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金剛界曼荼羅
大凡佛菩薩之繪像,任舉一尊,皆以表大日如來一門之德,其為具足大三法羯四種曼荼羅也,自不待論。但普通所謂曼荼羅者,多指其依一定形式而繪多數菩薩者而言。若尊勝曼荼羅、請雨經曼荼羅、星供曼荼羅,種類繁多,尊形各異。其稱為密教根本曼荼羅者,則金剛胎藏兩部曼荼羅是也。
金胎兩部之所由區別,殆由觀察方麵之不同,蓋自心之圓具萬德也。在眾生不滅,在佛不增。說此為法爾之理。本來具有之相者,為胎藏界,故此曼荼羅亦可稱為本有曼荼羅、理曼荼羅、因曼荼羅。
如來無邊智慧,悉與真理冥合。示此觀照之智之差別相者,為金剛界。此雖佛智,亦非眾生所無,至佛果而始生也。固亦為本有,然在金剛界則以顯佛果上之智的差別。故金剛界曼荼羅,亦稱修生曼荼羅、智曼荼羅、果曼荼羅。
密教之以金剛為譬喻也,取其二義:一曰自體堅固,一曰業用銳利。如來智慧之德,能摧破惑障以證實相之理,其堅固銳利,有如金剛。界有差別與性德二義,差別者對胎藏而雲差別,又此堅固稅利,皆是本具之性德,故稱為界。
《廣本金剛頂經》,具說十八會之曼荼羅。現圖所列者,僅其九會。蓋傳法阿闍黎拔出圖之也。中央之會名成身會,示行者依於五相三密之觀行而成佛之相,故有此名。是為第二以下諸會曼荼羅之總體,故亦名根本會。三十七尊,色相莊嚴,即大曼荼羅也。第二三昧耶會,示成身會諸尊之內證本誓。第三羯磨會,此會諸尊皆住三股金剛杵中。三股表事業成就義,故曰羯磨。諸尊入金剛杵中,其相微細。心佛眾生差別不可得故,即是法曼荼羅也。第四供養會,諸尊皆捧其三昧耶形於蓮華,以供養心王大日如來,故有此名。以供養為事業故,即羯磨曼荼羅也。以上四會,示大三法羯之四曼各別而二之法門也。然四曼本相互融會而不離,為顯此義,故會四曼於一處而為四印會。四印會者,合四種曼荼羅於一處也。雖會四曼於一處,然菩薩尚具各別之相,次之一印會,則四曼之別相。悉歸於一實相之極理,故此會惟列大日一尊。
金剛界九會之圖羯磨會三十七尊之圖
以上六會,皆以大日如來為中心,是為自性輪身之曼荼羅。大日者萬有之自性,本地之佛體,故名自性輪身。
次之理趣會,是以金剛薩埵為中心之曼荼羅。金剛薩埵者,大日化現菩薩之身,以正法廣濟眾生者也,是名正法輪身。此會所顯之理趣,在不改吾人欲、觸、愛、慢四煩惱之麵貌,而直化為菩提之眷屬,最顯著說明凡夫即佛之深理者也。
大日如來雖以正法輪攝受眾生,然如大自在天之剛強難化者,非寂靜之法門所得度。故不得不化現忿怒之降三世明王以調伏之,使其服從教令。凡明王皆為教令輪身,故降三世之羯磨會及三昧耶會,均為教令輪身之曼荼羅。
普通所雲三世者,謂過去現在及未來也。此處之三世為三毒三界之意,蓋退治貪嗔癡之煩惱,降伏欲界色界無色界之迷妄,使成正覺,故名降三世。此降三世明王足踏大自在天與烏摩妃,此二天者,煩惱障與所知障之人格化者也。前者有妨涅槃,後者有妨菩提,非摧斷之,不能成佛。此兩會尊數略同。第八會為大曼荼羅,第九會明前會諸尊之忿怒本誓者也。
如以上之說明,自大日如來垂跡為變化等流諸身,以化濟眾生,所謂從果向因之順序也。亦可逆而上轉,以說明行者修證之階段,則為從因至果之順序。蓋真言行者既發無上菩提之心,必先降伏三毒,斷除二障,示此意趣者,降三世三昧耶會及其羯磨會也。以上二會,以三毒為可除,以二障為可斷,視煩惱與菩提,猶有隔執,是未悟以前之見解也。既已悟達,則欲、觸、愛、慢之煩惱,即是本不生之功德。顯此真理者,是為理趣會,行者已得究竟之悟境,不特自身與大日如來一致冥合。即一切諸尊,亦皆攝入此中,故為一印會。次從大日一身,出現四佛,圓滿五智卅七智等,蓋即開發成佛之位之智德,而為無邊智智,所謂自身流出無量眷屬者此也。此等曼荼羅會之諸佛菩薩,有供養之業用,有說法之語言,有本誓之意誌,有相好端嚴之身體,故自四印會以迄成身會。而究竟佛果之說明,於以完全。
九會諸尊之總數,凡千四百六十一尊。常所稱說之卅七尊者,中央成身會之主尊也。此會以大日如來為總體,住中央月輪中。其旁有金剛波羅密、寶波羅密、法波羅密、羯磨波羅密四菩薩,為大日之四親近。阿等四如來,住四方月輪中,為大日之四大眷屬,蓋總體中之別體也。此別體又各具有四眷屬,即阿之旁,有薩、王、愛、喜四親近菩薩。寶生之旁,有寶、光、幢、笑四親近菩薩。彌陀之旁,有法、利、因、語四親近菩薩。不空成就之旁,有業、護、牙、拳四親近菩薩。所謂十六大菩薩也。次有嬉、鬘、歌、舞四菩薩,為四佛所現以供養大日如來者,稱為內四供。又有香、華、燈、塗四菩薩,係大日現以供養四佛者,稱為外四供。以上皆自證之德,再有鉤、索、鎖、鈴四攝智菩薩,配置四門,以攝化一切眾生,為化他之德。蓋如以鉤召眾生入於佛界,以索引之,以鎖係之,以妙音令其歡喜而不複流轉也。
十六大菩薩為慧門之尊,皆屬男性。除主尊之五如來亦男性外,其四波羅蜜八供養四攝智諸菩薩,均為女性,以表定慧均等,故其數亦為十六。
九胎藏界曼荼羅
胎藏曼荼羅,為大日經宗之法體,本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胎藏者,含藏攝持之義,謂本有之菩提心,具足無量功德,而未即顯現。如嬰兒之含育於母胎,故名胎藏。自此本有菩提心,隨十界眾生類而發現種種之相狀。凡此發生顯現者,不外大慈大悲之作用。故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其不雲胎藏法而雲胎藏界,蓋準金剛界而言,非正名也。
胎藏曼荼羅,有經疏所說與阿闍黎所傳,種種不同。今所稱兩部現圖曼荼羅者,皆惠果和尚命李真圖繪以授弘法大師者也。此圖之胎藏界凡四百十四尊,共分十二院,左右三重,上下四重,本為十三大院,茲以四大護院攝於四門相向守護之天。其圖如次:
胎藏十二院之圖中台八葉院之圖
中台八葉院,為胎藏曼荼羅之根本總體,即以表眾生之心識。大日如來者,第九庵摩羅識。寶幢者,第八阿賴耶識。開敷華王者,第七末那識。阿彌陀者,第六意識。天鼓雷音者,前五識。此五佛心王,為一曼荼羅之總體。其外三重之諸尊,皆自此流出之心所法也。吾人之心識,即是五佛,是以可雲凡聖不二。而庵摩羅識又為賴耶等識之總體,是以四佛悉為大日之眷屬。然其對於外三重之諸尊,又為本地之佛身也。因位之九識,即本有之五智。五智為本有之果,對此本有之果之本有因行,即普賢文殊等之四隅菩薩也。八葉蓮華,以象眾生肉團之心。赤色為慈愛之色,彼金剛界為智慧門之曼荼羅。智以照了為義,故諸尊所住月輪皆白色,而此為赤色。
遍知院亦名佛母院,其中央有三角形,名一切如來智印,以表降魔之義。十方三世諸佛成就遍知之德時,無不降伏四魔乃成正覺,故以此智印及大勇猛菩薩佛眼佛母等表三部五部之能生。
持明院亦名五大院,明即真言。此五尊為總持明咒之王,故中央般若菩薩為大日正法輪身。以攝受之德持明,不動降三世大威德勝三世之四明王,為教令輪身。以折服之德持明,此院雖顯攝受折伏二德,而以攝受之德為本,故以般若位於中央。中台之右有蓮花部之觀音院,其左有金剛部之金剛手院,蓋以表大日如來大悲大智之二德也。不具慈悲之智慧,非真智慧。不兼智慧之慈悲,非真慈悲。為顯悲智之相須而不可離,故以二部分配於中台左右,其尊數位置,兩兩對照,義極顯然。然觀音既在八葉院,茲複列觀音者何也?中台八葉皆屬自性法身,為顯教化眾生之本誓而漸次外出,是故外三重亦有文殊普賢等尊也。
地藏院與除蓋障院,亦為相對之法門,分主悲智。或謂觀音院與金剛手院為悲智之體,此二院者為其所起之作用。
釋迦院表大日如來方便攝化之德者也,蓋在中台則為成所作智之天鼓雷音如來,自此智流出而為說法教化之作用,是為方便。釋迦如來共有三重:(1)中台八葉之天鼓雷音如來,如釋迦之自性身,與大日不二一體者也。(2)釋迦院中之釋迦為變化法身,住於法界宮,對於密教之機說密教,為樹下成道之釋迦之本質。(3)菩提樹下成道之釋迦,專對不堪聽聞密法之徒,說三乘一乘之顯教,然即此釋迦。有時對於能聞密教之徒,亦說密教。蓋非離釋迦院中之釋迦而別有其體也,為顯一佛二用。故舍利佛目犍連等二乘之人,亦列此院中。
文殊院為自中台之智德所開出者。前述之金剛手院,雖為大智之德,然彼為本有之智、寶相之智,此為修生之智、觀照之照。且智德與福德不可偏廢,故此院與虛空藏院,亦為相對法門。文殊兼福德而以智德為本,是以振智劍,斬戲論,視眾生根機而為說法也。虛空藏兼智德而以福德為本,是以左持如意寶珠,而在金剛界則為寶部之尊也。
蘇悉地院與虛空藏院,有相通之關係。蘇悉地譯意為妙成就,虛空藏表萬德圓滿之果體。此則自其果德出生之大悲利他之行,即其果德之作用。
外金剛部院,位於曼荼羅之四方。天神外道畜生餓鬼,無不包括。蓋十界之當相不離,而宛然即真實道,殆具體的以表示“煩惱即菩提”“娑婆即淨土”也。
要之胎藏諸尊之德用,皆為對於大日之理之說明。而大日如來者,實為本來眾生心中所具有。自中台之佛菩薩平等流現,以至於外道惡趣,亦無所漏,故或稱胎藏為十界本具之曼荼羅。
胎藏諸尊,概可分為三部。即十二大院之中央一行為佛部、觀音院地藏院及北方之外部為蓮華部、金剛手院除蓋障院及南方之外部為金剛部,胎藏界以化度利生為行相。故以三部顯如來大定大智大悲之三德,在金剛界則加入寶部羯磨部而為五部。寶部者,顯諸佛之福德無邊。羯磨部者,顯利生之事業成辦。金剛界轉九識而成五智,為除障成佛之儀式,是故建立五部。而大日阿等五佛,各為五部之部主。三部五部之不同,不過開合之異而已。
十兩部不二
密教之原理,自兩部曼荼羅而成立。金剛界者智差別之法門,胎藏界者理平等之法門也。無論何物,不外差別平等之二種觀察,如彼春日之山。以差別之眼見之,桃也、柳也、草木也。為山上所附種種植物,以平等之眼見之,則但為青青之山色耳。此信心。信心者,信菩提之可求也。佛果之內容,如前章所述,概括言之,則自心本自具足無量之功德。佛與眾生,平等無二。吾人首當深信者,即此凡聖不二之理。雖雲凡聖不二,而事實上不免凡聖之差別者何也。吾人無始以來,為無明煩惱所覆,造業受苦,無有窮期,惟不自覺悟故。斯名凡夫,能覺悟者即為佛陀。聖凡之分,在於迷悟。因果曆曆,不爽絲發。既深信凡聖不二,與夫迷悟因果之不虛,而決欲從凡以入聖。若無適當之方法可循,則其願望亦托空言耳。三密之妙行,為如來內證之境界。但能如說精修,頓證菩提,有如操券。所謂大悲為根本者,不外以大悲為立腳點,勤修三密,以積累種種功德善根,而成佛之方法備矣。是知信心不可缺之要件有三,即信凡聖不二,迷悟因果,以及三密之法門也。
上述三者,均為信心之對象,即所信之境也。釋摩訶衍論又就此能信之心,舉其十義:一澄淨之義、二決定之義、三歡喜之義、四無厭之義、五隨喜之義、六尊重之義、七隨順之義、八讚歎之義、九不壞之義、十愛樂之義。其一一之說明頗繁,茲不具列。
菩提心論分菩提心為三種說明,即行願心、勝義心、三摩地心,與弘法大師所分之後四種相當。
行願心者,憐湣一切眾生之大悲心也,弘法大師加以說明雲:“觀法界無緣一切眾生,猶如己身。所以然者,善人之用心,先他後己,又達觀三世,皆是我四恩,非我誰能拔濟?是故發此大慈大悲心,大慈能與樂,大悲能拔苦。拔苦與樂之本,不如絕源。源之本,不若授法。”
勝義心者,即屬舍劣得勝之心。吾人雖欲濟拔眾生,而方法多途。就一佛法之中,亦不無大小淺深之別。要當以真實之智慧,精密簡擇,惟取最上究竟教法,以達上轉進趣之目的。即就道理與境界,選取殊勝之義也。
梵語三摩地,為靜心專注一境入於無念無想狀態之意,亦即禪定波羅密也。一切眾生,本來具有與佛平等之佛性,而蔽於煩惱,不能如實見之。如來特垂方便,使其於內心中觀想月輪,是為三摩地心。晦朔之間,月影微茫,日複一日,其光漸增,至十等相異之觀察,不能斷其孰為真理,孰非真理也。兩部雖皆周遍法界,本來不二,然胎藏界以理為本,故諸尊坐於蓮華上之月輪。金剛界以智為本,故諸尊坐於月輪蓮花上之蓮花,蓮花者本有之理,若人之肉團心也。月輪者修生之智,吾人之覺心也。蓮花上置月輪者,表理中之有智。月輪中置蓮花者,表智中之有理。兩部本來平等,同時具足,其關係可以“二而不二”之一語明之。惟其為二也,不必於二者之外別求不二。亦惟其不二也,故合二者觀之,而不二之義愈明。至若色心之別,生佛之見,準是觀之可也。茲據而二之義,配列其所詮表者如次:
而二金剛界智差別精神心法豎識大大智陽佛歸納法
胎藏界理平等物質色法橫五大大悲陰眾生演繹法不二
十一發菩提心
《大日經·住心品》,如來對金剛手因根究竟之問,而答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大疏》謂此三句義中,悉攝一切佛法秘密神力甚深之事。弘法大師以為千經萬論,亦不出此三句。蓋三句所示,為行者從因至果之次第。必先有希求菩提之心,乃能修習大悲之萬行。或徒發心而不修行,亦不能圓滿無上究竟之佛果。其次序一定而不可或紊也。
菩提之語義為覺,大覺乃佛陀之境界。故菩提即指佛果。菩提心者,即指希求佛果之決心也。凡人欲為善之與惡,皆先標其心而後成其誌。未有意不在是,而其結果能底於成者。菩提心之為成佛正因,亦複如是。《大疏》謂此心猶如幢旗,是眾行導首。猶如種子,是萬德根本。吾人不以佛果為目的則已,一旦有誌於此,其功德之廣大無涯,雖如來經曆長劫,說不能盡。菩提心論所謂“誓心決定故,魔宮震動,十方諸佛,皆悉證如”者。綿行者一念發心之所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