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和2007

年農民從事服裝生產收入與綿竹全市農民人均收入比

8 加工創收比較統計圖較圖

均收入為4500元,我鎮農民人均收入為6500元。其中,我鎮從事服裝生

產的農民人均收入為28000元,遠遠超過我市農民人均收入水平。

學員培訓前和培訓後的工資收入對比明顯。培訓前,他們打工的月

工資一般在300元至400元,培訓後他們的月工資最低也有1700多元,最

高達到了2300多元。

圖5 某羽絨製衣公司部分縫紉工(隨機抽取)培訓前後月

工資收入對比表

3.3 為我鎮及鄰近地區減少留守兒童300餘人,減少“空巢老

人”200餘人,促進了本地及區域內農村的穩定與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來,通過就地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我鎮及

鄰近地區減少留守兒童300餘人,減少“空巢老人”200餘人。僅我鎮就

減少留守兒童150餘人,減少“空巢老人”100餘人。近3年來,我鎮未發

生過一起刑事案件,被評為德陽市“平安鄉鎮”。

石牛村的李元會,2004年前和丈夫都在外地打工,孩子在家由爺爺

和奶奶照顧後,學習成績下降,品行滑坡。她得知情況後,隻能舍棄工

作回家照顧孩子。後來,她到成校參加為期3個月的縫紉培訓學習,掌握

了縫紉技術,現在在鎮內服裝生產廠裏上班。有了母親的管教,孩子的

一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品行也開始好轉,學習成績不斷上升,2007年順利地考入重點高中。李

元會高興地說:“還是在家鄉上班好啊!”

3.4 社會反響強烈,成校與企業聯合培訓的“綿竹牌”縫紉工被中

國就業促進會推薦為“全國勞務品牌展示交流大會優秀勞務品牌”

由於培訓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工作突出,綿竹、德陽地方電視台和

中央電視台等多家媒體到我校采訪報道。其中,2008年6月8日,中央電

視台新聞頻道還對我校培訓情況進行了實況報道。

3.5 成校以縫紉培訓為主,輔以種養殖等方麵的培訓,特別是

“5·12”汶川大地震後,及時有針對性地開展了農房重建泥工、木工、

瓦工和水電安裝等培訓,這既讓農民增收,又有力地支持了災後重建工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我鎮90%以上的農房坍塌或受損。重

建家園需要大量懂技術的建築工人。針對這種形勢,我校成校積極與鎮

政府合作,在武警四川玉泉蔬菜基地開展了震後農民工磚工、木工、泥

工、瓦工和水電安裝等短期專業培訓,目前,已有近千名農民工通過結

業考試取得培訓合格證。我校成校還到其他縫紉用工需求大的縣市或鄉

鎮進行縫紉培訓,如德陽、羅江、五福、廣濟、富新等地,受到了當地

農民的普遍歡迎。這種因地製宜的培訓加快了我鎮及鄰近鄉鎮災後農房

重建的步伐,不僅解決了一部分震後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更為災區群

眾走上新崗位,開創新生活點燃了希望,極大地緩解了當地政府解決震

後就業的壓力。

3.6 成校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

我校因地製宜有效開展農村女性剩餘勞動力轉移培訓,為社會作出

了突出貢獻,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當地農民的交口稱讚。

成校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不斷提升,工作積極性明顯提高。我校培

訓的勞動力就業率達100%,德陽市、綿竹市多次在我校舉辦成校學習

10 現場會。現在,前來我校參加縫紉培訓學習的學員除我鎮及周邊縣市的

農民外,還有來自西藏、雲南等省市自治區的部分學員。成校培養的縫

紉、裁剪技術工人供不應求。

昔日困難重重的成校,通過結合我鎮縫紉產業,正確定位,及時轉

變工作重心,積極有效地展開縫紉培訓轉移剩餘勞動力,贏來了成校生

存和發展的春天。如今,重新煥發勃勃生機的我鎮成校,已成為其他成

校學習的榜樣。

一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德陽產業化發展與技能型人才支撐研究

(四川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德陽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德陽市教育局

主研人員: 毛君甫 蔣光明 胡 北 楊鍾誠

趙仕聖

1 本研究成果主要解決的問題

1.1 德陽技能型人才總量不足,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德陽市人口385萬,經濟總量居四川省第三位,是中國重大裝備製造

業基地。擁有中國二重、東方電機、東方汽輪機三大企業為龍頭,1470

家中小裝備企業、265戶規模以上配套企業的產業集群。工業增加值占全

市生產總值的5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近20萬人,每年新

增技術工人5000人以上。同時,農業產業化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也

急需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十五”末德陽市技能型人才總量達10.2萬人,

“十一五”末技能型人才需求總量達到16萬人。要保持四川省經濟大

市、工業強市的地位,德陽必須有強大的技能型人才隊伍作支撐。解決

各類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矛盾,客觀上要求加快職業教育發展。

我市重裝基地技能型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是:技能型人才數量不

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抽樣調查,全市機械加工類技能人才缺口

12 3500人左右,2006年後缺口上升到5000人左右。企業需求量最大的是焊

工、車工、鏜工、鉗工、銑工、煉鋼工以及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機

電設備維修與管理、機製、模具條等專業人才,帶班主操作人員和副操

作人員也嚴重短缺。德陽市職業院校每年畢業的機械製造專業學生不到

1500人,電子電工專業學生不到1000人,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2500人左

右,汽車專業不到200人,明顯不能滿足企業發展需要。

與此同時,德陽市技能型人才專業、層次等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經濟建設領域的人才規模明顯偏小,特別是機械、食品、化工三大支柱

產業和旅遊、醫藥、新材料、天然氣化工等新興產業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缺乏,其中技能人才對三大支柱產業中的食品、化工沒有覆蓋,如大型

企業金路公司的技術人才主要從四川理工學院引進。在占據農村經濟

“半壁河山”的鄉鎮企業中,具有中初級技術職稱的職工不到2%。

1.2 職業教育專業設置不能完全適應產業化發展需要

一是專業設置上不盡合理。德陽市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多集中在第二

產業和部分第三產業,其他如交通運輸、商業飲食、倉儲、金融、保

險、房地產管理、公用事業、居民服務、信息谘詢服務及各類技術服務

業涉及很少。二是專業建設缺少針對性。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能與裝備製

造業各工種相適應的不多,能體現高新技術的專業更少。不少職業院校

畢業生適應性不強,發展後勁不足。一些職業院校在課程內容、課程體

係的建設上,沿襲舊規,改革創新少,培養的人才適應崗位時間長,需

要企業較長時間“二次培訓”。

2 成果主要內容

2.1 服務產業體係化

2.1.1 建立和完善初、中、高層次分明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係

根據德陽市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和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分別打造

三大技能型人才培養體係。一是以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為核心,重點培

養支持當地重裝基地建設的高技能人才,形成高端的技能型人才培養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