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論:全球化與中西哲學思維的整合創新(3 / 3)

四、中西哲學思維會通的途徑

麵對全球化,建構整合創新的全球性思維,首先必須弄清我們的家底,明確我們民族的傳統思維方式的曆史和現狀如何,並且也要懂得其他文化形態的思維方式的特質,在此基礎上進行多元整合全麵創新。從大的文化形態上看,必須對於中西方兩大文化傳統及其思維方式的各自特點及其差異性進行比較。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哲學的思維方式,從思維目標的差異性上看,是一種以主體自身為對象的意向性的、主體性思維(Subjctivity)。這種哲學思維所給予人們的是人生智慧和道德理想,是一種彼岸世界的道德和價值的應然性的追求(Ought to be)。例如儒家所做的性理名教的道德文章,旨在張揚仁、義、禮、智的崇高道德理想。道家和釋家講玄理和空理,表麵上表現為出世和超世的態度,似乎與人生無關,但實質上,它們也是換了一種方式關心人的性命,特別是人的道德精神生命。因此,中國傳統的儒、道、佛互補,以儒為主的文化及其思維方式,在思維目標上都偏向於關心人事,它揭示做人的道理、人生的哲理以及情理和事理。而西方文化及其哲學思維從一開始所關心的重點,則是人以外的對象世界,特別是自然界的客觀真理,是物理而不是情理。它所追求的是關於對象世界在事實上是什麼客觀智慧,是一種實然性的知識(To be)。二者之間在文化發生的源頭上所形成的這種差異性,在各自的曆史沿革中持續存在。但是,近代以來,隨著中西文化的三次大交流,特別目前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劇,兩者之相互吸收、互相滲透的趨勢愈益明顯。因而,順應全球化的要求,建構整合創新的全球性思維時,首先應該自覺地將中國傳統的意向性的主體性思維,與西方傳統的對象性思維相整合,從而創新出既關心人,又關心物和事的人事並重、主客統一的全球思維。從而解決由於兩者分離所造成的要麼見事不見人,要麼重人不重物的二難偏頗的曆史怪題。由此也可以協調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rtrism)與自然主義的矛盾,或許能達到一種民胞物與的人文主義與自然主義相和諧的境界。

其次,從主體致思趨向上看,中國傳統思維的道德理性的實踐哲學,與西方傳統思維的自然理性和科學理性的精神,也應積極地進行相互整合。王國維先生曾慨歎中國哲學“可愛”但不“可信”,而西方哲學則“可信”但不“可愛”。但在我看來,康德哲學不僅其“理論理性”可信,而且其“實踐理性”可愛,並且其審美判斷更是秀色可餐,大有逾越可信與可愛不可兼得的中西鴻溝之功。康德哲學真可謂知、情、意的統一,是美統真善的融貫,是本體論、認識論、邏輯學、價值論以具有自由精神的人為根的統一。曲徑通幽處,妙筆生乾坤。近代以降,它經中西古今之爭的經緯交織,使中國傳統思維實現了“靈根自植”(唐君毅語)和“靈根再植”(杜維明語)的彌新,盡管由於傳統和地緣的關係,這種結合仍然難盡如人意,但總體上不失為中西哲學思維會通的典型範例。

中國傳統哲學思維的智慧凝結,集中表現為一種做人的道德智慧。並且往往以對於人生的內修覺悟,來遙契天理。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智,子曰“知人”。那麼如何才能愛人、知人從而達智成仁呢?孔子說,除了不斷地向內反求諸己,即修身踐仁的工夫,沒有其他任何捷徑可走,隻有走下學而上達的道路,即下學人倫而上達天德(理)。孔子自己幾乎用了畢生的精力做下學的內修,到了五十歲才敢講自己知天命。聖人通過修身踐仁的道德實踐達到人道與天道相遙契的過程尚如此艱辛,凡人就更不易了。因此,全新的全球性思維的建構,必須整合西方思維中自然理性的客觀智慧的積極因素,從人類的道德智慧與自然科技智慧相統一。使科學的真與道德的善以及藝術的美相得益彰。

第三,在思維方法的重心上,應把中國傳統思維所崇尚的直覺頓悟方法,與西方傳統思維所偏向的經驗歸納和精分縷析的分析方法相整合。中國傳統思維在思維方法上,十分崇尚直覺頓悟方法,莊子主張“無思無慮則知道”,老子主力“致虛極,守靜篤。吾以觀複”,張載認為“德性之知不萌於見聞”,黃宗羲則鼓吹“湛然之知,則無乎不知”,如此等等。這種重視悟性直覺方法的哲學思維方式,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具體認識領域,就明顯缺乏嚴謹性和科學性的根據,應該必須輔之以西方思維中經驗歸納和分析理性的方法。從而實現理性方法與非理性方法相統一,感性、知性、悟性、理性等方法相補充,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相結合。因此,整合創新的全球性思維,是一種方法多樣化的思維,是一種全方位的思維。

第四,必須把中國傳統的大化流行的整體性模糊性思維模式,與西方傳統的分析性的思維模式相整合。成中英先生在其《論中西哲學精神》一書中指出:“就事實而言,西方哲學的開始是基於一種對立、分裂與衝突的曆史和人生經驗。與其相反,中國哲學無論是儒還是道,從一開始就追求一種與天道渾然一體的境界,也就是要掌握一種整體的宇宙觀。”中國思維這種知合而不重分的思維模式,在認識過程中容易造成模糊性的弊端,因而,在現實發展中,必須積極地整合西方的分析思維的優點。隻有這樣,才能整合出既不失之偏頗,又不失之大化流行,精確而全麵、深入而係統的全球性思維。

經過全方位、多因素、科學化的多元文化的相互整合,必將產生一種應對於全球化的全球性思維。這種思維將會引領全人類的聰明才智共同去繪製充滿真善美和情理智的美好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