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關係”在此時表現為以儒為“主”,佛、道為“客”的,活躍的“二教”關係。葛兆光先生研究說:“從《弘明集》、《廣弘明集》收錄的資料來看,六朝時期佛教和道教的論爭其實相當奇特,雙方在教義道理上的爭論並不算多,互相攻擊的時候,發言的依據常常並不是自家的,卻是以儒家倫理道德和政治為中心,得到皇權認可的道理,撰文批評的時候,預設的讀者聽眾也並不是佛教徒或道教徒,而是皇帝和上層知識階層。”葛兆光:《屈服史及其它: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第13頁,三聯書店,2003年。即使魏晉玄學中,王弼注《老》、郭象注《莊》,但是在他們心目中“聖人”的位序,孔子顯然要高於老子、莊子。雖然彼時儒學理論創造式微,然其在封建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是佛、道無法也不敢撼動的。唐太宗李世民的“三教”國策,是最好的曆史注腳。他在開國之初,就確立儒家思想為政治主流意識形態:“朕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以為如鳥有翼,如魚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暫無耳。”《貞觀政要》卷六。太宗於貞觀四年(630)詔顏師古在秘書省考定五經,編纂一個標準版本;旋又詔孔穎達等人撰《五經義疏》,貞觀十四年書成後定名為《五經正義》。這些,都足以表明他對儒學的重視程度。太宗又於貞觀十一年(637),詔令道教為“本家”,宗老子為“元祖”,並說:“自今以後,齋供行立,至於稱謂,其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廣弘明集》卷二五《令道士在僧前詔》,《大正藏》第52冊,第284頁。
其次,延續數百年之久的“佛道論衡”,為佛、道二教的發展積澱了豐厚的思想素材和豐富的哲學營養。隨著中唐以後“佛道論衡”的逐漸消歇,中國佛教結束了它的理論創造高潮,道教的理論創新也趨於平淡。究其原因,此時的“佛道論衡”,無論從選題還是涉及思想內容等方麵,都已經逐漸退化,演變為宣揚“王化”的政治輿論工具。
唐開元十年(722)六月,玄宗皇帝自注《孝經》,頒於天下;開元二十年(732)十二月,禦注《道德真經》;開元二十三年(735),玄宗親注《金剛經》,翌年,頒行天下;天寶二年(743)五月,玄宗重注《孝經》,頒行天下;天寶十四年(755)十月,頒禦注《老子》並《義疏》於天下。唐玄宗在《道德真經禦疏》第二十五章中,為延續數百年的佛、道“自然與因果”及其衍生的“道”與“自然”之諍,畫上了一個曆史性的句號詳見本書第四章相關內容,此不贅述。。玄宗以萬乘之軀禦製《道德經》注、疏的真實用意在於貫徹一種理國、禦民之術,這就是他所謂的“重玄”至極之理,乃是提倡上至侯王、下至普通百姓,皆能“守道清淨,無為無事”,遵從君主的善教、淳樸自化,永遠心甘情願作順民;而享有此統禦權術的君主,亦能“無為清淨”、高枕無憂,君臨天下永世作太平皇帝。具體方法為:“以無名之樸而鎮靜之,令其清淨不欲動作也。”最終,帝王在上垂裳而治,百姓於下無欲無為,大家彼此“泊然清淨”,天下就太平了。這也許就是四海清平、內聖外王、“神器獨化於玄冥之境”、“形”“神”合一的“遊內冥外之道”。唐玄宗所宣揚的“重玄”之道,實質上是以政治儒學的理想重新詮釋、改造道家及道教思想,強調君主、侯王將相、百姓均各安其分、樂天知命,借此推行“王化”政治。道教哲學自南北朝至隋唐以來的“重玄”思潮,自此變成了意識形態領域“禦用哲學”的一部分。唐玄宗提倡的所謂“重玄”之學,雖然是一種儒學化的政治理想,但是如果海內四野都能做到“清淨”、四民恪盡職守,在“無欲”的基本道德規範約束下,達到社會各階層的彼此平衡、形成自我約束的良心機製,那麼“無為而無不為”的天下太平、長治久安,絕對不是一種政治奢望。然而,李隆基本人就率先打破了這種平衡機製。也就在唐玄宗頒禦注《老子》並《義疏》於天下的這一年,爆發了持續三十一年的“安史之亂”。中國曆史經過了三百多年的分裂黑暗之後,再次由盛轉衰。
“安史之亂”後的李唐王朝,於思想、文化等方麵再也恢複不到盛唐時的氣象,道教、佛教也在唐末五代以後逐進式微。高彥休《唐闕史》卷下“李可及戲三教”載:“鹹通中(按:公元860—874年),優人李可及者,滑稽諸戲,獨出輩流。雖不能托諷匡正,然智巧敏捷,亦不可多得。當延慶節緇黃講論畢,次及倡優為戲。可及乃儒服險巾,褒衣博帶,攝齊以升講座。自稱三教論衡。其隅坐者問曰:‘既稱博通三教,釋迦如來是何人?’對曰:‘是婦人。’問者驚曰:‘何謂也?’對曰:‘《金剛經》雲敷坐而坐。若非婦人,何煩夫坐,然後兒坐也。’上為之啟齒。又問曰:‘太上老君何人也?’對曰:‘亦婦人也。’問者益所不喻。乃曰:‘《道德經》雲,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複何患。倘非婦人,何患乎有娠乎?’上大悅。又問:‘文宣王何人也?’對曰:‘婦人也。’問者曰:‘何以知之?’對曰:‘《論語》雲,沽之哉!沽之哉!吾待善賈者也。倘非婦人,待嫁奚為?’上意極歡,寵賜甚厚。”由此可見,時至唐末,三教論衡“庭辯”已經成為徒有虛名的“走過場”,甚至淪落到任由優人戲弄的地步,以至於被當作“啟沃帝心”的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