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思維方式中直覺神秘主義、整體模糊的籠統思維等,在現代認識和實踐中,都存在著嚴重缺陷,應該予以批判。
繼承優秀的方麵,批評不足的方麵,並不意味著發展,要發展創新,還必須引入新的思想方法。西方近代以來的經驗實證方法、分析思維的成功經驗,就是我們值得吸收借鑒的。辯證思維方式的現代化,必須吸收分析方法、分析精神和分析思維的精細深入的思想。
問題在於思維精神的運動,往往表現出繼承與創新是一對矛盾,而且人類很難自覺準確地在二者之間把握一個合適的度。前文敘述已見,繼承強調得多了容易走向複古主義,而創新講得多了又容易導致“叛逆”“西化”。我們必須警惕繼承與發展中“左”與“右”的錯誤傾向。當代思維方式重建中,繼承與創新的事實矛盾仍然根深蒂固。
第四,堅持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的整合。
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具有鮮明的人文精神,是一種道德理性、政治理性、經世致用的思想。特別是儒家思想,始終強調正德、利用、厚生,以人為本,天人不二。儒家創始人孔子繼承發展了商周文化,從一開始就向人本方麵發展。其“仁學”與周公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以及“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的思想一脈相承。孔子強調通過道德生活自身達到仁和的最高美德境界,“仁遠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而不是由天賦予仁。這種以人為主體的向內覺悟的思維方式,與科學精神中向外反求的自然理性致思大相徑庭。
科學理性精神中,心物、天人、理欲、義利之辯,不再像儒家仁學致思之所見。人不再是真理價值之標準,而恰恰相反,物理本身則是道德原則的前提,事實是理、義、道、仁之標準和依據。所以,向外反求,重視自然,經驗實測的方法,才是獲得真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徑。中國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正好缺少這種精神。哲學思想中關注自然科學的功夫少得可憐,而西方近代以來,哲學與科學攜手共進,是其科學繁榮,哲學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五,堅持人類性與民族性的整合。
任何哲學思維的方式都是文化的最高凝結,而文化作為人化的結果,其發生與發展都與民族性、地域性等密切相關。盡管經濟全球化和網絡交往關係的普及,使得文化的共性即人類性日益增多,但是,地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個性即民族性特點,是永恒整合的內容。
目前,中國哲學思維方式的變革重建中,要高度關注正確處理立心、安命、繼學、開太平的人文精神與重視客觀真理的探索,注重功利實用的科學精神的關係,否則哲學思維與科學精神相分離的曆史教訓,還會繼續下去。
中國哲學思維方式的創造性發展,不僅要在致思趨向上,而且要在方法、手段和機製上進行綜合創新。反思自身的曆史經驗教訓,吸收西方哲學思維中優秀合理的思想方法,借鑒科學發展的新經驗,汲取科學的新鮮血液,密切把握時代進步的曆史脈搏,前瞻未來,回眸曆史。既要防止以往“左”的、“右”的錯誤,又要力戒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思潮,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實現自我發展。我們深信,思想和思想方法的偉大變革,將會以無窮的力量引導人類的巨大進步。
這種在和而不同的原則下,經過整合創新的過程,建構起來的全球性思維,既超越了“以西釋中”和“以中釋西”的文化一元論的話語霸權,又不同於試圖超越理性,主張文化多元論而導致的怎麼都可以的相對主義,而是一種既承認文化和思想的多樣化,又堅信理性規則和合理化進程的必然性的綜合性思維。
主要參考文獻
主要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十三經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諸子集成》,中華書局,1954年版。
3.《中國現代哲學史資料彙編》多卷本,遼寧大學哲學係。
4.金嶽霖:《知識論》,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5.金嶽霖:《論道》,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0、23、40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7.《孫中山全集》第7、9卷,中華書局,2006年版。
8.丁偉誌 陳 崧:《在中體西用之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
9.《陳獨秀著作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艾思奇:《廿二年來中國哲學思潮》,《中華月報》第二卷第1期,1934年1月。
11.《胡適文存》,上海東亞圖書館,1930年版。
12.梁啟超:《梁啟超哲學思想論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
13.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版。
14.《魏源集》上冊,中華書局,1983年版。
15.《龔自珍全集》第一卷,中華書局,1985年版。
16.魏源:《武事餘記·掌故考證》,《聖武記》附錄卷12,中華書局,1984年版。
17.張立文:《和合與東亞意識》,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版。
18.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0.《張岱年文集》,清華大學出版社,1989—1995年版。
21.成中英:《論中西哲學精神》,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
22.杜維明:《孔子仁學中的道學政》,參見《中國文化的危機與展望——當代研究與趨向》。
23.王守仁:《傳習錄中》,商務印書館,1927年葉聖淘校注本。
24.李約瑟〔英〕:《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陳立夫譯,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版。
25.皮亞傑:《發生認識論原理》,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
26.倪梁康:《自識與反思》,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27.尼采:《權力意誌》,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
28.洪謙主編:《邏輯經驗主義》(上下卷),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29.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賀麟、王玖興譯,四卷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
30.胡塞爾:《邏輯研究》,倪梁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
31.胡塞爾:《純粹現象學通論》,李幼蒸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2.海德格爾:《路標》,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33.胡塞爾:《純粹現象學通論》,李幼蒸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34.施皮格伯格·赫伯特:《現象學運動》,王炳文、張金言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
35.燕宏遠:《當代英美哲學概論》上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36.胡塞爾:《邏輯研究》第2卷第1部分,倪梁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版。
37.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驗現象學》,張慶熊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
38.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9.艾耶爾:《二十世紀哲學》,李步樓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
40.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版。
41.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
42.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賀紹甲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版。
43.弗雷格:《弗雷格哲學論著選集》,王路編譯,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44.魯道夫·哈勒:《新實證主義——維也納學圈哲學史導論》,韓林合譯,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45.馬赫:《感覺的分析》,洪謙等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版。
46.高宣揚:《後現代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47.《西方現代資產階級哲學論著選輯》,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
48.賴欣巴哈:《科學哲學的興起》,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49.M。佩拉:《歸納法與科學發現》,參見《科學與哲學》1983年第4期。
50.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1.什托夫〔蘇聯〕:《科學認識的方法論問題》,知識出版社,1981年版。
52.麥基編:《思想家》,周穗明、翁寒鬆譯,三聯書店,1987年版。
53.卡爾納普:《卡爾納普思想自述》,陳曉山、塗敏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
54.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李步樓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1版。
55.波普爾:《科學發現的邏輯》,查汝強、邱仁宗譯,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1版。
56.波普爾:《猜想與反駁》,傅季重、紀樹立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
57.列維·斯特勞斯:《結構人類學》,張祖建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58.岡特·紹伊博爾德:《海德格爾分析新時代的技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59.賓克萊:《理想的衝突》,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60.理查德·羅蒂:《後哲學文化》,黃勇編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
61.德裏達:《馬克思的幽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62.休謨:《人性論》(上),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63.馬基雅維裏:《君主論》,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
64.霍布斯:《利維坦》,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
65.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
66.康德:《實踐理性批判》,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
67.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8.楊祖陶 鄧曉芒:《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9.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版。
70.普特南〔美〕:《事實與價值二分法的崩潰》,應奇譯,東方出版社,2006年版。
71.林德宏:《人與機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版。
72.劉大椿等:《現代科學技術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版。
73.孟建偉:《科學與人文價值》,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版。
74.米歇爾·福柯:《瘋癲與文明》,劉北成、楊遠嬰譯,三聯書店,2007年第3版。
75.陳振明:《法蘭克福學派與科學技術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版。
76.吳國盛:《現代化的憂思》,三聯書店,1999版。
77.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選集》(第三卷),許良英等編譯,商務印書館,1979版。
78.E。拉茲洛〔美〕:《意識革命——跨越大西洋的對話》,錢兆華譯,商務印書館,1988版。
79.劉景釗:《意向性:心智關指世界的能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80.範·弗拉森〔美〕:《科學的形象》,鄭祥福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
81.希拉裏·普特南〔美〕:《理性、真理與曆史》,童世駿、李光程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
82.王樹人 葉秀山總主編:《西方哲學史》第8卷,江怡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3.J。皮亞傑R。加西亞:《心理發生與科學史》,薑誌輝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84.保羅·費耶阿本德:《告別理性》,陳健、柯哲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版。
85.王書明 萬丹:《從科學哲學走向文化哲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86.菲利普·弗蘭克:《科學的哲學》,許良英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7.謝林:《先驗唯心論體係》,梁誌學、石泉譯,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88.L。喬納森·科恩:《理性的對話——分析哲學的分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
外文部分:
1.尼采:《超越善惡》,考夫曼英譯,紐約蘭登書屋,1989年版。
2.笛卡兒:《談談方法》,巴黎,哲學圖書出版社,1976年版。
3.笛卡兒:《形而上學的沉思》,巴黎,弗拉馬裏翁出版社,1992年版。
4.笛卡兒:《指導精神的規則》,巴黎,哲學圖書出版社,1970年版。
5.《皮爾士文集》,Idiana University Press。第5、6卷。
6.〔英〕約瑟夫·阿蓋西:《在微觀與宏觀之間》,《英國科學哲學雜誌》14卷(1963)。
7.列維·斯特勞斯:《結構人類學》,法國Plon出版社1958年版。
8.列維·斯特勞斯:《熱帶閑愁》紐約Atheneum1968年版。
9.胡塞爾:《純粹現象學通論》,荷蘭海牙尼基霍夫出版社德文版1976年第5版。
10.K。Popper,Unended Quest:An 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y,Glasgow:Fontana,1976.
11.Bertrand Russell,My philosophical Development,George Allen&Unwin,London,1959.
12.Richard Rorty,The Linguistic Turn,The University of Chicaco Press,1967,First Phoenix Edition 1970.
13.A。N。Whitehead/B。Russell,Principia Mathematica,Bd。I,Cambridge,1910.
14.Gottlob Frege,Kleine Schriften,Darmstadt: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1967.
15.G。Frege,Die Grundlage der Arithmetik。Eine Logisch-mathematische Untersuchung ǚber den Begriff der Zahl,Breslau 1884.
16.W。V。Quine,“Two Dogmas of Empiricism,”in Quine,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3.
17.W。V。Quine:The Ways of Paradox and Other Essay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
18.A。J。Ayer:Language,Truth and Logic,London:Victor Gollancz Ltd,1949.
19.Rudolf Carnap,Logische Syntax der Sprache,ZweiteAuflage,Springer Verlag,Wien,New York,1968.
20.K。Popper,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London:Hutchinso,1959.
21.T。Nickles[ed],Scientific Discovery,Logic,and Rationality,Dordrecht:Kluwer,1980.
22.R。Rorty,Objectivity,Relationism and Trut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