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提高學生蒙語文學習的能力
教育天地
作者:托雅
【摘 要】新一輪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新課程改革注重學生個性發展與創新精神培養,在小學蒙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確立參與者、組織者和引路人的角色,才能更好地致力於學生蒙語文素養的培養以及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蒙語文教學;學習能力;培養方法
新一輪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新課程改革注重學生個性發展與創新精神培養,因而教師必須做到:轉變思想觀念、提高自身素質、改進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法等。
一、做一個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
蒙語文是一門語言科學,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字、詞、句、文,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學會學習,為學生的未來生活著想,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著想。蒙語文課的教學,更應致力於學生蒙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蒙語文素養”可以從感覺能力、情感、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蒙語文能力等方麵入手培養。
學生對周圍人和事的觀察,不等於“感覺了”。許多學生對周圍的事物熟視無睹,所以要培養學生的“感覺能力”。如教“風”字的時候,告訴他們怎麼樣的是“微風”,怎麼樣的是“暖風”怎麼樣的是“一陣陣風”,怎麼樣的是“大風”,怎麼樣的是“狂風”。然後給出一段時間,讓他們利用課餘時間自由的到大自然界去感受、去觀察、去體會。
最後描述給老師、同學聽。老師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做一名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學生潛能的喚醒者。
感覺了,不等於能愛憎分明,還要能正確地決定取舍。許多學生對感覺到的事物和現象麻木不仁,所以還要培養良好的情感,發展和提高審美能力。
曾經有個6歲的女孩問媽媽:“花會說話嗎?”她媽媽說:“孩子,花兒如果不會說話,春天該多寂寞,誰還對春天左顧右盼?”女孩長到10歲,問爸爸:“天上的星星會說話嗎?”爸爸說:孩子,星星若能說話,天上就會一片嘈雜,誰還向往天堂靜穆的樂園?”這樣的教育何嚐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二、用科學的理念指導教育行為
小學蒙語文初看新教材的內容好像很簡單,但要教師拋開舊觀念、舊思想、舊傳統、舊教學模式就會有一定的惰性。因此首先要用科學的教育理念武裝頭腦,才能更好地引領自己的教學行為。以“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進行蒙語文教學,教師應成為一個平等的參與者,是一個“學習共同體”;應做一個合格的組織者,根據學生學習實際安排教學環節,組織教學活動;做一個成功的引路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引領學生探索發現。
就新課程而言,在小學蒙語文教學中教師角色的體現更多地在於改善和優化教學流程,使整個教學環節都充滿勃勃生機與活力,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
有一位老師在蒙語文課上讓學生用“雖然——但是——”造句,一位平時在課堂上常“愛搗亂”的男同學造句:雖然我們學習很努力,但是老師還是不喜歡我。”句子造得很通順並且很實際,道出了學生的心聲,也說出了孩子的期待,但老師沒有表揚卻狠狠地訓斥了這位學生。試問:在這種教學理念引導下的蒙語文課,如何能創設學生良好的學習情境?如何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如何能營造和諧的師生關係?又怎能成功地培養出學生誠實善良的思想?
三、注重培養學生理解能力
課文能背下來了,背下來了不等於“理解”,還要要求學生入情入境地閱讀,在閱讀中提升理解。對古詩等知識的品味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有的甚至需要終身體驗,那麼教師就沒有必要要求學生一步學到位,先背下來,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另外,詞語的教學,不一定要把注解寫下來並要求學生背下,有些教師可能會問,不寫注解怎麼教詞語?注釋是別人對詞語認識的“結果”,不能代替學生自己體驗和學習的“過程”。背下注解並不意味著真正懂,當學生能正確運用這個詞語時就已經證明懂了。還要及時督促課後複習,深化學生的理解。孔子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從中可以看出課後複習的重要性,蒙語文課後的回讀是對文章中心的進一步理解,通過課前、課間、課後的及時複習,促進學生的知識鞏固,加深印象、增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