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而不同是整合創新思維的基本原則
全球化的進程,特別是網絡化的交往手段和方式,所造就的文化交流和滲透,必然要求建構全球性思維,因此,文化的“兼和”是必然趨勢,不同文化之間,經過整合而創新,但整合的原則是“和而不同”。爭取共性,保留個性。因此,全球化並非一國化,而是全人類的全球化,是世界化。唯其如此,我們在思維方式上要力戒兩種極端,其一是文化一元論的文化霸權主義,其二是保守地恪守文化個性的文化相對主義。前者表麵上強調共性的和,但實質上以自我為標準,用自我的個性作為所有文化整合的共性,要求其他文化都湮滅其個性,與它看齊。後者則是保持個性而拒斥滲透與整合,恐懼發展。目前,全球化進程中,上述兩種傾向都表現得十分明顯,它們都不符合全球性思維的要求,都會造成一係列政治、經濟、文化甚至軍事上的極端主義理念或行為。單邊政治和獨裁主義甚至恐怖主義,要麼是文化霸權主義的錯誤的思維方式的產物,要麼是文化相對主義思維的結果。都不是真正的全球性思維所要求的。
堅持在和而不同的原則下,建構整合創新的全球性思維,要求我們以發展的全方位視野,用全球性的戰略眼光和可持續發展的曆史責任感,從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曆時性和共時性的多元矛盾客觀現實出發,切實搞好我們的製度文化、理念文化以及行為文化的整合創新。特別在我國已正式加入WTO後,從思想、行動和製度與國際接軌已不再是紙上談兵做點口頭文章,而已成為一刻也不能懈怠的當務之急。不遵守WTO的共同規則,按照其非歧視性等五大原則,你就會受到投訴甚至處罰。因此,不僅商事法人,而且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以及各種社會的中介機構,甚至每一位國民和社會組織,都有一個真正入世的問題。在文化心理和思維方式上,我們既要防止文化霸權主義,又要防止文化相對主義。在製度文化、理念文化和行為文化的發展上,一定要在堅持我們的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優秀個性的基礎上,以開放的心態,自覺借鑒和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例如規範市場經濟的法律製度,特別是商法體係中普遍有效的債權和物權法律體係,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經曆了幾百年的應用、完善和發展,我們在完善市場經濟的法律體係時,就可以大膽地加以移植。在理念文化和行為文化方麵,包括亞文化的民族風俗習慣社會心理諸領域,都應堅持把曆史繼承與吸收利用和發展創新相結合。例如我們的優良傳統中儉以養德的觀念,對於個人修養來講,無論什麼時代肯定都是優秀的品質,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技術的不斷進步,世界範圍內普遍出現相對生產過剩,需求不足,如果人們都普遍堅持短缺經濟條件下那種“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艱苦樸素的消費觀念的美德,那麼宏觀經濟的發展永遠缺乏不竭的需求動力之源的刺激。因此,我們還有必要整合西方的信貸消費、超前消費以及負債經營等觀念。這無疑對於擴大內需,不斷激活市場潛力,具有重要的觀念先導作用。在企業內部管理製度和經營方式上,更要積極整合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的先進經驗。盡快完善產權明晰、權責利統一、經營自主、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製度。特別是國際經濟大舞台上,要建立起完善的市場分析機製,前瞻市場走勢,預測市場行情,防範市場風險。這一套係統的企業內部製度建設,在國際一流的上市公司,特別是世界五百強中,都有現成的經驗可資借鑒。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內部的管理製度是企業無形資產的一個重要的部分,特別是品牌企業和國際大型企業更是如此。並且用嚴格的紀律對其加以保密,即使出大價錢也未必讓你學習到他們真正的企業製度。但是,麵對全球化的市場激烈競爭,特別是我們國有企業長期的曆史傳統,借鑒國際一流企業製度建設的成功經驗就更為重要。
由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所帶來的全球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滲透不斷加劇,包括政治製度文化、意識形態的理念文化以及多層麵的行為文化,都在進行著錯綜複雜的相互滲透、對話、交流,從而實現溝通和整合。經過這一過程,使得人類文化的全球性、人類性的共性特點越來越多,民族性、地域性的個性特點越來越少。特別是現代文明的發展,使得全球性的共同問題越來越多,諸如工業文明普遍性的負麵價值——大氣環境汙染;全球範圍內水資源,特別是淡水資源日趨枯竭;臭氧層變薄;物種銳減,特別是稀有動物瀕臨滅絕;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地區衝突日益加劇等,人們的正常生活和生存受到來自環境、社會和文明發展諸多方麵的壓力。於是,人們在文化的終極關懷和反省中,都在自覺尋找解決這些全球性問題的方案。這一共同的認知目標和價值趨向,使得多元文化的發展走向相互趨同,從而產生整合創新的結果。例如,全球普適倫理的最低標準的討論,就使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伊斯蘭教文化以及佛教文化等能在對於人的尊重和終極關懷這一點上達到默契。無論是政治倫理、經濟倫理,還是自然倫理,各大文化體係都有相互認同的共性基礎。在政治思維的戰略上,尋求對話和合作,謀求共同發展已成世界各國政治界的共識。這也是一種整合創新的全球性思維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