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祖不空三藏,南天竺師子國人也。十四歲時於闍婆國遇金剛智三藏,為其弟子。隨之入唐,助譯經軌,受習大法,二十餘年未離左右。金剛智三藏滅後,奉遺命再求兩部廣本大經於天竺。天寶二年抵師子國,遇龍智菩薩,蒙授以兩部二十萬頌之大經,及其他真言秘典五百餘部。又複遍曆五天以求密藏,天寶五年歸唐。為玄宗灌頂於宮中,此後屢開灌頂壇。四方學徒雲集者數千人,所譯經軌凡百數十部。中華密教之隆盛,至此而極。其備受三朝之尊崇,古無其比也。大曆九年入寂,世壽七十歲。代宗廢朝三日,特贈司空,諡大辯正廣智不空三藏和尚。

第七祖惠果阿闍黎,俗姓馬氏。幼隨大照禪師謁不空三藏,三藏一見驚為法器,撫而教之。十五歲時已著法驗,其後受兩部傳法密印,為代、德、順三帝之師。不空三藏之弟子雖多,其能傳三藏之衣缽者,惟惠果而已。惠果弟子中,有若訶陵之辯弘、新羅之慧日、劍南之惟上、河北之義圓,皆惟受一部之法耳。其並傳金胎兩部者,惟義明供奉及日本弘法大師二人。弘法大師入唐時,惠果已五十九歲。次年遇見於青龍寺,惠果一見大喜,瀉瓶無遺。臨壇時屢有“不思議”之稱歎,付法既畢,旋於是年(永貞元年)十二月示寂。世壽六十歲。弘法大師曾為撰書其碑文。自惠果遷化,而中華之密教漸不複振。四十年後,遽遭唐武宗會昌五年毀佛之變。雖自大中元年後,佛寺漸複,而密教竟不可重睹前日之盛況矣。

五弘法大師略傳

第八祖弘法大師名空海,日本讚岐人。幼極聰穎,有神童之稱。十五歲至京師攻漢籍,學虛空藏求聞持法於沙門勤操。十八歲入大學,二十歲就勤操出家,旋受具戒。嚐於和州久米寺東塔下感得《大毗盧遮那經》,苦其難解,遂興入唐求法之誌。延曆二十三年七月,同遣唐之使出發,八月在福州上陸,十二月抵長安,時年三十一歲也。

入唐之次年,奉敕往西明寺,是為唐之永貞元年。於其間遍訪名師,遇惠果阿闍黎於青龍寺東塔院,惠果喜其夙契現前,有待汝已久之語。隨於六月七月授兩部灌頂及百餘部之密軌,遂為青龍門下之正嫡。元和元年(即日本大同元年)奏請歸國,十月入博多,賚所請經論二百十六部,並兩部曼荼羅諸種法器,作成目錄,奏上於平城帝。

大同之末,奉詔入京。是後遊化諸地,開灌頂壇於高野山,授傳教大師等以兩部灌頂。奏請高野山為修禪之地而創建金剛峰寺,其後朝野之尊信益加。弘仁十三年,太上天皇並廢太子同受灌頂 ,十四年敕賜東寺為鎮護國家弘通密教之道場,改號教王護國寺。天長元年祈雨於神泉苑有功,任少僧都。自是奉敕為鎮護國家修法講經於禁苑之事,不遑枚舉。承和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入定於高野山,世壽六十二歲,八十餘年後醍醐天皇追諡弘法大師。其著作如前編所舉外,尚有《十住心論》、《大日經開題》、《三教論歸》、《付法傳》及詩文集等,共二百餘卷。

大師入唐之先,日本已有役小角、越泰澄諸人,各以持咒靈異顯於世。道慈律師則請來求聞持法,玄昉則請來《大日經義釋》等。密教在斯時,已漸茁萌芽矣。然不過附從於諸宗,為片段的傳述而止。及大師歸國,而後製定所依之經論,作《二教論》、《十住心論》,為橫豎二門之判釋。一宗之麵目精神,至是大顯。世方知真言教義有在兩一乘教之上者,此其立教開宗之偉績。所由超邁前賢,宜乎南部諸碩德為之悅服歸禮也。大師天才卓越,嚐取《涅槃經》偈意作《伊呂波歌》,為日本假名之創製者。其書法繪畫雕刻,皆足垂範百世。又嚐設綜藝種智院,開平民教育之端,並致力於鑿池築堤等種種利國福民之事。其在日本文化史上之功績若是,故其國人至今敬仰不衰雲。

六東密與台密

唐代日僧之學密法於中土者,在弘法大師前後,共有八人,世稱入唐八家。其中若傳教、慈覺、智證三大師,皆原為天台宗之人而學密教者也,是為台密之三家。常曉、圓行、惠運、宗叡四人,皆弘法大師之法裔,以東寺為中心而宣揚密教者也,故對台密而稱曰東密。東密者,依弘法大師稟兩部一傳之血脈,以金剛胎藏為“二而不二”,而建立兩部門。台密則依兩部別傳之血脈,且以法華空假中三諦為根本義,故分金胎為二。而其外另立蘇悉地之不二,是為三部門之建立也。台密至慈覺大師始盛,其判教也,謂真言宗與天台宗為理同、事別。智證大師又以為理同、事勝,蓋謂天台真言理論雖同,而事作法則真言為勝雲雲,是與東密顯異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