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校藝術教育中美術鑒賞教學的意義
教育天地
作者:黃熙
【摘 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物質文明不斷得到滿足,人們的精神文明程度也在日益提升,教育體製的改革和深化發展,使我國高等藝術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時代特點的突出性,要求我們不斷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文化修養,促進他們成為具有潛能的複合型人才。
【關鍵詞】美術鑒賞;審美特性;教育作用;高校學生
美術,是藝術門類中最大眾化的一種,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衣食到住行,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展示著人的高級本質,美化生活,不斷顯現出人類愛美、創造美的精神境界和情感世界,以特有的審美創造出一件又一件瑰麗多姿、精妙絕倫的美術作品,為文化藝術世界中的寶庫增添特有的美術作品。
高校的美術教育,是一種高等教育,它已經跨越了美術基礎知識儲備和運用的階段,是培養社會需要的創造美的技術性人才,建立專業理論體係的特殊教育教學模式。當下,美術教育課程體係的設置、教學內容、課程建設及教學手段不斷反映了時代對高等美術教育提出的要求。因而,在培養和訓練高校學生基礎課程教學的同時,要深入引發他們的自我美術鑒賞能力,同時加強審視和探討課題的研究和實踐能力,實現現代高校美術教育教學對美術文化修養素質的升華。
一、培養學生美術鑒賞的審美特性
1.美術鑒賞
何謂美術鑒賞,它是人們通過自己的審美感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想象和思索的過程體驗,通過美術鑒賞的收獲對美的認知和享受,同時體味和領悟作者賦予作品的精神文化內涵的一種審美活動。美術鑒賞與美術欣賞不同,欣賞是一般意義上的觀賞,指人們對美術作品進行的一種讚賞、肯定的態度;而美術鑒賞是人們對美術作品帶著科學的、客觀嚴謹的藝術修養進行甄別賞鑒,是一種藝術再創造的活動。
美術鑒賞是一種審美活動,包含了審美創造和審美鑒賞兩個方麵。就美術鑒賞的審美特性來說,首先它表現在是由一種情感活動上升到對美術作品進行再創造的主觀能動性的過程。著名的藝術社會學家豪澤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可以生來就是藝術家,但要成為鑒賞家卻必須經過教育。”因此,在高校美術教育課程結構中,美術鑒賞審美特性的課程研究中,不單單是為了教會學生怎樣通過對美術作品鑒賞的過程發現作者對作品給予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訓練學生產生一種直覺性的美術鑒賞判斷能力,這種判斷能力的產生源於對各種美術語言本身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其作品特有價值的判斷和分析。
2.培養美術鑒賞的審美特性原因
在美術鑒賞的審美特性研究中,審美創造就是指藝術家以社會生活為對象,通過審美主體即藝術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感受創造出反映生活美好的實物;審美鑒賞是指以某一件作品作為對象進行鑒賞,其審美結果不是由社會生活現象產生的,而是由鑒賞者對美術作品直接作用的結果。美術作品的鑒賞也是在美學思想作用下發生,美術作品鑒賞的過程就是一個審美的過程。鑒賞者通過鑒賞作品去實現作者對作品所要表達的感情。同時,美術作品的鑒賞這一審美活動具有積極推動美術作品創作的方法與產生的作用。由此可見,美術家的創作和鑒賞家的鑒賞是一個審美創造過程的來那個重要階段。
另外,美術鑒賞的審美特性還表現在對美術作品的審美評價上。美術鑒賞的過程中是主體對客體產生的一種審美關係。一方麵是課題對主體傳達的特有的美感製約;另一方麵是主體對客體感知和體驗分析的評價結果。在藝術作品中,客體的外形不僅僅是人們所看得見摸得著的某種特殊物質媒介,如大理石,彩陶,青銅中,還體現在它們激發美感的形式中,如色調,樣式,結構以及具有造型感的特點,這也是我們要需要培養學生懂得美術鑒賞審美的另一原因,進行審美再創造。要求學生通過自身對作品展開深入的研究,達到有效的升華,從而使學生自我藝術創作過程中得到提高。隻有懂得如何分析研究鑒賞美術作品所蘊含的藝術思想和審美美學思想,才能幫助自我創造出內容豐富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