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大師就此菩提心之內容,分為四種:一曰信心,二曰大悲心,三曰勝義心,四曰大菩提心。四者之中,以第一之信心為其總體。故善無畏三藏謂菩提心即是白淨六日而團圓滿。吾人心內之佛性,正複類之。金剛界曼荼羅中十六大菩薩之德,具於吾人心內。此十六大菩薩,即是阿、寶生、彌陀、釋迦四佛之德。四佛者又即大日如來之德。是故吾人若能將心內十六大菩薩之德,開發完全者,即可成就佛果。因之三摩地心者,即觀兩部諸尊,皆屬自心功德,而亟欲開發之心也。勝義行願二心,皆為此心所生之作用。若此心原無悲智二德,則勝義行願二心,亦無由發現。
十二十住心
菩提心之發起,又可自能求所求之二方麵觀察之。能求之菩提心,即希求覺悟之心所。求之菩提心,為一切眾生本來具足之覺性。《大日經》所謂“如實知自心”即指此也。弘法大師根據《大日經》及《菩提心論》以此能求之心,能知自心之程度,劃分十種階級。而為十住心之說明,是雖可視為勝義菩提心之詳細說明,然其義不止於此。蓋自心所具無量功德,概可分為十類以示之,不特以此明菩提心開發進展之相,又可即此開發進展之菩提心之次第為尺度,而測定一切教法之淺深也。《十住心論》卷十釋如實知自心之一句雲:“此是一句含無量義,豎顯十住淺深,橫示塵數廣多。”又卷一雲:“今依此經,顯真言行者住心次第,顯密二教差別,亦在此中。”
十住心之次第,自世間而進於出世間,自小乘而升入大乘,不外示真言行者心品轉升之次第,而兼為判定顯密諸教之用。茲依次略說如後:
第一異生羝羊心
凡夫輪回六道,現種種身相,故曰異生。愚迷之徒,恣造十惡,不修少善,如彼羝羊,除念飲食淫欲外,不知他事。論其果報,惟宜長在三途。其本有之佛性固亦具足,然如草木種子,包於堅殼之中。
第二愚童持齋心
第一住心之人,有時偶逢善緣,亦漸自知其非,佛性初萌,能為持齋等事。雖無智朦昧,有如愚童,然善心漸長,已能履行人道。儒家之五常,佛教之五戒十善等,均為此心所攝。
第三嬰童無畏心
前者雖知持齋行善,其希求者僅屬於現世利益,及思想漸進,始感覺人世生活,種種缺陷,聞天界福報殊勝,心焉慕之,於是益修善業,以為生天之因,歸依自在天等,有如嬰兒之隨母也。既生天後,人生之苦痛厄縛,皆得暫脫,故得無畏。
第四唯蘊無我心
生天受樂者,不外以自己為本位,及進而觀察三界不安,猶如火宅,乃知眾苦之原因,不外煩惱惡業。因此煩惱惡業之結果,乃墮生死苦海。若滅其原因,則自我亦無。於是遵依佛說,精修戒定慧三學及三十七道品,以證無餘涅槃。小乘之聲聞乘,攝於此心。其名唯蘊無我者,以其惟認五蘊法體為恒有,而人我已空也。
第五拔業因種心
此為拔去業因及種子之意。業者惡業,因者十二因緣,種子者,我執之習氣也。前之住心,雖悟無我,然我執之習氣尚未能除盡。此則反複觀察十二因緣,悟其流轉還滅之相,斷惑證理,較前為深。故能並未盡之我執習氣而盡舍之。以入涅槃,小乘之緣覺乘,攝於此心。
第六他緣大乘心
此心為大乘之初門。前之第四第五住心,僅能自度,蓋彼惟知六識而已。此則於六識之上,更立末那識與阿賴耶識。以萬法唯識之觀念,起同體之大悲,自他平等,無冤親相,普欲運載一切眾生,同登大覺。大乘之法相宗,攝於此心。
第七覺心不生心
前之住心,以為一切萬有,皆由阿賴耶識所變,猶是心有境空之義。此則以無所得中道之智慧,並心境二者而遮遣之。而覺知心之實相,原為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特視諸法皆空,且並此空亦空之。如是有空二者,均所否定,遠離執著,而覺悟心之不生。故名覺心不生心,三論宗攝於此心。
第八一道無為心
此心觀一切事物,即空即假,又即中道,是名三諦。三諦之理,為一道無為之真理。證此理時,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境智俱融,無相無為,以其能知一如本淨之心之實相。亦名如實知自心,天台宗之所說,即屬於此。
第九極無自性心
此住心與華嚴宗相當。前之天台宗,雖亦以為十界差別之相,即是法性實相,然尚不免有現象與實在差別對立之感。以其所談,不出事理無礎之域也。此宗則了知若理若事,舉體無性。盛談諸法之緣起無礙,立六相十玄法門。說明事事關係,如是一切諸法,各各不守自性,悉皆無礙融即,故曰極無自性心。
第十秘密莊嚴心
秘密者,如來秘奧之三密也。以三密之行,莊嚴曼荼羅,故雲秘密莊嚴心。此即華嚴宗所謂“果分不可說”之境界,非前九之住心所能窺也。華嚴所證,尚屬遮情之空理。在顯教雖為極果,在密教仍為初門耳。入於此心,乃直以真理為佛陀,見萬有差別之相,均為佛境界之萬德。心內之無盡寶藏,完全開顯,所謂兩部曼荼羅,法身說法,乃至六大四曼三密等等,皆為第十住心之說明。
十三四重禁戒
行者既已發菩提心而從事三密修行,即不可不嚴守戒律。弘法大師所以謂“顯密二戒,皆須堅固護持”也。《蘇婆呼經》雲:“念育之人,持戒為本。”
顯教之戒,有在家出家大小乘種種區別。密戒之重要者,不出於《大日經·具緣品》所說四重禁戒。即一不應舍正法,二不應舍離菩提心,三於一切法不應慳悋,四勿於一切眾生作不饒益行。此四重禁者,實為真言行者之命根,佛教之正意。及大小戒相,均皆攝於此中。《大疏》雲:“如人為他斷頭,命根不續,則一切支分無所能為,不久皆當散壞。今此四夷戒,是真言乘命根,亦是正法命根。若破壞者,於秘密藏中,猶如死屍,雖具修種種功行,不久敗壞也。”
禁戒雖列四種,實則可攝於不應舍離菩提心之一戒。何也?淨菩提心為無量戒律之本體,第能護持此心,則一切戒律,自不至於違犯。若開此菩提心戒而為十善戒,則身口意止惡修善之標準,皆具列之。《十善業道經》謂一切佛法鹹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弘法大師遺誡雲:“密戒者所謂三昧耶戒,亦名佛戒,亦名發菩提心戒,亦名無為戒等。如是諸戒,十善為本。所謂十善者,身三語四意三也。攝未歸本,一心為本。一心之性,與佛無異。我心眾生心佛心,三無差別,住此心即是修佛道。乘此寶乘,直至道場。”
行者當知十善之體性,即是自性本源之戒體。苟徒信樂三密而不持十善戒為助行,正猶欲濟而無舟,南轅而北其轍也。其與《大日經》所說五戒,開合不同。如次之表:
三業五戒十善戒
身業不殺生戒——不殺生戒
不偷盜戒——不偷盜戒
不邪淫戒——不邪淫戒
業不妄語戒——不妄語戒
—不綺語戒
—不惡口戒
—不兩舌戒
意業不邪見戒———不慳貪戒
—不嗔恚戒
—不邪見戒
十四修行之階級
顯教之自凡夫升入佛位也,其間必須經過五十二位之階級。以時間言,則三大阿僧祇劫,不能超過。密教有所謂發心即到之大機。發心之初,即具諸行,無待經何階位。外此種種根機,雖從因至果,皆為佛境界之行。然觀解有淺深,趣入有分滿,不得不於無階級之中假分階級。姑擬常途之外跡,以明內證之深淺。此八劫三心十地六無畏之位次所由立也。
《大日經》謂無畏為蘇息之義。吾人被束縛於無明煩惱,不得自在,苦痛萬端。今依真言教法,竟得脫離厄縛,無複恐怖,如瀕死複蘇者然,故曰無畏。六無畏者:
第一善無畏行者入真言門,發菩提心,受三昧耶戒,初得修習三密之位。猶顯教之人,依五戒十善之功德,而得免於三塗之苦厄也。
第二身無畏修行之力,漸次精進,本尊三昧,遂得現前。此位與彼聲聞之人,修不淨觀而得離卻身體之執著貪染者相當。
第三無我無畏行者雖已得有相悉地,而對於所現本尊,不生愛著。與聲聞人之離人我之縛,證人空之理者相當。
第四法無畏對於瑜伽中不可思議之瑞相,了知其如鏡花水月,無性無相。此與寂然界之菩薩,悟五蘊皆空,證一分法空之理者相當。
第五法無我無畏行者觀本尊海會所現一切境界,皆知其為自心之功德。猶彼三乘教人,悟萬法惟心,心外無法,覺心之本不生,而離法執之厄縛也。
第六一切法平等無畏行者觀解益進,知本尊即自心。更知自心即本不生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迷悟不二,理智平等。此位當於一乘教人之證萬法一如之理,雖能所本末之念者,在一乘教已為至極,然尚屬於真言宗遮情之分齊。故出世無相之悉地尚未得現前,僅為達於初地之善巧方便而已。
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法雲地等之十地。此有淺略深秘二意,淺略者,與常途顯教大同,真言門中即以之攝入地前之六無畏。深秘者,十地即為菩提心十轉開明之功德,地地各各滿足十波羅蜜。初地與十地,無有高下,即位位皆具足萬法也。
八心者,亦以行者心品轉進之相,寄諸世間以明之。喻以樹木,分為種子、芽種、皰種、葉種、敷花、成果、受用、無畏之八心,皆屬於初劫之內。
三劫者,粗、細、極細之三重妄執也,梵語之劫跛。有時分與妄執二義,密教取妄執之義,攝諸惑於三重妄執。以粗妄執為初劫,細妄執為第二劫,極細妄執為第三劫。依三密之力,皆於地前斷之。苟一生斷此三妄執者,即一生可得成佛,故無庸經曆長久之時間也。六無畏者,表能越之淨心,三劫者,表所越之妄執,其開合不同如次。
六無畏善無畏第二三住心
身無我第四住心
法第五住心——初劫
法無我第六七住心——第二劫
一切法平等第八九十住心——第三劫三劫
十五三品悉地與即身成佛
梵語之悉地為成就之義。凡修習三密者,皆可於一生期其成就。以行者要機萬差,故所得之悉地亦不同一。大概分為世間、出世間二種。世間悉地者,謂息滅延命,所求隨意,乃至發現神通之類。出世間悉地者,即惑障消除,實智開顯,能完全成就果德之謂。此世間悉地,亦名有相悉地。若既得有相悉地後,而能住於大寶三昧,則出世無相之悉地,自不難證得。密教之妙旨,即在應眾生種種之性欲,而使借徑世間有相悉地者,亦能得無相法身之果也。《大日經疏》又列舉上中下三品悉地宮,謂上品為密嚴佛國,出過三界,非二乘所得見聞。是為大日如來之淨土,凡證普門之果者提入之。此淨土本自周遍於法界,雖雲出過三界,亦非外三界而別有國土也。中品十方淨嚴,為受用身之佛土。下品諸天修羅宮,為變化等流身之土。凡得此種悉地者,現世亦得往生, 不必待於身後。自表麵視之,此上中下三品,似不免有勝劣差別。實則諸天修羅,皆為大日之化身。修羅宮與十方淨土,不在密嚴佛國之外,果體本自融合,有何淺深之可言!是以自依報言之,若能往生中下品悉地宮者,自正報言之,亦皆謂之即身成佛。
即身成佛,為密教特標之異點。即不改父母所生之身,而證無上果德之謂也。自來分為理具、加持、顯得之三種說明:
理具成佛者,我等眾生與如來同一法性。雖蔽覆於煩惱迷妄,不能開顯妙相,然兩部理智,皆為心中所固有,本已具足佛果之萬德。故縱未加修行之功,亦為理具之成佛。
加持成佛者,既受秘法。如說修行之際,三密加持,感應道交,不起於座,能現本尊之身。如行者入彌勒三摩地時,諸賢聖及天龍八部等眾,皆見行者即為彌勒之身。威光赫奕,宛在兜率。及觀行積久圓熟,則日常之行住坐臥,亦無不與本尊冥合一致,是因加持之力而得即身成佛也。上述之世間悉地,可視為加持成佛之一小分。
顯得成佛者,行者修行成滿,無明全退,究極出世間悉地,本來理具之萬德。至此完全開顯,故曰顯得成佛。
十六根機與淨土
大日如來為普門之德,其教法亦為萬機普益之教。古為關於真言所被之根機,種種區別,概言之不外正機與結緣機二種。夫一切眾生色心實相,常是毗盧遮那平等智身。苟能深信此旨,備修五相三密之妙行。瑜伽相應,自可不轉父母所生之身,頓證極果,是上根勝慧之所能, 真言正所被之根機也。若以夙殖有厚薄之故,雖聞此甚深法理,不能如實了知,惟能依一密二密之力,往生淨土。是則為結緣之機,結緣者,結未來成佛之因緣也。凡不能如說具修三密之人,或僅一見曼荼羅之輩,皆攝於此結緣機中,此所謂往生者,亦為順次往生,非現身生三品悉地宮者比也。
大日如來之淨土,亦名自性法界宮,亦名密嚴國土。一一以諸尊之三密作無盡莊嚴,若離大日如來之加持,雖十地等覺菩薩,不能聞見。其寬廣既周遍於法界,故極樂兜率及十方淨土,無一不在密嚴國土之中,所謂“密嚴為極樂之總體,極樂為密嚴之別德”也。若行者遇此法門,入壇灌頂,深生淨信,則往生之業,即已定於此時。其或因一己樂欲,願生十方有緣淨土者,當知視密嚴亦無異致。偏見之徒,或有諍論極樂兜率之難易勝劣者,是不知曼荼羅宗教意之所致也。夫彌勒彌勒者,本來行者心蓮八葉之二佛。十方淨土者,即胎藏十三大院曼荼羅也。又依秘密釋,則彌勒即彌陀四親近之一之金剛因菩薩。又依第四重之秘釋,則彌勒即八葉之普門大日尊也。彼此皆大日如來一心法界本有莊嚴之淨土,何可存勝劣隔別之想哉?《五論九字秘釋》雲:“十方淨土,皆是一佛化土。一切如來,悉是大日毗盧彌陀,同體異名。極樂密嚴,名異處一。”
要之密教之教義,特重生佛一如之觀,不應在心外別求淨土。苟能悟自心實相,住於三三平等之曼荼羅而修行者,將見有應之處,無非法界之宮,不特極樂兜率,無往不可。既詣諸天修羅之宮,亦仍為自證圓極之位。若不知諸佛內證智之境界,而求淨土於心外者,縱得往生之後,亦非經曆多劫,難超五十二菩薩之位。故知行者成佛之遲速,一視其觀智之淺深以為斷。是則學人各應自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