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職業教育農學類專業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1 / 2)

職業教育農學類專業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環境構建

作者:任學坤 殷微微 曹延明

摘要工學結合條件下的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必須與人才培養方案相銜接,與課程設置相銜接,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相銜接。主要闡述在職業教育農學類專業建設中,采取“校企輪換、三循環周期”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融合,工學一體。

關鍵詞人才培養;教育模式;校企融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24-0059-02

依據教育部《關於全麵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幹意見》(教高[2006]16號)關於在校企合作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文件精神,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農學院自2008年開始進行農學專業的教學改革,實施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校企輪換、三循環周期”人才培養模式。

1 專業結構調整

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於2011年被評為省級骨幹院校。為更好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學院對專業設置做出調整,深化工學交替以及校企訂單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按照企業崗位群的要求製訂培養方案,校企聯合開發專業課程,采用項目驅動、任務教學,學生進入角色、現實操作,真正實現工學結合。

在教學改革和實踐中,農學院在人才培養方案方麵通過全體教師大膽創新,邊研究、邊實踐,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對專業結構調整、課程優化、教材建設、實踐教學體係構建等進行全麵深入研究,保證專業調整和改造的順利進行。

2 專業建設改革

農學院以大力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為前提,實施“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校企輪換、三循環周期”人才培養模式。以就業為導向,充分發揮校企合作辦學一體化建設優勢,農學類專業建設與用人單位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製,形成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高、職業能力強的高尖端高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把農學類專業建設為能為社會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的國內領先並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專業品牌。

2.1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農學院與相關行業、企業單位合作,校企聯合培養人才,實施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崗位與課堂輪換、企業與學校交替”三循環教學周期培養模式,即3個學期(1、3、5)在校內學習,3個學期(2、4、6)在企業工作學習。按照專業能力遞進培養的規律,將三學年6個學期劃分為三輪循環。學校與企業密切合作,共同製定人才培養方案並設置相關課程。教、學、做、考、生產服務於一體;技師、教師、學生三方聯動;學生實訓頂崗、教師實踐、生產教學同時進行。共同實現信息交流常態化、招生就業訂單化、人才培養企業化、課程教學項目化、理論實訓一體化、技術服務專業化、培訓鑒定規模化,實現互利共贏。

2.2 課程體係開發與課程標準建設

以崗位定課程、以職業標準定課程標準,以一線生產實際為主線,教、學、做、考、生產服務一體。校企共同開發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核心課程體係,共同推行現場教學,將企業管理的理念和技術規範及高新技術引入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形態。

按照實際生產崗位設課程,即:職業素質課(基本能力的培養)、職業基礎課(專業能力奠定基礎)、職業核心課程(專業能力培養)、職業拓展課(再就業或自主創業)。課程設計打破原來的課程體係,將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培養貫穿於教學過程始終,構建農業生產能力和農藥、化肥、種子等應用技術能力。課程體係根據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重新構建核心課程,根據用人單位崗位能力需求,增加農資營銷專業課程,突出農學專業的職業能力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