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大師入唐時,學法於越州順曉阿闍黎,係善無畏所傳義林之弟子。慈覺、智證、圓行等,則學於惠果之弟子義操法潤。及其再傳弟子義真、法全、文璨諸人,今東密五人中,弘法以外四人之血脈,已無繼續者矣。

七野澤十二流

弘法大師著名弟子凡十人,以實慧真雅為上首,南池院源仁,兼受實慧真雅之傳。而其門下有益信(本覺大師)、聖寶(理源大師)二傑,遂為後代廣澤小野以二流之初祖,世稱源仁及益信、聖寶,為事相之三祖。

益信傳寬平法皇,法皇傳寬空,寬空傳廣澤遍照寺之寬朝,因此有廣澤之號。寬朝傳濟信、性信,以至於寬助。其門下付法者六人,各為一流之祖。

聖寶傳觀賢,觀賢傳淳祐、元杲,以至仁海。以其住於小野之曼荼羅寺,故小野稱號自此始。仁海傳成尊,成尊有弟子三人,是小野六流及中院流所由起也。其係統如次:

寬朝—濟信—性信—寬助—信證西院流

聖惠華藏院流

永嚴保壽院流

寬遍忍辱山流

覺法仁和寺流

覺鑁傳法院流——廣澤六流

仁海—成尊—義範—勝覺定海三寶院流

聖賢金剛王院流

賢覺理性院流醍醐三流

範俊—嚴沈寬信勸修寺流

增俊隨心院 流

宗意安詳寺流勸修寺三流小野六流

明算———中院流

野澤十二流之分派,約在弘法大師歸國後三百年間,此際可稱為事相隆盛之時代。其稱此十二流為根本法流者,以東寺每年之後七日禦修法,惟以十二流承修故。其後各派又複分歧,遂由十二流衍至七十餘流之多。推此野澤分流之原,不外基於一法界、多法界相違之點。一法界者不二門,多法界者而二門也。善無畏三藏有雲:當於無差別中解差別義,差別中解無差別義。學者能悟達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之終歸一致,則於各流自無深淺之譏矣。

八新古義之分派

本宗教相之發展,入鐮倉時代而大盛。此時高野山對於大日經之教主,分本地身、加持身兩派學說。賴瑜僧正住高野之傳法院,大主張加持身說法之說,兩派常啟鬥諍。賴瑜遂率徒眾遷於根來山,由是教相上,成為新古義之角立。加持身說法者,蓋《大日經》之教主,固為自性法身,再就此自性身分為本地加持之二。謂本地身為六大一實無相絕待之佛,在此位無言語說法之義,必此本地法身入於神變加持之三昧,始有說法之用。是則名為加持身。以此加撫持身為真言之教主,是曰新義。他一說則不如此劃分自性身為本地加持,惟以本地身為教主,是曰古義。兩說皆根據經疏而各異其見,究不過就法身說法而細論分別耳。其於即身成佛之大事,固無違異也。根來山後經兵燹,分樹法幢於豐山長穀寺及京都智積院。由是高野山為古義之大本山,豐山智山為新義之大本山。古義派學風之集成者,群推野山之宥快,及東寺之杲寶。故並根來賴瑜而稱為教相之三師。

九興教大師略傳

興教大師名覺鑁。日本嘉保二年(即宋哲宗紹聖二年),生於肥前鹿島,弘法大師滅後二百六十一年也。自幼有誌為人天師,十六歲剃度於仁和寺寬助僧正之門,受十八契印護摩諸儀軌。其後曆學諸宗,窮極性相蘊奧。二十七歲登傳法阿闍黎位,灌頂時眉間出白光,照耀道場。嚐修求聞持法,未得其驗。繼受秘訣於賢覺僧都,修之百日,悉地遂成。鳥羽上皇不豫,夢僧咒香水灑之而愈。及得見師,即夢中人也。是時距弘法大師開宗已三百年,一宗之紀綱漸弛,高野山略有頹廢之勢。師奮然以複興為己任,長承元年建傳法院於高野山,修大傳法會,宣揚宗風,上皇特親臨幸。翌年再受法於東密、台密諸阿闍黎,而傳法院流於以大成。師既受上皇敬禮,他寺僧徒,頗懷嫉妒。長承三年,詔師以大傳法院座主兼金剛峰寺座主,師辭兼職而入定於密嚴院。嫉者之意仍不解,保延六年,聚眾攻之。師方入不動明王三昧,亂僧毀戶入,惟見二不動明王像。試鑽以箭鏃,木像出血殷然,亂僧始大駭。師見不動明王之代己受苦也,感泣出定,去而之根來。事聞上皇大怒,譴罰有差,敕師還山。師仍請居根來之圓明寺。嚐入阿字觀,金字現壁間,光煥室內。逮師入滅,壁間梵文猶在也。康治二年跏趺結印而示寂,世壽四十九歲。元祿三年,敕諡興教大師。

師一生致力於教界革新運動,既已遍學八宗,振興教學,而事相複集東台野澤之大成。雖遭逢障難,所誌未獲竟遂,然其偉大之精神,足使百世下聞風興起。此後鐮倉時代教學之隆盛,多承師影響致然。賴瑜之遷置傳法院於根來山也,在師滅後之百四十五年。迄今日本全國真言宗寺院一萬一千所,其十分之六,皆汲師之法流,群仰師為新義真言宗之開祖雲。其著作有《密嚴諸秘釋》、《遺教錄》、《淨菩提心私記》、《諸流通用口訣》等,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