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和“出”、“進”和“退”是相對存在的概念,因此,有“進去”“出來”,“前進”“後退”這樣的說法,其中的“進去”的“進”是到裏麵去的意思,這是前進意義的引申。如《孟子·公孫醜》中說:“治則進,亂則退。”這裏的“進、退”相對,“進”即到官場裏麵去做官、從政。今天我們所熟悉的“招財進寶”中的“進”做收入、納入講,而“長足進步”中的“進”是前進、提高的意思。
成語
盈科後進招財進寶知難而進突飛猛進
拒虎進狼進退存亡得寸進尺加官進爵
歇後語
八十歲老人進幼兒園——返老還童
冰塊掉進醋缸裏——寒酸
出了廚房進冰窖——忽冷忽熱
呆子進迷宮——摸不清東南西北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芌■■蒀京
“京”字的甲骨文是一個象形字,這個字是一個亭台樓閣的樣子,是古時的一種建築,下麵是高高的架子,上麵有屋頂,中間是樓閣,可以作為眺望、守護的觀望台。金文的形體結構和甲骨文基本一致,隻有中間橫線的增減變化,整個字代表的就是在高處搭建的樓閣。小篆的形體以甲骨文、金文為依托進行了修飾變化,筆畫變得更加簡練,隸書根據小篆做了筆畫的調整。
這個字的本義就是表示建在高處的屋子。《說文解字》的說解是:“京,人所為絕高丘。”是說的人工修築的最高的丘。例如《詩·小雅·甫田》中所說的:“曾孫之庾,如坻如京。”引申就有了“大、高”的意思,因此“京”在古代還用來指代大穀倉,城邊設置有高大樓閣的地方,往往是王國的領地,因此“京”同時用來指稱京都、國都。例如《詩·大雅·文王》這樣說:“殷士膚敏,祼將於京。”“京”即指的京都,而今天的“北京”在古代稱為“京城”,就是國都的意思。京城周圍的地區和國都相比都更次要,春秋戰國時期為了區別諸侯領地,國都被稱為“京師”,這個稱呼由此被保留了下來,例如《詩·大雅·公劉》中所記錄的:“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在今天的普通話中“京”的使用和意義絕大多數都是指“北京”,例如“京劇”、“京腔”、“京味兒”,等等。
成語
五日京兆京兆畫眉大莫與京
歇後語
南京路上的霓虹燈——五光十色
廣東人說北京話——南腔北調
京戲走台步——慢慢蹭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囧
如今是網絡信息化的時代,互聯網上不斷湧現出新詞新語,而“古為今用”的現象時有發生,“囧”這字就是現在網絡用語中頻率較高的一個字,這個字的甲骨文實際是一個象形字,字的含義並非現在網絡上所表示的“傷心、沮喪、難堪”等意義,網絡的含義的使用是純粹的以簡化字的這個字形來取意的,簡化字的這個字像一個人的臉麵,其中的一撇一捺像人的兩撇眉毛,向下耷拉著,下麵的小方形像人的嘴唇向下彎著,類似這樣的表情符號。實際上甲骨文的這個字是窗戶的樣子,圓形的窗戶中間的三撇是鏤空的裝飾。金文的形體結構和甲骨文基本一致,隻是中間裝飾筆畫更少。小篆的形體基於甲骨文和金文進行了整改,形狀更加像網絡文字的解讀,一張沮喪、哭喪的臉。隸書對小篆的筆畫進行了橫豎撇捺的改進。
“囧”這個字在甲骨卜辭中隻是借用來表示地名,但這個字所表示的窗戶以及窗戶所延伸出的明亮含義是可以通過“朙”、“烱(炯)”等字反映出來的,這個字在古文中又寫作“冏”,例如“烱”的含義是火光明亮、光明的意思,這裏就是取了“囧”意義以及讀音,我們熟悉的有“烱烱有神”。而《說文解字》收納了“囧”這個字,並且解釋為:“囧,窗牖麗廔闓明。”是說的窗戶明亮。由窗戶的明亮延伸到表示一般事物的明亮、透亮,《晉書·盧循傳》中記載有:“雙眸囧徹,瞳子四轉,善草隸、弈棋之藝。”其中的“雙眸囧徹”是說兩隻眼睛明亮透徹,又如“囧囧秋月明”,是說月亮非常的明亮。這個字在古文中還可見到偶爾被使用,甚至作為動詞使用,表示照射,但在今天除了網絡語言之外,很少再使用了。
網絡“囧”語
房價飆升,真囧!
囧啊!你這都不懂。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九
每個民族都有數字,也有表達數字的文字,但都有1-9的計數,也有十位、百位等計數,但1-9是基數,到9就是一個分界,9以後的10是十位數字,而9僅僅是個位數,因此“9”這個數字處於數字的過渡地段,其意義估計也就非同一般了,而中國人對數字9又情有獨鍾,例如“九九重陽節”。漢字的“9”寫作“九”。關於甲骨文的“九”字解說不一,有人認為像臂肘彎曲的樣子,借“肘”的讀音表示數字“九”,有人認為“九”是指事字,還有人認為像一個彎曲的繩子,繩子的一頭有一短橫隔斷繩子,等等。金文的這個字形體結構和甲骨文基本一致,小篆基於甲骨文和金文進行了調整,筆畫變長變直,隸書形體和小篆基本一致。
“九”是表示八之後的那個整數,是位於八和十之間的這個整數。《說文解字》中說:“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認為是“九”字像彎曲到終點的樣子,因為在個位數中,“九”是最後一個數字,是個位數的終點。無論是古代漢語中還是現代漢語中,作為數詞都是“九”的基本意義、常用意義,例如《書·堯典》中記載的:“九載績用弗成。”還有我們小時候學數學所背誦的“九九乘法表”,其中的“九”就是做數詞用。因為“九”是個位數的最後一個數字,又是十位數的開始,因此“九”被用來表示“多”這個概念,例如《楚辭·離騷》中所說的:“雖九死其猶未悔。”這裏的“九死”就是泛指多次死,而不是真正的死了九次,此外還有“九死一生”、“九曲回腸”、“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等等,其中的“九”都是泛指“多”。而我們平常會聽到“數九寒天”這個說法,是指從冬至開始,往後每九天稱之為一個“九”。
成語
回腸九轉一日九遷十死九生
九牛一毛九世之仇九五之尊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舊
歇後語
九月菊花逢細雨——點點人心
九月的柿子——軟不拉耷
三九天扇扇子——心裏有火
九牛失一毛——無足輕重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酒
中國自古就有釀酒的傳統,也有悠久的酒文化曆史,從開始的米酒一直到後來的酒精濃度比較高的燒酒,一直到現在的各種各樣的酒:白酒、紅酒、黃酒等等。甲骨文的酒字由兩個部件構成,左邊的部件是水,右邊的部件是一個“酉”字,“酉”是古人裝酒的一種容器。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相比少了旁邊表示水、液體的部件,單單以“酉”這個器皿來表示酒。小篆基於甲骨文形體,左邊從水,右邊從酉,成了一個會意兼形聲的字。隸書的形體結構基於小篆,隻有筆畫的改變,從水從酉。
“酒”的本義就是一種液體,主要用糧食穀物發酵而成的一種飲料。《易·困》中所記載的:“困於酒食。”“酒”“食”同時列舉,表示飲料、米酒。古人宴席一定有酒,《詩·小雅·賓之初筵》中就記錄有:“凡此飲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監,或佐之史。”在酒宴上有人喝酒喝醉了,於是古人就設立了酒席上的監管人員,稱之為“酒監”或者“酒令”,是管理酒席上喝酒、行酒令的人。“酒”用作動詞,表示飲酒、喝酒的意思,《韓非子·說林上》中所說的:“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其中的“酒”作飲酒講。
古人關於酒的記載還有很多,從文字來看,以“酉”為偏旁部首的漢字,大多與酒相關,例如造酒釀酒叫“醞”、“釀”,甜酒叫“醴”,不參水的純酒叫“醇”,喝酒盡興叫“酣”,喝酒過頭叫“醉”,酒興消失叫“醒”,等等。
成語
詩朋酒友戀酒貪杯鬥酒百篇
酒囊飯袋對酒當歌杯酒戈矛
諺語
敬酒不吃吃罰酒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酒逢知己千杯少
今日有酒今日醉
歇後語
酒杯掉在酒壇裏——罪(醉)上加罪(醉)
酒醉靠門簾——靠不住
今天寫作新舊的“舊”這個字,它的甲骨文和這個字的“繁體”是一致的,甲骨文的這個字由上下兩部分構成,上麵是一隻鳥,這隻鳥有大大的眼睛,像貓頭鷹,下麵像個鳥巢的樣子,好像一隻貓頭鷹站在鳥巢裏麵,和熟話所說的“鳩占鵲巢”有幾分的相似。金文的形體結構和甲骨文的完全一致,小篆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筆畫調整,上麵寫作為“萑”,下麵寫作“臼”,是一個形聲字,“萑”是義符,“臼”是聲符,隸書和甲骨文、金文比較起來文字的直接可讀性徹底消失了。
“舊”的本義大致應該和貓頭鷹占據鳥巢有關聯,《說文解字》就說:“舊,舊,舊留也。從萑臼聲。”說“舊”本指的是一種鳥,是貓頭鷹的一種。但文獻中常用的含義卻是與“新”相對的“舊”。例如《詩·大雅·文王》中所說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舊邦”即古老的、陳舊的邦國,而非新興的邦國,引申表示長久,例如《書·無逸》中記錄有:“時舊勞於外。”是說長久、長期在外勞作。時間很長可以用“舊”表示,因此自然就引申出年久、曾經、過去的、從前的意思,例如“舊時堂前王謝燕”、“舊書”、“舊社會”,等等,其中的“舊”都做這個意思理解,但《詩·大雅·抑》中所說的:“告爾舊止。”是說告訴你舊典章,這裏的“舊”就是特指“舊典”。既然“舊”含有長時間、已經過去的意思,用在人情關係上表示舊交、老朋友、老交道。例如《左傳·文公六年》中說:“結舊則安。”是說和老朋友結交就會心安。我們今天還有“舊交”、“舊故”、“舊友”,等等。
成語
喜新厭舊舊事重提革舊從新
重操舊業辭舊迎新因循守舊
諺語
好馬不吃回草,好漢不誇舊功勞。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歇後語
三十年的舊棉絮——老套。
脫了舊鞋換新鞋——改邪(鞋)歸正。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具
“具”的甲骨文是一個會意字,上麵是一個鼎,下麵是一雙手,這雙手捧起鼎,會意供奉安置。金文中上麵的鼎變作了“目”。從演變曆程來看,金文的這個形體在變作“目”之前,還曾寫為“貝(貝)”,由“貝”才到“目”。小篆繼承了金文的形體構造,隻對筆畫進行了修飾。隸書變得更加簡單直接,短橫變長橫,雙手變撇捺,已經看不出這個字所表示的含義了。
這個字從形體分析來看,是表示供奉安置的意思,因此《說文解字》認為:“具,共置也。”即供奉、供給安置的意思。“鼎”是裝食物的器具,因此“具”最開始是指的供奉安置、籌備食物、籌辦宴席,例如《漢書·灌夫傳》中說的:“請語魏其具,將軍旦日蚤臨。”意思是說將軍早上就要來,請準備好酒食。“具”本身還可以作為酒食講,這時是名詞性質。籌備籌辦的事情不僅僅局限在宴席上,可以延伸到其他的事物,例如《孫子·兵法謀攻》中有這麼一句:“具器械。”這裏是籌備、準備軍事設備。籌備完之後,做事就有了比較充分的資源,因此就有了“具備”、“完備”的含義,於是就有了《大戴禮記·本命》上所說的:“人生而不具者五:目無見、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是說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有五種行為是不具備、不完備的。這個意義又使得“具”有了副詞的功用,表示全、完、都,可以修飾動詞,例如“具告之”即全部、完完整整地告訴他,我們現在的普通話是以“詳細地”、“完整地”來代替“具”。“具”因為表示有充分、完整的準備,因此可以引申表示才能、才具,這些都是可備使用的資源,例如我們所說的“工具”就是工作勞動所需要的才具資源。
成語
獨具匠心具體而微別具慧眼
別具一格眾目具瞻
歇後語
戴著麵具進棺材——死不要臉。
木匠做家具——心中有數。
米篩子當玩具——耍心眼。
猴子戴麵具——人麵獸心。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爵
“爵”是古代的一種酒器,正如甲骨文的這個字所展示的一樣,下麵是高高的杯腳,中間是盛酒的地方,小方塊是手提的杯耳又叫“鋬”,上麵的箭頭符號是“柱”,左邊的開口是人嘴飲酒的“流”,實際上“爵”通常有三支杯腳。金文的“爵”更加形象,就是“爵”的實物描摹,又下方有一隻手,表示持爵飲酒。小篆的形體結構是依據金文的第二個形體進行的改造,字形變得更加繁複,隸書又將小篆的形體進行的部分簡化,將一些筆畫進行了合並和改寫,字的上麵表示“柱”和“流”的部分分別變成了“爫”、“罒”。
“爵”的本義就是古代的酒器,《說文解字》具體解釋了這個字:“爵,禮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飲。”爵是一種裝酒的禮器,這個字像器中有酒,用手端著飲酒的樣子。例如《詩·大雅·行葦》中所記錄的:“或獻或酢,洗爵奠斝。”是說將酒器爵洗幹淨。既然“爵”是裝酒的器皿,那麼自然“爵”可以用來代指“酒”、“飲酒”,因此《易·中孚》中說:“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其中的“好爵”可以理解為“好酒”,而《詩·小雅·賓之初筵》的記載:“發彼有的,以祈爾爵。”其中的“以祈爾爵”可以理解為“要求沒有中靶的人喝酒”。在古代使用“爵”這種酒器的人通常地位比較高,因此被借作爵位,《禮記·王製》中就有記載:“王者之製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古代爵位分五等,往往會因功受爵,《韓非子·五蠹》中就說:“以其有功也爵之。”這裏的“爵”用作動詞,表示授予爵位。“爵”這個字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很少用到了,英國有“公爵”一說,是貴族的最高稱號,“爵士”是最低的爵位,還有一種起源於非洲的民歌音樂形式稱之為“爵士樂”。
成語
高官顯爵加官進爵計功授爵賣官鬻爵傳爵襲紫
名言
百金買駿馬,千金買美人;萬金買高爵,何處買青春?——屈原
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偽古文尚書》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君
在今天我們的現實社會中,“君主”這個名詞已經消失了,因為這個名詞所對應的人或者說具有這種身份的人已經不存在了,我們偶爾會說到“君子”、“君”,但這個意義已經成為了一種尊稱、敬辭了。“君”的甲骨文是由上下兩個主要部件組成的,上麵是一隻手握著一隻棍子,這個棍子是拐杖,這實際上是“尹”字,表示治理統治,掌握大權的人的意思,下麵是一個“口”,這個字會意掌握大權的統治者發出好施令。金文的“君”字形體結構和甲骨文基本一致,上麵是“尹”,下麵是“口”,小篆在甲骨文金文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為了美觀對稱,將原來的長豎延長與右邊的曲筆形成對應,隸書在小篆的基礎上又將右邊的曲筆改寫為了一長橫。
“君”的本義就和上麵的分析一樣,表示具有具有很高地位的有統治權力的人,《說文解字》解釋為:“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君,表示尊貴。而最高統治者往往具有尊貴的地位和身份。在古代擁有土地的、士大夫以上的統治者都統稱為“君”,例如帝王天子、諸侯、卿大夫都以“君”來稱呼他們,《書·大禹謨》中說:“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這裏的“君”是指的帝王天子,而《禮記·曲禮下》中所記載的:“君無故玉不去身。”這個“君”是說的諸侯,《管子·大匡》裏有:“桓公使鮑叔識君臣之有善者。”其中的“君”是卿大夫。“君”在古代是位置和權力的代表,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泛化,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敬稱,幾乎在每個階層的人中都能使用,例如皇帝稱臣民可以是“君”,下屬稱上級也可以是“君”,而有才德的人我們稱為“君子”,甚至同輩之間也可以稱“君”,我們今天在一些戲曲類節目中會聽到“夫君”這樣的稱呼,就是來自這裏。
成語
國無二君梁上君子避君三舍
請君入甕君聖臣賢謙謙君子
諺語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讒言敗壞君子,冷箭射死忠臣。
觀棋不語真君子,舉手無悔大大夫。
歇後語
司馬遇文君——一見鍾情
佘太君百歲掛帥——朝中無人了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康
根據學者研究的結果,有兩種看法,第一是認為康的甲骨文是鍾的象形,裏麵的幾點凸
成語
口是心非口誅筆伐
口若懸河口口聲聲
歇後語
窗戶口吹喇叭——名(鳴)聲在外
口水流到肚臍上——垂涎三尺
口渴打井——來不及了
諺語
常說口裏順,常做手不笨。
病從口入,寒從腳起。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顯鍾內部的空,或者理解為鍾擺動的影子;第二是認為,“康”的甲骨文是篩子和米的象形,上部分為篩米的米篩子,下麵是由篩子篩下的穅殼碎末。金文和甲骨文形象相似,到小篆將鍾內的四點一豎或穅殼碎末的整合成“米”字,而到隸書和楷書又將上部變作“廣”字頭,下部變作“水”,喪失了原來的象形特征。
“康”是“糠”的本字,加“米”或加“禾”的糠、穅是後起的字。《說文解字》認為:“穅,穀皮也。從禾從米,庚聲。”是說“穅”是指的穀皮,這也是“康”的本義。穀物去除中間的核之後剩下的部分即是“穀皮”,而這個殼是空空的,引申表示“空、虛”,例如《詩小雅賓之初筵》中記錄有:“酌彼康爵,以奏爾時。”“康爵”即空酒杯。“空”再引申又可以指“欠收成、荒年”,例如《淮南子·天文訓》中記錄的:“故三歲而一饑,六歲而一衰,十二歲一康。”這裏“饑、衰、康”同時列舉,“康”表示荒歉。這個意義的反麵又使“康”有了“豐滿收獲、富足”的含義,例如我們今天所說的“小康生活”、“康莊大道”就是這個意思。有了糧食人才能保暖,社會才能安定,因此又引申出“安樂、安定、和諧”的意思,例如《詩·大雅·民勞》中所說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康”即安樂的意思。安定之後,人才能享受生活,於是就有了“健康”的意思,例如“安康”、“康樂”,等等。
成語
民康物阜康莊大道康了之中
康衢之謠福壽康寧
歇後語
康爾泰打拳——當眾出醜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口
“口”的甲骨文是個獨體象形字,是一個張開的嘴的形狀,有上下嘴唇以及嘴角,金文和甲骨文形體一致,小篆將“口”表示嘴角的部分延長了,隸書和楷書為了書寫的便利,則在此基礎上將其方正化,使“口”成了一個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