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到1989年期間,後現代主義的創造性和批判性相結合的精神使其在西方學術和思想界廣泛傳播。
後現代主義作為產生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一種複雜的社會文化現象,既是一種思潮,又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它旨在於通過反思和批判現代資本主義的“現代性”,超越現代資本主義的主流思想、文化及曆史傳統,提倡一種不斷突破的創造精神,主張文化多元和文化重建。
後現代主義開創了多學科綜合研究的態度和批判性方法相結合的新思路。
後現代主義與傳統文化具有不一致性(inconformity)、非同構性(heterogeneity)、不可通約性(inmensurability)、不可翻譯性(untranslatability)。
後現代主義的非表達特質,往往通過隱喻(metaphor)、換喻(metonymy)、借喻和象征(symbol)等方式言說。伽達默爾在其本體論詮釋學中強調:人類所麵臨的各種待詮釋的現象中,包含著一些“不可表達性”和“不表達性”的複雜因素。即使經過嚴格訓練的科學意識,也包含“正確的、不可學的和不能效仿的機敏”Gadamer,H。-G。1986:Vol。I。:20.而“所謂機敏,我們是把它理解成一種對於情境及其中的行為的特定敏感性和承受能力。但我們不能按一般原則去理解機敏的運作狀況。因此,不表達性和不可表達性都屬於機敏的特質。我們可以完滿而得體地說某事,則這隻是表示:我們是很機敏地使某事被略過而不被表達;而不機敏地說某事,則表示說出了人們隻能略過的東西。在這裏,略過並不意味著不看某物,而是不正麵地去直接看它,卻隻是轉彎摸角地、旁敲側擊地觸及它。因此,機敏就有助於我們保持距離,它避免了對私人領域的冒犯、侵犯和傷害”。
存在論哲學家蒂利希認為,人的思想、生活和行為方式中存在著理性和常態邏輯無法解釋和處理的“不顧一切”的現象,對此,他主張用“‘不管(in spite of)’的模式”來處理。
可見,後現代主義思潮具有多元性,其思想內容和基本精神都是多元的——廣泛涉及社會、文化、曆史、藝術、建築、哲學的諸多領域。
三、超越現代性技術理性的解構思潮
20世紀後期,西方思想界開始對於科學技術進行人文主義的反思。盡管哈貝馬斯和丹尼爾·貝爾對於科學技術批判的立場大相徑庭,但是,他們在認知判斷上都持科學技術決定論的態度。
哈貝馬斯認為,當今世界的階級對立已被“科學技術與人性”的對立所取代。科學技術對於人性的異化,使人之為人的主體性、道德良知等等,全部淪為科學技術的工具理性的奴隸。科學技術已成為具有話語霸權的意識形態。所以,對於科學合理性的研究,必須重視其人文精神的因素。
丹尼爾·貝爾則以肯定的態度對待科學技術決定論,他於1972年出版的《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中明確主張,不僅科學技術是引起社會結構巨大變化的原因,而且科學技術階層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體。甚至由於科學技術和科學技術新階層的迅速發展,將使世界兩大陣營——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在後工業社會中握手言和,從而走向意識形態終結的時代。
海德格爾在其後期的思想中,從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出發,通過《關於技術的追問》等,他認為,現代技術通過“物質化”“齊一化”“功能化”“主客兩極化”“謀算”“貫徹和統治”“生產和加工”“耗盡和替代”八個環節,表現出“限定”和“強求”兩大特征。從某一方向取用某物的限定,使事物的豐富多樣性中的其他屬性和價值被人為泯滅。這是現代分析理性和主體意識興盛在技術科學上的集中表現。它造成的結果是技術統治和技術異化:人和萬物皆失去自身的質、獨立性、價值,他們都毫無差別地作為原子、元素、蛋白質存在著。“唯一地從技術交往中得到自己的規定性的事物,被降格為單純的物質和材料(a),這隻有通過消滅它們的天然的和自主的本質,即通過齊一化才能被達到(b)。這樣就有可能為一定的目的而把事物功能化(c),這僅由於人的絕對性的要求,即通過世界的對象化才是可能的(d)。這對象化與事物和世界的純計算的交往的前提條件(e),純計算的交往確保了人的有意識的貫徹和統治(f)。以這種方式,事物在純粹的可生產性中構造自己,並成為勞動的單純的物質(g),這樣就聽任耗盡和替代。”海德格爾從人與物(人與技術)的關係上,分析了現代技術異化的問題。
後現代哲學文化的代表人物,也不可避免地要談論科學技術合理性的問題。後現代主義從消解以科學理性為核心的西方現代性的理性凸顯基礎出發,以上帝隱退後人生的終極意義不能有科學理性真正解決為基本論點,切入對於科學合理性的檢討。馬爾庫塞認為,以科學理性為核心的現代西方理性主義原則建構起來的工業社會,每個人都成為失去了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單向度”的人。由此造就的社會是政治上沒有對立麵,生活方式上完全同化,文化不再有層次性,表達思想的語言單一化,於是“單向度”的人就泯滅了想象力和個性理想,完全工具性地實現地活著。由於他們沒有對於崇高的追求和對於標準的選擇,所以,即使還有想擺脫這種“單向度”束縛的欲望,也隻是“沒有目標而造反,沒有綱領而拒絕,沒有未來應當如何的理想而不接受當前的現狀”。
當代美國著名哲學家羅蒂教授則從區分兩種不同的理性概念的前提出發,對現代性的科學理性及合理性思想進行了批判。傳統的理性及合理性概念是建立在基礎主義和本質主義基礎上的先驗預設,在這種視域中,合理就是有條理,就是擁有事先製定的符合客觀事物本質的成功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