、損壞公物等缺點,

不做危險的事;能做

值日生,進行力所能及

的勞動;和小夥伴一起

玩,不爭搶玩具;提高

理解能力,培養體育方

麵的興趣愛好。

能有條理地把一件事情

講清楚,會閱讀報紙和

課外書,拓寬知識麵;

掌握聊天、打電話、寫

信等技巧,做好家務

勞動;形成團隊意識,

爭取成為榜樣,協助班

級管理;會傾訴排解煩

悶;練習舞蹈、手工,

形成一技之長;尊敬師

長,與同學團結友愛。

一等獎

2.2 立足校本,充實智障兒童交往能力的訓練內容

我校全麵落實《基礎教育課程

改革綱要(試行)》《培智學校義

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圍繞

實際生活應用中心,充分挖掘校內

外各種教育資源並有機整合。

一是以多元智能理論和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

圖1 課程設置結構圖做合一”理念為導向,實行規定性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與創新性相結合的校本課程體係。例如生活語文課培養基本的聽說讀寫

能力,主要教會識記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生活

數學課鍛煉初步的計算方法、思維能力,與購物結合起來;生活適應、

勞動技能課著力教育生活自理、家務勞動、自我保護、社會適應;唱遊

與律動、繪畫與手工、運動與保健課補償認知缺陷並提高審美情趣、身

體素質,康複訓練課著重進行感覺統合練習和個別指導;信息技術課

學習使用家電及電話、手機、電腦等現代通信工具;藝術休閑課傳授刻

紙、串珠、十字繡等興趣愛好。此外,每周還專門開設了三節“溝通與

交往課”。課程設置見圖1所示。

二是編寫校本教材《智障兒童交往能力訓練指南》。該書首先梳理

智障兒童與人交往、基本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其次將每項訓練任務

細化分解,搭好框架,規定實施訓練應遵循的原則、要求和程序;同時

鼓勵教師發揚個性鮮明的教學風格,還精選乘車、問路、待客、借物等

典型案例,形成單元主題教學,各部分內容前後呼應銜接,通俗簡明,

可操作性強。春華秋實,凝聚了集體智慧的《智障兒童交往能力訓練指

南》日漸成熟,填補了我市培智教育領域的空白,受到特教同人、專家

學者的好評並予以推廣。

三是校園文化的創設。學校製定了《特校學生日常行為細則》《文

明禮貌八項注意》《十不準》等,著重對學習、生活、禮儀等方麵進行

規範,改編成琅琅上口、好聽好記的歌謠,孩子們每天耳濡目染,熟知

哪些事情是好的、應該做的。

2.3 因材施教,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交往能力訓練活動

踐行“補缺增能,長善救失;因材施教,循序漸進;貼近生活,直

觀體驗;榜樣帶動,示範模仿”的原則,把交往能力訓練貫穿教學始

終,摸索總結出了“一引一激兩結合”訓練模式(見表2),按照構思→

準備→實施→評估的操作流程,針對不同內容精心設計方案,組織開展

了一係列交往能力訓練活動。

144

一引創設情境引起注意做好準備

一激設置問題激發興趣督促思考

結合生活學以致用訓練交往能力

結合勞動實踐操作促進社會適應

表2 “一引一激兩結合”訓練模式

2.3.1 積極開展校內教育活動,潛移默化地鍛煉智障兒童的交往能

(1)生活自理能力訓練活動。學會生活自理是自立於社會的第一

步。學校從最簡單的自我照顧入手,利用日常飲食起居的時機,著力訓

練吃喝拉撒睡、穿衣戴帽、鋪床疊被、抹桌掃地、整理物品,學會自己

的事情自己做。同時在家政課中練習煮飯、洗衣、縫扣子等,掌握居家

服務本領。

小雨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11歲了還不會梳頭發、係鞋帶。老

師與家長達成共識,開展專項訓練,征集同宿舍的“小管家”隨時督

促她做好個人衛生,安排班幹部給她分配勞動任務,每天檢查合格後在145

“個訓表”上畫“√”,累計5個就給予獎賞。這些措施在初期遇到抵

製,孩子不願意、家長不舍得,但是老師嚴格要求、堅持實施,讓小雨

慢慢認識到要聽話做事,逐漸減少了依賴思想。

語言表達能力培訓活動:特別加強對智障兒童傾聽、表達、交流能

力的培養訓練,讓他們能聽、願說、敢說、會說。

語言訓練課上,老師教育智障孩子見到爸爸回家了要說:“爸爸

好!”見到媽媽上班要說:“媽媽再見!”教不會說的孩子用動作表示

自己的意思,如人來了拉手表示親熱,人走了揮手表示再見,還讓口語

較好的學生練習看圖說話、自我介紹等。

(2)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活動。好習慣將使孩子受益終身。根據行為

主義學習理論,靈活運用行為矯正技術,塑造強化正向行為,矯治消除

異常行為,使智障兒童言行舉止更加合乎規範,得到認可和歡迎。

養成好習慣。老師在國旗下講話、餐前集會時反複強調“安靜、勤

一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勞、節約、守時”,並落實到學習生活的細節中去。形體訓練時,提出

“頭正、腰挺、腳並攏、看前方”的要求,教會學生好的坐姿、站姿、

吃相。

改正壞毛病。製定《教育懲戒條例》,懲處撒謊、吵鬧、浪費、破

壞等不良現象。小旺調皮好動,經常惹是生非、欺負同學,還慫恿同學

吃牙膏、扔書包、學上吊等惡作劇,屢教不改。征得家長同意後,學校

為其單獨製訂行為矯正計劃,大力表揚閃光點,犯錯誤就立即進行嚴厲

懲處。天長日久,小旺從抗拒到接受,懂事多了。

(3)交際文明禮儀教育活動。講文明話、做文明事如同無形之手,

可以叩開心扉、拉近距離,贏得他人的欣賞和尊重,從而親近、接納並

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支持。六一兒童節,學校與國稅局聯歡,活動中

孩子們一直彬彬有禮,上下車自覺排隊,接受禮物說“謝謝”,午餐時

大孩子主動幫助小同學盛飯夾菜,還把桌麵擦得幹幹淨淨,受到了一致

好評。

(4)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活動。自卑、戒備、逆反、膽怯、厭學……

限製了智障兒童交往的廣度和深度。

小蘭與同學鬧矛盾後耿耿於懷、大哭大鬧,老師百般勸說後才恢複

平靜。之後對她重點加強心理輔導,學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真誠友

善地對待同學。

(5)安全紀律法製教育活動。智障兒童安全意識薄弱、自護能力

差,成人害怕發生意外而不放心讓他們獨處或外出,這種隔離反過來又

導致其難以適應社會,陷入越保護越落後的惡性循環。

“某同學打人對不對?”引用智障孩子身邊的事例進行分析,讓他

們發表意見,學會判斷是非。針對個別孩子好奇心重、占有欲強的特

點,以及偷錢買零食吃反而覺得理所當然等違紀行為,定期組織觀看

《小心火災》《粗心的代價》《車禍猛於虎》等短片,警醒他們牢記安

全第一,時刻謹小慎微。

(6)興趣愛好特長培訓活動。一方麵通過互動遊戲寓教於樂,“過

獨木橋”教會謙讓、“拔蘿卜”說明集體的力量大、“哈哈鏡”傳遞歡

146 樂,課餘生活都是孩子們的歡樂時光,要麼跳橡皮筋、比賽打羽毛球,

要麼安靜地看電視、寫字、讀書、玩玩具。另一方麵開發學生運動、美

工、舞蹈的潛能。小勇短跑特別快,小強學會輪滑,小森會折千紙鶴,

小雅參加拉丁舞培訓班……當他們獲得成功的時候,那種喜滋滋的滿足

和自豪溢於言表。

(7)社會交往模擬訓練活動。“假戲真唱”的班級模擬購物會上,

孩子們嘻嘻哈哈地聚集在“小商店”選擇、購買著琳琅滿目的文具、噴

香可口的美食。盡管商品是事先準備、定好價錢,“錢幣”由小卡片代

替,大家依然樂此不疲,忙著問價、找零。這種生活模擬帶給孩子們到

超市購物買東西的體驗和樂趣。

2.3.2 因地製宜,開展了大量智障兒童喜聞樂見的社會實踐活動

將智障孩子帶出相對封閉的校園,走進生動立體的世界,增長見

識,豐富閱曆,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