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思維方式曆史邏輯沿革的一般進程——以西方哲學思維為實例(2 / 3)

對西方經驗主義思維傳統影響最大的是托馬斯·霍布斯。他一方麵屬於經驗主義的傳統弟子,十分欣賞數學方法,從而使他與伽利略、笛卡兒發生聯係。另一方麵,通過與笛卡兒等的接觸,使他重新認識了演繹方法在科學認識中的作用,從而對科學方法有了更正確的認識,這是培根所不能企及的。雖然霍布斯的最重要著作是政治性的《利維坦》,但是,這本著作中,霍布斯為經驗主義哲學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他用嚴格的機械術語,對人和人的心理敘述,以及對語言和認識論問題都作了經驗論的闡述,他像伽利略和笛卡兒一樣,認為我們所經驗的任何東西,都起因於外部物體的機械運動,而視覺、聲音和氣味等等都不在客體之內而是我們所私有的。由此決定了霍布斯在求知的方法論問題上主張經驗與理性相聯係的合理方案。

近代哲學思維的真正認識論轉向,直接肇始於笛卡兒的主體自識哲學,他的著名命題“我思故我在”,在主體理性自識的層次上,把古希臘阿波羅神廟上的箴言“認識你自己”、中世紀費其諾(M。Ficino,1433—1499年)的“認識你自己”、中國古代老子的“識人者智,自識者明”、明代王陽明的“致良知”等的主體自識,升華到理性自覺的層麵,並賦予其首要地位的意義,首開西方哲學主—客體分離和對立的認識論思維路徑的先河。黑格爾認為,笛卡兒事實上是近代哲學的真正的創始人,因為近代哲學是以思維為原則的。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高度讚賞笛卡兒這個人,對他的時代以及對近代的影響,我們絕不能以為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是一個徹底從頭做起、帶頭重建哲學的基礎的英雄人物,哲學在奔波了一千年之後,現在才回到這個基礎上麵。

在知識論問題上,笛卡兒進一步思考求知方法問題,於1637年出版了《方法論》,作為他研究的自然哲學三卷著作的前言。1641年出版了《沉思錄》,1644年又出版了《哲學原理》,全麵闡述了他關於求知方法的思想。他提出了求知過程必須遵守而且他自己已經如此做了的四條原則:

首先,在認識過程的前奏階段,除了清晰而獨立的理念,再不接受其他任何先驗的東西。其次,必須把思維中要解決的問題按需要分解成不同部分。第三,思維進程必須遵循由簡單到複雜的程序,哪裏沒有順序,我們就必須假設一個。最後,為了保證思維的全麵性,而不忽略任何東西,我們必須隨時經常地詳細核查。由此可見,笛卡兒哲學強調思維方法是毋庸置疑的。他從經驗主義出發,走向理性主義,在歸納和演繹之間尋覓合適的關係。從而在總體上影響著唯理論和經驗論兩大陣營的歐洲哲學的發展。至於其本體論上的二元論則是與認識論的懷疑論分不開的。正如沒有思想就沒有痛苦一樣,笛卡兒的懷疑論正是在他對認識方法深入思考的痛苦中產生的,由此引導了歐洲認識論求知探索的思路走向深入。

倪梁康先生曾經對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ego cogito ego sum)命題進行了形式解構,他認為,由於拉丁語中的“cogito”(思)和“sum”(在)既是動詞原形,也在無需列出主語的情況下表達著第一人稱單數的形態,因而“ego”(我)的前設可以被有意無意地巧妙隱去。但嚴格說來,這裏的完整內容應當是,“我思”(ego cogito)和“我在”(ego sum)。如果已經設定思維的主體是我,那麼再從思維活動得出思維主體便是同語反複……。因而“我思故我在”標識近代思維強調“我思”的確然性,因而“思想是存在之家”。據此,笛卡兒就實現了近代思維的認識論(Epistemology)轉向,從而超越了古代哲學的本體論(Ontology)思維,開創近代以來主客兩分的認識論(Epistemology)思維模式和理性主義(Rationalism)的方法論(Methodology)傳統。文德爾班評價說,意識的存在確然性是笛卡兒通過分析方法所獲得的統一的和基本的真理。

繼笛卡兒之後的斯賓若沙、萊布尼茲、維柯,直到大不列顛的經驗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都是笛卡兒哲學對理性主義的複活和對經驗的引導的結果。

大不列顛經驗主義偉大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洛克、貝克萊和休謨,對於人類求知問題都作了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約翰·洛克於1690年出版了《人類理解論》,他認為,在求知問題上,雖然理性主義者巧妙地設想人們最終可以獲得完整的知識,但是,新的探討卻表現出不甚樂觀的結果。他不像理性主義者那樣預先設定人類知識的範圍,而是強調認識過程中感覺——經驗的因素。所以,洛克的方法不僅標誌著貝克萊、休謨和穆勒所要推進的經驗主義傳統的開始,而且是康德的批判性哲學的起點。洛克的知識論的新方法的第一步是嚴格地把知識放在經驗論的基礎上,這意味著必須批駁笛卡兒和萊布尼茲的固有的理念。他認為,人們從各個方麵都承認,人一出娘胎就有某種與生俱來的能夠發展並使我們得以學到不少東西的資質,但是不能設想未經教育的心靈會有潛在的內容。因此,心靈起初猶如一張白紙,使它具有思想內容的是經驗。作為思想內容的理念,無論是感覺理念還是生自心靈自觀的反思理念,都來自感覺經驗。

二、康德哲學的批判理性思維

康德的批判理性方法,把西方近代哲學認識論思維發展到極致。乃至於從近代啟蒙運動到整個20世紀,在哲學的每個角落,都能聽到康德思想的足音。

在康德以前,雖然啟蒙運動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發展都很充分,但從哲學上對於啟蒙運動的反思總結很不深刻:上帝一元統治的神學價值觀直到17世紀仍無改觀;法國大革命時期有神論與無神論的鬥爭演變為理性與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對立。

康德哲學對於啟蒙運動的總結,首先表現在他首次實現了價值領域多元化的轉向:

純粹理性批判——科學領域

實踐理性批判——道德和宗教領域

判斷力批判——藝術審美領域

康德把西方哲學的理性精神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批判理性階段。邏各斯的提出——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奠定了西方理性精神的基礎;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觀念論體係使理性成為一個不斷上升的係統;笛卡兒的懷疑精神使理性達到自我意識階段;康德的批判使理性成為能動的自我超越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