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職業教育農學類專業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2 / 2)

2.3 教學內容與設計建設

在教學過程中以專業課與工學結合為切入點,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2、4、6學期在企業帶薪進行工作過程學習,形成雇傭和被雇傭的關係,真正體會了工作,培養了學生職業能力。由企業的兼職教師進行指導,培養了學生專業能力。1、3、5學期在學校進行專業能力的培養,學生在模擬的企業環境下進行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專業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模擬企業,教師為總經理,學生分若幹個組形成不同的區域,小組組長為區域經理,小組成員為銷售人員,按照企業的運營模式進行教學,按照企業評價員工的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突出職業素質的提高。專業課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體現基於工作過程、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課程設計理念。

2.4 實踐教學內容建設

1)充足的校內外實踐教學資源。校內有實訓室11個,多媒體交互式教學培訓室6個,生物科技標本館1個,現代化智能溫室1個,人工智能氣候室1個,作物生產實訓基地220公頃。校外實訓基地有多家國內外知名農業企業及各農業科研所,通過這些校內外實踐場所滿足各項教學的要求。

2)利用生產性實訓基地進行開放式教學。以裝備水平高、優質資源共享的生產性實訓基地為依托,進行開放式教學。校內依托佳木斯拓荒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佳木斯金秋種業有限公司等校辦企業,學生會定期到公司進行實習實訓。校外與多家企業單位建立實習、就業合作關係。形成了“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場所,是學生實踐技能訓練及教師科研的基地,也為農民提供先進的技術服務,集教學、實訓、科研、推廣、生產、示範、培訓、服務於一體的示範性教學基地。

3)利用教學儀器設備開展實訓項目。實訓基地根據農時季節,開展植物病蟲草害識別、標本采集製作、作物栽培技術、作物病蟲害防治、農田化學除草、作物種子田間檢驗、田間試驗與統計分析、作物育種與種子繁育等諸項課程的實訓項目。同時,聘請部分科研單位和企業專家為客座教授,科研、企業資源共享,根據農時季節開展新技術講座。

4)探索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新模式。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除完成教學實訓技能外,還開展校企組合科學研究項目,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合作,進行品種選育、藥效試驗、肥料試驗以及安全性試驗等多項科學試驗項目,收到很好的效果,深受企業專家的好評,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科學試驗的研究能力。

5)開發虛擬工廠、虛擬工藝、虛擬實驗。在教學工程中,加強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的應用,提高教學質量。農學專業的農資營銷模擬綜合實訓室,配備50台終端電腦,可通過局域網實時在線進行多媒體演示教學。也可通過管理軟件平台,進行遠程終端的操作,通過本專業的專業網站、模擬公司、實體公司,實現虛實結合的教學,增加教學的仿真性、實訓性、趣味性,增強學習效果。

3 結語

農學院通過項目建設,引進企業參與,參照專業職業崗位任職要求製定專業培養方案,將行業企業技術標準引入課程體係中。建立專業與項目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係,完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合作保障人才培養方案有效實施。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麵取得較大突破,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學習與工作、實習與就業“直通”。通過農學專業的建設,帶動和輻射專業群內其他專業的建設和發展,使專業群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係更加完善。通過共享實訓基地和師資,使專業群的人才培養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培養學生適應崗位群的專業基本技能和專業專項技能,擴大專業群學生的就業麵,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滿足農業崗位對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