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探基於聯通主義的幕課(1 / 2)

微探基於聯通主義的幕課

裝備在線

作者:張誌宏

摘要聯通主義因學習者的學習通道而成為幕課的指導理論。基於聯通主義的幕課,給出它在國外的背景以及未來所麵臨的12大優勢和5大劣勢,以期對讀者有所啟發。

關鍵詞 MOOC;聯通主義;微課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24-0018-02

1 幕課(MOOC)的引出

2013年以來,借助教育部發文倡導舉辦微課大賽的契機,不管是高校還是中小學,大家都在爭先恐後做微課。這種“微勢頭”的興起,讓筆者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與微課不論是在字麵上還是內容上背道而馳的幕課(MOOC)。

早在2010年8月,微軟巨頭比爾·蓋茨在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論壇上曾經做出預言:“未來5年,網絡將成為最好的學校。”結果日子還沒到3年的光景,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微課、微課程等以網絡作為媒介的開放性學習資源紛遝而至。源起於斯坦福大學的Udacity、Coursera,以及麻省理工大學和哈佛聯手創辦的edX,作為全球幕課的三大“領頭羊”,正攜手越來越多的加盟大學進入網絡課程開放資源的不斷完善與建設。比爾·蓋茨的預言最終由於幕課和微課等新型課程學習資源的出現而提前變成現實。

隨著幕課風暴的席卷,我國在國際上有一定競爭力的大學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等名牌高校也著手進軍幕課行列。他們聯合世界名校建立自己課程資源平台,實現校際之間學分的互認。我國的教育技術專家和學者也積極研討幕課,如2013年4月那一期的《中國教育網絡》就刊載了8篇文章來討論幕課,再如2013年第3期的《開放教育研究》專門開辟關於幕課的專欄版塊;不管是Udacity、Coursera、edX以及北大、清華和上交大所建課程資源,還是國內的雜誌所討論的幕課,種種跡象都表明,2013年將是幕課不平凡的年度,一場真正的MOOC風暴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

2 簡析基於聯通主義的幕課

有了對幕課的直觀印象之後,大家一定想了解幕課到底是什麼?它背後又有什麼樣的相關理論基礎在支持它?

2.1 國外有關幕課的曆史背景

幕課最初的萌芽可以定位於2007年,人們通常將那時候美國猶他州立大學David Wiley教授所發起的Intro to Open Education這門開放課程作為幕課的起始原點。有了萌芽之作之後,到了2008年,幕課這個名詞的出現是加拿大的兩位學者Bryan Alexander和Dave Cormier思想火花互碰之後的產物。Bryan Alexander是加拿大國家人文教育技術應用研究所的一名工作人員,Dave Cormier則是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大學的一名成員。與此同時,聯通主義在2008年被阿薩巴斯卡大學的George Siemens和國家研究委員會的Stephen Downe在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裏創立。後來的一係列事實和幕課案列都證明幕課與聯通主義是緊密相聯的。因此,人們認為Dave Cormier和Stephen Downe也是幕課的領軍人物。

2.2 揭開幕課的神秘麵紗

從字麵上看,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縮寫形式,中文翻譯之後就是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我國華南師範大學的焦建利教授將MOOC翻譯為“幕課”,南京師範大學的張一春教授將MOOC翻譯成“魔課”。筆者更傾向於焦教授的“幕課”,所以文中提到的中文名都用了幕課一詞。

除了對幕課做簡單翻譯之外,筆者通過對幕課的英文表達形式和國外有關它的一些背景以及對相關幕課文獻的整理後得出幕課的一些特征:

1)幕課也是課程的一種形式,所以它具有課程所具有的結構(課程目標、中介人、學習主題、學習時間以及要完成的作業);

2)幕課的學習者不受數量限製,幕課是一種規模超大的開放性學習資源;

3)幕課能夠使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特征輔助於各種不同的學習媒介來設計自己的學習過程;

4)幕課也體現出集思廣益的特點,它將全球的頂尖學府的頂尖課程資源整合在一起供大家分享,這個特征其實與聯通主義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