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度之行》的幻覺和文化鴻溝(2 / 2)

3、文化鴻溝

在同一個太陽的照耀下,在同一個河水的滋養下,世間裏的每一個我們都是孤寂的,我們需要穿過迷霧,去尋找最真實的自我。盡管阿茲先生和阿德拉小姐對異域的文化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敢於追求屬於自己的自由,但是他們都沒有與真正的印度文化進行交流。無論受過何種高等教育,當人們麵對著完全陌生的異域文化,伴隨的隻有內心裏的極大的恐懼。馬拉巴山洞裏發生的一切,迫使阿德拉小姐和阿茲先生直麵他們內心中最深沉的恐懼和焦慮。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表達了不同文化、不同性別和不同種族之間應該相互溝通交流的強烈意願。書中的莫爾太太、菲爾丁先生和阿茲先生曾近努力嚐試著完成這個艱巨的溝通任務,可是他們的努力都功虧於潰。在小說的結尾,菲爾丁先生似乎與阿茲先生之間的友誼重修舊好,然而書中最後一段這樣寫道:“但是馬兒不需要那種友誼——它們分道而行;大地不需要那種友誼,它在路上布下重重巉岩,使兩人不能並轡而行;他們走出山穀,腳下的城市立即映入眼簾:那些廟宇、坦克、監獄、宮殿、飛鳥、兵營、賓館——所有這些都不需要那種友誼,它們齊聲喊道:“不,還不到時機!”連蒼天也在呼叫:“不,不在此地!”顯然,這兩位來自東西方不同國家的男子,最終也未能跨越文化的鴻溝,成為彼此一生真正的朋友。究其原因,是因為在阿茲看來,隻有當印度脫離英國殖民,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時,他們才能成為朋友。因為隻有享有自由和平等權利的人們之間才能建立最深刻和最有意義的溝通。當代表著理解和接受印度文化的莫爾太太因心髒猝死時,福斯特已經暗示了在當時殖民的背景下,英國和印度之間是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對話。然而我們不必要為這一事實過於悲觀,盡管存在文化差異、自然環境和他人幹擾等的外界困難,跨越鴻溝建立友誼的可能性依舊存在,就像莫爾太太說的:“因為印度也是地球的一部分,上帝讓我們降臨在世間上,為的是讓我們和諧相處和愉快生活,上帝就是仁愛。”無論哪個種族,無論哪個文化,無論哪個個人,都應該享有同等的權利。當我們放下偏見和擯棄所謂的種族優越論,文化鴻溝才能建立溝通的橋梁。

4、結語

在小說的最後,阿茲先生最終提起筆寫到親愛的阿德拉時,這意味著他原諒了當年阿德拉小姐當年對他的無辜指控,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印度對英國的原諒。作為兩個單獨個體生命的他們,都超越了自己的階級和文化差異嚐試去接納對方,並直麵自己的內心,得到了最後的精神救贖。作為殖民地印度人的阿齊茲表現出了善意和寬容,作為宗主國英國人的摩爾太太和菲汀先生表現出了真誠與友愛,還有撤訴的葛絲小姐也表現出了勇於麵對錯誤的勇敢,這些都代表著尚未泯滅的美好人性,讓我們重燃跨越文化鴻溝的希望。

【參考文獻】

[1]E. M. Foster. A Passage to India[M].London: Penguin -Classics,2005.

[2]崔少元.文化衝突與文化融通——《印度之行》:一個後殖民主-義讀本[C].上海外語出版社,2001.

[3]朱望.文學與文化之間——論《印度之行》跨文化的多重意義[C].上海外語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