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工學交替模式對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畢業生就業的導向作用(2 / 3)

根據學校就業辦公室提供的統計數據,2007—2012年畢業的學生的就業單位統計。

以本專業2008級入校學生(2012年畢業)為例,其工學交替實習所在單位類型與就業單位類型對比。

1)自工學交替實施以來,學生在建築施工和建築設計單位的人數比例有明顯提高。分析主要原因,以往本專業實習(認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都是采用集中定點實習形式,學生不能根據自己意願和需要選擇實習單位。實行工學交替以後,學生可以根據未來就業的方向自主選擇實習單位。而長江大學為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學生畢業後主要是從事建築施工和設計行業工作。

2)近年來畢業生到水處理相關企業就業人數越來越少,原因是現在水處理行業自動化水平越來越高,對本專業畢業生需求也比較少。另外,通過與學生工學交替座談發現,學生普遍認為去水廠或汙水廠實習學到的實踐知識較少,僅僅就是參觀一下流程,意義不大。因此,學生去水處理相關單位進行工學交替的也比較少。

3)與專業無關的單位就業人數在逐年減少,這可能表明近年全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就業形勢比較好,學生能找到專業相關的工作。

學生就業單位與其工學交替實習單位類型有較大關聯性,尤其是建築施工和設計單位。而水處理相關企業之所以就業人數少,可能是因為這些學生考上了研究生,沒有就業。這同時也說明大部分學生的工學交替實習對其未來工作選擇有較大影響力。

總體來看,畢業生就業選擇明確,並呈現相關特點。由於一般本科學校對人才培養的定位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與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而工科專業實踐性強,課堂上的理論知識難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從而造成學生普遍覺得專業知識難懂的現象,進而逐漸失去學習動力與興趣。實施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後,學生在企業的學習彌補了課堂理論知識實踐性不足的缺點,對專業知識和各領域未來前景發展有了自己的見解,使以後的學習目的性更強,從而就業的目標性同樣會增強。學生在就業選擇時大多選擇建築或市政施工單位、設計單位等與專業相關行業,部分選擇考取研究生深造。畢業生就業能按照自己的興趣以及職業規劃進行選擇。隨著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成熟,這些特點更為明顯。

3 工學交替培養模式的經驗體會

工學交替起初是高職院校的一種實踐教學方式,現在也逐漸成為部分地方普通工科院校實踐教學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有著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與理論教學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是兩個相對獨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教學體係。適當地進行實踐可以讓大學生既動手又動腦,發現自己的不足,鞏固已有的知識,並將它們係統地組合起來,建立起寬廣的知識框架,增加對學習研究的興趣,為以後的妥善就業奠定良好基礎。

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和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能夠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溝通和交際能力、課堂理解能力、動手及創新能力。4個階段的工學交替實習讓學生對於專業領域的工程實踐知識有了由淺入深、由抽象到具體的了解,對於平時的理論教學是很好的補充。同時將學生的學習由校內逐漸轉向校外,由理論延伸到實踐,開闊和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對於他們以後的全方位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現在的用人單位常常會選擇有一定實踐經驗的人員,而擁有一定的工程實際應用能力的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強,對畢業生的就業率也是一個很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