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現當代西方哲學思維的主體自覺(2 / 3)

同時,盡管各流派都有其階級基礎和偏頗,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密切關注社會和科學發展的共同積極的現實主義精神,都密切把握社會和科學發展的前沿問題,前瞻性和回眸反思性地審視世界。這一點毋庸置疑是進步的表現,值得我們借鑒,而不能一概斥之為資產階級的反動哲學。例如,存在主義哲學的三大分支盡管都屬於資產階級哲學,但是其中也不乏對於資本主義社會負麵現象的心理深處的反抗情緒。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反映了法西斯專政下的小資產階級心理反抗的思想和情緒;雅斯貝爾斯的存在主義哲學則反映了中等資產階級在對前途感覺茫然彷徨時向往自由主義的情緒;隻有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反映了德帝國主義冒險和垂死掙紮的情緒,並且後來與法西斯統治有關。但無論如何,包括海德格爾在內的存在主義哲學的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都是很大的。又如美國的新老實用主義哲學,就其產生的時代而言,它代表了創業者、開拓者和商人的意誌和思想,迄今仍然反映了美國資產階級和一般市民的利益、意誌和情緒,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場和影響。並且當代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正在接受分析哲學、結構主義等的洗禮和改造。另一方麵,歐洲的經驗論的各種流派,也在不同程度地吸收實用主義哲學的思想。

麵對流派眾多的現、當代西方哲學,我們既要了解各自的認識論和社會階級根源、立場的區別,從而在根本問題上搞清楚各自的觀點中的優缺點,又要從科學、文化、社會與人的發展的時代共性上注意彼此間的關聯,以便從總體上把握共同的曆史使命和時代特征。

超越本體論,反對形而上學的共同致思,秉承了康德哲學的精神。

當代西方哲學思維中,無論是人文主義思潮還是科學主義思潮,都不同程度地把本體論問題視作形而上學問題,並予以拒斥,特別是科學主義思潮中的現代經驗論者(邏輯經驗主義)更是如此。

這裏所謂“形而上學”並非馬克思主義哲學所理解的在解釋世界狀況怎麼樣時,與辯證法相對立的那種方法,而是指關於世界本原的各種事實陳述,它既是非邏輯的,又是非數學的陳述;這些陳述可以用種種方法“論證”,但卻不屬於特殊的實證科學領域。例如哲學本體論中關於世界本原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這一存在事實的陳述就屬於廣義的形而上學命題。從最狹義的形而上學含義看,那些與非感性的(超驗的)對象有關的陳述才屬於形而上學命題。時代的變遷與科學的革命,使得現、當代哲學思維崇尚懷疑精神,重視分析實證,而反對一切缺乏經驗基礎的先驗承諾和思辨演繹,包括本體論的命題在內,都被斥之為“形而上學”問題。這就形成現、當代西方哲學在思維方法上與傳統、古典哲學的大相徑庭:它強調分析、實證方法,而傳統古典哲學則崇尚思辨、演繹方法。並且現、當代西方哲學還進一步對於人們獲得事實知識和邏輯關係知識的方法,以及人們獲得知識的語言結構、實證意義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邏輯經驗主義者以及其思想淵源的實證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者,對於本體論的形而上學問題都采取了明確的否定態度。以往的懷疑論、不可知論以及康德哲學中,隻是懷疑和否認形而上學命題的正確性,而邏輯經驗主義者從根本上否定形而上學關於存在陳述的本體論命題的意義。在他們看來,所謂的形而上學命題經受不住關於陳述的嚴格意義標準的檢驗。形而上學家總想說那些不可言狀的東西,當然這一切努力無異於徒勞。事實上,“對於不能談的事情就應當沉默”。卡爾·波普爾認為,對於本體論的那些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的非科學的形而上學問題,應該徹底從哲學中清除出去。

事實上,自17世紀以來,隨著科學的興起,認識論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問題。對於本體論的思考越來越淡漠,而對於科學知識的考察與反省在哲學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波普爾說:“認識論的問題可以從兩方麵來研究:(1)當做日常的知識或常識的問題,或(2)當做科學知識的問題。”現、當代的分析哲學和科學哲學正是從不同方麵對於認識論問題的研究。

盡管現、當代西方哲學有拒斥形而上學的總趨勢,但是,也存在著相當的承認形而上學是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流派和代表人物。特別是一些人文主義思潮中不乏這些人物。例如,布倫塔諾就認為經驗主義與形而上學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對立,關於實在的先驗判斷是有意義的;在現象學的集大成者胡塞爾看來,作為先驗哲學的本體論關於存在的考察不但有意義,而且可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形式的本體論,以一切存在物所共有的東西為研究對象。其二是實質的本體論,以特定領域能夠先驗規定的特征為研究課題;在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那裏,繼承發展了胡塞爾的思想,提出基礎本體論的構想。他認為基礎本體論的任務是解釋存在的概念。他通過關於人的哲學,“什麼是人”這個問題的直接地形而上學分析,體現了人本主義的關於存在的本體哲學的當代特征。

關於存在的本體論問題的形而上學思考,無論是邏輯經驗主義和科學哲學中的直接拒斥,還是肯定其意義的一些人文主義思潮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反對傳統思辨的、古典理性的形而上學問題的傾向。

重視哲學思維方式、方法的探索的大方向與康德哲學一脈相承。

盡管20世紀西方哲學流派眾多,但從方法論上有人把其歸納為“九家十說”,即實用主義(pragmatism)、現象學派(phenomenology)、現象主義學說(phenomenalism)、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一般語言分析(ordinary language analysis)、存在主義學派(existentialism)、過程哲學(process philosophy)、新實在主義學派(new realism)、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新學院派(new scholasticism)等。這些流派的誕生及其相互區別,都在試圖揭示一種新的哲學思維方法。胡塞爾(Edmud Husser)、摩爾(G。E。Moore)、皮爾士(C。S。Peirce)這三大現代西方哲學的開創者,在上個世紀之末,就創立了三種新的哲學思維方法。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是針對康德的,他要求解決知識的本質和形式問題,即知識如何建構,經驗與理性到底有何作用。摩爾的語言分析方法則是針對黑格爾的,他要研究主觀與客觀有無差別,以及如何把握兩者在本質上的差異問題。皮爾士的實用主義方法是針對笛卡兒的,他要解決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問題。皮爾士反對笛卡兒關於“知識的起點是懷疑”的觀點,他認為,知識不可能有一個絕對基礎,知識的起點應是大家都能信任的經驗和思考方式,常識與知識理性存在著本質上的一致性。

在上述三大哲學方法之後,又發展起三大新的哲學方法。羅素(Bertrand Russell)、維特根斯坦(Lubwig Wittgenstein)、奧斯汀(T。L。Austin)等發展了摩爾的語言分析方法,形成邏輯分析方法、邏輯語言的分析和語用分析的方法、語言行為條件的分析方法等;詹姆士(William James)、杜威(John Dewey)等發展了皮爾士的實用主義方法,形成重視主體經驗的實證方法以及倫理學、教育哲學和邏輯方法的重建的方法;弗雷格(G。Frege)、龐蒂(Merleau Ponty)、海德格爾(M。Heidegger)等發展了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形成“純謂建構”“身體知覺”“存有體悟”等方法。

作為現代西方哲學重要代表人物的邏輯和分析哲學家奎因(W。V。Quine),提出了邏輯建構方法。德雷達(J。Derrid)作為後期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則批評了邏輯建構方法,提出了解構的方法。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新康德主義和新馬克思主義思想家的哈貝馬斯(J。Habermas),提出了批判理論與溝通理論的方法。斯特勞斯(F。Strawson)用自然語言的邏輯分析方法來描述世界存在的結構。

由此可見,全部西方哲學的發展曆史,特別是20世紀西方哲學,都是在探求哲學把握世界的新工具、新方法的過程。

崇尚分析理性的方法,是康德哲學的主體思維幽靈。

現代西方哲學三大創始人胡塞爾、摩爾和皮爾士,都以不同的方式主張哲學的任務在於分析,對於知識、概念、命題等的構成內涵進行語言和邏輯的解析。即以分析作為哲學研究的出發點。

理性從建構到解構,再到重建的過程,是經過分析實現的。這種分析不僅是對於客觀世界的把握,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對已有的認知建構進行不同內涵的邏輯理性分析,即對於已知的理念、觀念作形式的分析,甚至提出大膽懷疑。現當代西方哲學這一致思趨向,與數學與科學的發展密切相關。本世紀初物理學、數學、邏輯學的重大發展,幾乎從根本上動搖了人們幾個世紀以來的理性觀念。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1905年)、廣義相對論(1915年)的分別問世,動搖了牛頓力學幾個世紀以來的堅實根基。同時性具有相對性,質量不再是恒量等等,都要求人們重新審視、分析經典物理學的知識體係。1930年量子力學的誕生,微觀粒子運動的波粒二象性已被宣告為事實。當年海森堡的“測不準關係”不再是儀器、主體幹預的影響所致,而是經典物理學的觀念需要分析。黑體輻射現象的發現,元素的放射性蛻變的事實,使得原子具有不可入性的觀念不再能站得住腳。哥德爾(Godel)不完全定律的發現,證明了一個由皮亞諾自然數論組成的體係,如果是完全的,那麼其中必然至少包含著一個矛盾命題。如果要使其不矛盾,就必須維持該體係的開放性和不完全性。普裏高津的粒散結構論、自組織理論等當代科學理論,都在不斷揭示著客觀世界的矛盾運動。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沒有一成不變的觀念。理性的任何方麵,都不是免於分析批判的。這就決定了當代西方哲學對於理性建構的分析批判,並大膽解構理論觀念體係,從而按照理性自身的相應性,對應科學發現客觀世界之事實經驗,重建理性之大廈。

這種分析精神,從懷特海、羅素、摩爾、胡塞爾、皮爾士到當代英美分析哲學,以及過程哲學,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對此,我們將在各流派的具體章節中論述。

四、現象學對於自我意識的澄明

現象學及其現代主體思維的不僅是康德哲學思維的直接秉承,而且與西方哲學思想傳統因緣密切。

現象一詞的原本含義來源於拉丁語[from Latin:a,ad(到,趨向於),to,toward+parere(出現,可見)],指“可以見到的”[bee visible],或“可直接呈現於意識的”[what is seen or what is immediately given to consciousness]。在希臘文中對應於“顯得如此”,也可意指“顯然如此”。如亞裏士多德把大多數人的意見,尤其是有智慧人的意見就叫做現象,指“事物看起來之所是”,相對於“事物本來之所是”的實在而言。在西方哲學中,關於現象與實在的區分是一個根本問題。不同時期的哲學家對於它們的關係的理解和論述往往不同。在希臘文中[phainomenon]指“顯現自身的東西”,等於“表象”,其一般意思是感知表象,即可以感知到的東西和事物所看起來的樣子。

柏拉圖認為現象是實在的不完整的和不完美的摹本。

亞裏士多德認為,實在就在現象之中。同時在他看來,一切廣泛接受的信仰,人們共同認可的東西,以及聰明人對某些事物的看法,也都是現象。這是他關於現象的第二重意義的詮釋。在這個意義上,現象等同於“所說的東西”和“共同的信仰”。這類現象被亞裏士多德視作辯證論證的出發點。他認為,一個好的理論應當從現象出發,盡可能地與現象相一致,並能解釋現象。這便是他所謂的“拯救現象”。亞裏士多德認為,一個科學理論應使我們明白經驗現象,而一個哲學理論則應使我們明白共同信仰意義上的現象。“(說意誌薄弱不存在)這樣一種觀點顯然與現象相矛盾”。

笛卡兒說,現象是令人遺憾的甚至是虛假的。

康德說,我們的知識隻限於現象,但就道德而言,我們可以領會一個更根本的實在。

黑格爾認為現象是實在的一部分。

在傳統哲學,即形而上學的視域中,現象往往被置於實在之下,但在價值之上。

當代語言哲學區分了兩種現象術語,其一是不嚴格與感官相連的外表術語,如“顯得是”或“給出這一現象”。其二是嚴格與感官相連的檢視術語,如“看起來是”“感覺是”。

現象學視域的現象,是康德哲學語境的“現象”的“接著說”。

康德通過區分現象與物自體(本體)而改變了傳統哲學把現象視為知覺和信念的對象,而實在則表示知識的對象的理解範式。在他那裏,現象是我們以感性的時空形式和知性範疇來經驗的對象,而物自體則是那些可自在存在並由純粹理智來認識的對象。

康德進一步主張,現象應當區別於幻想,前者總是一個給予對象的現象,它是持久的和普遍的。後者則是對實際呈現的對象的反常和知覺,指一種沒有任何事物與之相應的表象。

可見,康德哲學的視域中,現象是科學的對象和知性概念應用的領域,而盡管物自體的存在是人們的意識對象可算作現象的必要條件,但它(物自體)超出了認識的範圍,因為現象本身預定了存在著某種顯現的東西。康德認為,如果經驗對象不是現象,則理性的一切與自身相衝突的問題就會再現。“經驗直觀的未規定的對象泛稱為現象”。

實際上,現象學的曆史源遠流長。現象學一詞源於希臘文phainomenon(顯現)和logos(理論),字麵意思是指“關於顯現的理論”。

亞裏士多德早已提出,“(從赫拉克利特的‘流變’中)拯救現象”。

現象學一詞最早是J。H。朗姆貝特在其《新工具論》(1764年)中使用的。這裏現象學意味著對於顯露和假象諸形式的研究。

康德認為現象學的任務是確定感覺和知性的原則;這些原則隻適用於顯現的世界,不可用於物自體。

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中現象不是假象和顯露,而是在知識的發展中、在精神顯示自身的展現中的各個階段,並且是自身發展著的絕對理念的表達,所以,現象學就是對於意識從簡單到複雜的形式進化過程的研究。

實用主義者皮爾士的早期著作中提出現象學,可稱為顯現學(phaneroscopy),視其為對於構成這個世界的主要現象類型進行分類的範疇係統。

這一關於主體意識思維的西方學理傳統,到現當代得到充分弘揚。艾耶爾曾經說,現象學“曾是本世紀(20世紀——本書作者注)上半葉歐洲大陸占主導地位的哲學”。

盡管有人把現象學的產生追溯到與康德同時代的德國哲學家J。H。朗貝爾(Lambert),但是,真正作為現代哲學流派的現象學,是德國哲學家艾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1859—1938)創立的。胡塞爾1859年生於普羅斯涅茨,1876年畢業於奧爾繆茲城的德國公學。以後在萊比錫、柏林、維也納等大學先後學習過物理學、天文學、數學。1884年隨奧地利哲學家布倫塔諾研究哲學。1887年在德國哈勒大學任哲學講師。1901年轉到哥廷根大學任教。1916年經李凱爾特推薦到弗賴堡任哲學教授。《邏輯研究》《趨向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哲學的觀念》《笛卡兒的沉思》《歐洲科學的危機和先驗現象學》等是其生前發表的主要論著。

胡塞爾從其老師布倫塔諾那裏繼承了把哲學看做是精密科學的思想。布倫塔諾的自明哲學中提出了意向性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心理現象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們總是指向於某個對象,這個對象可能是客觀存在著的、也可能不是客觀存在著的。布倫塔諾把心理現象分為三個基本種類:其一是表象,它無錯對之分,僅是向心靈呈現出某個對象。其二是判斷,它自明地區分為正確與錯誤。其三是情感態度,它不僅表現接受或拒斥某一對象的自我辯護性的主觀狀態,而且是道德直覺的基礎。布倫塔諾以意向性為基礎,構築了其“心智學(pschognosy)的自明哲學。胡塞爾深受其影響。但是,當他用布倫塔諾的心理主義的方法研究數學時,受到了戈特洛布·弗雷格的嚴厲批評。他接受了弗雷格的批評,並在1900年出版的《邏輯研究》中,對認識、意向性和意義進行分析的同時,堅持拒斥布倫塔諾那種把邏輯和數學也歸屬心理學的心理主義傾向。當胡塞爾重新研究心理意識及其對象時,發明了“現象學”一詞。但是,他對於心理現象的研究,與布倫塔諾的方法和立場就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