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灣村的鯉魚塘被劃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經修浚後,清波漣漪映翠林,蘇圃簇擁吐芬芳,更是觀賞、憩息的好去處!鯉魚塘畔的“野貓園”處,成了新建的“敬老院”,在這裏孤寡老人們笑逐顏開,安度晚年。
人們沐浴著改革開放的陽光雨露,建設著美麗富饒的家園,同時更為母親河——風力水孕育的一代巾幗而倍感自豪。
安蓮,自幼聰穎、品學兼優的風力才女,青年時代就投身於革命事業,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和中共地下黨活動。大學經濟係本科的深造,更為其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揚帆遠航,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秉公辦事、剛正不阿的風範,也造就了一位德才兼備、政績顯著的優秀省級女幹部。
鄉親們歡呼慶賀之餘,乃一致告誡應全力支持安蓮的工作,切莫為“瑣碎之事”拖了她的後腿——仁裏淳風堪稱水木清華、厚德載物!
安蓮不負眾望,帶領省委一班人團結奮鬥,努力拚搏,“一切為了振興全省來議、來想、來講、來幹;勤奮工作,銳意進取,講究效率,實事求是;聯係群眾、關心群眾的疾苦;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任人唯賢;清正廉明,克己奉公,不搞特權,不謀私利;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努力做到耳聰目明;努力學習,提倡理論聯係實際,不斷提高領導決策水平。”
對於老區建設,安蓮提倡動感情、動腦筋、動真的“三動精神”,實行“減輕、放開、搞活”的政策,以“三年解決溫飽、五年擺脫貧困”為目標。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采礦業都得到了大力發展;采取扶貧包幹製,改革扶貧資金使用辦法,全省先後籌集老區建設資金六億多元,搞了2000多個啟動項目,修了2000多公裏的公路,增強了老區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強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派工作組到全國許多大專院校,宣傳江西,歡迎廣大青年學生畢業後到江西參加建設;加強了民主法製建設和廉政建設。安蓮還常與省市領導擠電車、去菜場,體察民情,關心群眾疾苦,了解民用煤和副食品的供應情況,幫助市民解決生活中的急難問題。
乘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各行各業突飛猛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
後來,安蓮調往中央統戰部工作,繼續為祖國為人民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返鄉探親的台胞越來越多了,有的甚至在大陸經商辦廠了。
傑樂一直沒有回來,信也來得少了,且字裏行間異常淒切。傑樂在美國留學的女兒卻常有來信。
細心的家裏人發現,傑樂的字跡略有變化,且信紙上常有斑斑淚痕……
家裏人比任何時候都牽掛在台灣的傑樂。
自鳴夫婦均已退休,子女都參加工作了,家庭經濟條件比過去強多了。自鳴夫婦年年都要返鄉,探望年邁的母親的弟妹們,也急切地盼望著在外的兄弟能早日回家團聚。
傑樂遲遲未能返鄉,令家人異常費解——老母畢竟已是年近九旬的耄耋之年了!大家估摸著莫非是因為經濟拮據,傑樂也曾在信中提到,自己在台北是靠賣勞動力為生的。正當家裏的兄弟姊妹商量著為長兄傑樂返鄉探親而籌措費用之時,卻傳來了令人震驚的消息——傑樂已身患絕症,不便探親!
不久,傑樂去世的噩耗傳來了。一家上下都盡可能地瞞著“老大娘子”。
遠的瞞得了,近的,可就一點辦法都沒有——香妹去世了。
“老大娘子”承受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
本來,這幾年“老大娘子”的身體似乎好了許多,氣喘也不怎麼厲害。自打香妹去世,傑樂遲遲未歸,倒使“老大娘子”頗有想法——自己已是四世同堂了,兒女們年紀都不小,大多也已年過半百了,而更令人心焦的卻是有的身體不太好,時間一長……
“老大娘子”真不敢再往下想了。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老大娘子”度過了多少個嚴寒,卻不願看到“鬆柏”是最後“凋零”的。而冬春輪回,日落日出,又豈可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老大娘子”的身體狀況又開始有了起伏,有時甚至險象環生,弄得在家附近的子孫們奔波忙碌不已。但每次都能“化險為夷”,倒令子孫們習以為常,輕鬆起來了。
春節,照例是一大家子人齊聚一堂的歡樂時刻。可一年一度的春節歡聚,對“老大娘子”來說實在是過於“吝嗇”。春節一過,兒孫們又要各奔東西,“老大娘子”便覺心中格外空蕩,身體也就象空中晃蕩的秋千一般,此起彼伏地不安穩。
春節過後,隨之而來的便是元宵“十五”,更應是團圓的佳節,而這一切對於年邁的“老大娘子”來說,都成了異常的“奢望”!平時大家都忙,也多半是在正月十四開始磨糯米粉子的。為做元宵丸而勺米推磨,早已是兒孫們的事了,“老大娘子”還是習慣現場觀摩、蒞臨指導,累了才去床頭靠上一靠。
隔著窗外天井裏的雨加雪,被窩裏倒是格外的暖和,迷迷糊糊地很容易就打起盹來。一直就對傑樂遲遲未歸而心存疑慮的“老大娘子”,卻見床邊跪著兩人,一個是長女香妹,一個是哭泣不止的長子傑樂……
“老大娘子”不由地一驚,卻是虛夢一場!
床邊空蕩蕩的,隻有窗外天井裏紛紛而下的雨雪——年年不約在此時,最是傷心雨中雪,飄若天仙簾中舞,化作寒淚淌足下!
“老大娘子”的心都快象那雨中飄落的雪花,漫漫地,下沉、溶化。她開始覺得自己與長子傑樂已是幽明永隔……
跌宕一舸,記來時、嚐與蓬蒿為侶。十八坡伴鯉塘草,坎坷處萍水付。玉荷照陽,瓊井湧流,更灑纖纖雨。
嫣然舞動,暗香撩撥心曲。年暮,青絲隱隱,故人不見,爭忍黃鶴去?隻恐雲裳隨日落,愁入西風冥霧。
桃柳映蔭,嬌鯉戲浪,與我花間渡。冥冥多少,幾番天際歸途。
……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第一個金秋時節,傑樂媳婦領著子女回鄉了。
海外親人的歸來,令“老大娘子”欣喜不已。盡管大家都不怎麼當麵提及有關傑樂的事情,“老大娘子”也隻是略有問及,卻也非常平靜自若,仿佛心中久存的疑慮已得到了驗證。倒是這位年近九旬的“老祖宗”,令遠道而來的子孫們格外驚訝:“老祖宗”生活起居很有規律,飯量也不錯,打起麻將來也沒少“糊牌”。
“大嫂啊,良導結婚這麼久了,怎麼才生了一個孩子啊。莫非,台灣也施行計劃生育啊?”“老大娘子”關切地問著,卻是以子女們的口吻稱呼傑樂媳婦。
現在,“老大娘子”最惦記的,要數仍在台灣且尚未返鄉探家的四子良導了——關切中還頗有“分寸”。
“哎、哎,媽媽,四弟的兒子尚在念‘國中’(國民中學),他自己也在忙工作,精力是有限的。”傑樂媳婦知道婆婆是有心問的,又連忙說,“媽媽,四弟還有幾年就可以退休了。到時四弟回家探親,媽可以當麵要求他為您老人家多生幾個孫子!”
一家人都開心地笑了。
“老大娘子”聽傑樂媳婦說完後,卻一本正經地說:“那還要等上好幾年哪!你回去就跟良導說就是了,你是大嫂嘛!”想了想,轉而又說,“唉!這事隻能由他去了……”
“哎、哎。”傑樂媳婦連忙應到,見婆婆似乎還在念叨什麼,又忙說,“媽媽,我們與四弟家隔得很近,也時常見麵的。媽說的話,我回去就轉告給四弟。”說著說著,還湊近了點兒。
傑樂媳婦一邊說著,一邊卻為老太太的清醒精細而嘖嘖稱歎。
聽傑樂媳婦這麼一說,“老大娘子”也舒心地笑了。聊了一會兒,她也累了,便一人回房間休息去了。
“老祖宗”不在的時候,兄弟姊妹們之間的話還是不少。
“‘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娘家受了不少牽連。家裏的弟弟妹妹們也受了牽連吧……”
大陸鬧“文革”的時候,大海那邊的親人們非常擔心家裏的親人。
“沒什麼的……都早已過去了。”
聽弟弟妹妹們這麼一說,傑樂媳婦舒了口氣:“噢,這就好,這就好。你們大哥很想家,可又一直沒法回來。現在可以回家了,他又……”
傑樂媳婦有點說不下去了,弟妹們趕忙勸慰大嫂。
聽說家裏人一直沒把傑樂去世的事告訴婆婆,傑樂媳婦便說:“還是告訴媽媽吧,免得她老人家老是牽掛。”
弟妹們還是執意不肯將傑樂去世的事告訴母親。傑樂媳婦若有所思的,卻又望著弟弟妹妹們會心地笑了。
“前幾年,媽媽很想大哥和四弟,家裏都打算送她去香港,與大哥和四弟見見麵的。”自鳴說著說著又轉了話題,“大嫂,你們從台灣到家裏來,一路上也夠辛苦的,可是家裏還是希望你們能常來。”
“是,是。我們一定會常來看望媽媽和弟弟妹妹的。”傑樂媳婦說著說著又歎了口氣,“唉,就是盼著早日直航啊。”
從台灣回大陸得乘兩趟“國際”航班:台北——香港,香港——內地,增添了多出的費用不說,為換乘班機上上下下的也夠折騰了,時間也耗費不少。
“我們倒是能常來的,可四弟就隻能等到退休以後了。”傑樂媳婦沉思片刻,又笑著說,“真沒想到媽媽的身體還這麼好,再過上十年都可以。還挺有意思的……等回去告訴四弟了,真得教他想得沒辦法了!嗬、嗬、嗬……”
一家人聊得很多,家裏對傑樂、良導去台灣後的經曆也了解了不少。
其實,傑樂、良導兄弟倆初到台灣時也頗為艱辛。當初,良導小小的年紀就當了個勤務兵,好在在家時就是個勤快的孩子,上司對他還挺滿意的,以後也一直幹著類似的工作,倒還順順當當的。而初上島的傑樂,軍晌頗低的,隻夠買上兩桶美國奶粉,出世後的女兒經常餓得嗷嗷直哭。更令傑樂氣憤的是,有位上司竟用公車為自己蓋房拉材料。在這位上司喬遷之喜的宴席上,剛直的傑樂一怒之下掀翻酒桌,揚長而去……後來,傑樂離開軍隊在商海中沉浮,本來頗有起色的,卻又遭人算計以至於鋃鐺入獄!傑樂一家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良導傾力相助,苦心積慮地維係著兄嫂的家庭,對兄嫂的孩子關懷備至。傑樂的長子小小的年紀也得過早地分擔著家庭的重負,在酒巴裏做配酒師,靠聰明勤勞賺得的收入對居家過日子卻也頗起作用。後來,傑樂迫於生計而不得不重操家業——賣清湯……
歲月的滄桑,怎不令親人們互為感歎——血脈相連的骨肉同胞啊!
感歎之餘,一家人還是盡情地享受著這遲來的歡聚時光。按自鳴事先的建議,海外親人都暫住在玉荷的長女兒家。
“老大娘子”這些天來興致極高,騰王閣、西山萬壽宮、“八大山人”紀念館都去了,在省城逛街時還念念不忘省城有名的小吃——小籠包子。這省城的小籠包子就是棒,皮薄餡實的還帶點兒汁兒,鮮美著呢,“老大娘子”一氣能吃下好幾個!哎,蘸上點醬啊醋的,味道則更佳,“老大娘子”如此這般地給兒孫們做著“示範”。
盡管南昌菜排不上“大菜係”,卻能很好地體現出江南人特有的精細和品味。葷菜燒得鮮嫩入味,蔬菜也是清脆爽口,菜肴的色、香、味、形沒得挑!蘺蒿本是鄱陽湖裏的野草,卻成了南昌人飯桌上的“寶”,“蘺蒿炒臘肉”還是響當當的一道地方名菜呢。唷,這湯裏麵也放辣椒的,可這“酸辣湯”卻也別有一番風味的……
海外的親人們津津有味地品味著家鄉特有的風情。
第二年,傑樂媳婦又領著兒女們回家來了。
兒孫們給“老大娘子”做了“九十大壽”。同堂受拜的還有“老大娘子”的四弟媳。四叔子夫婦在解放後從河南遷到了鄰縣,前幾年四叔子去世了,四弟媳在不久前隨兒女們遷回了上灣村。以前傑樂與他們也有書信來往。而此時二叔子夫婦也都雙雙作古了。
盡管大家都說“老大娘子”現今已是心滿意足了,可都知道她還在日夜思念遲遲未歸的四子良導。
思念是無盡的……
“老大娘子”常常擼起袖子,讓兒孫們看著自己手臂上的肌膚,還一個勁地說,你們的手有我的好看麼。
的確,“老大娘子”的肌膚光滑而有彈性,有如重新換長的一般……
家住省城的三叔子也來看望大嫂了。叔嫂相見,做大嫂的自然要盡到地主之誼。三叔子一邊吃著大嫂煮好的糖水雞蛋,一邊又不得不聽著大嫂的數落——以前三叔子在有些事情上的確處理欠妥。
——唉,都是九旬老人了。誰家沒本難念的經!
三叔子這輩子也是嚐盡了酸甜苦辣。當初,從河南帶來的“未過門”的媳婦被爺爺趕走後,他的婚姻幾經波折,最後與一新寡結了婚。生了一子,還養了一子,加上妻子與前夫的孩子,集生、養、繼父於一身的,而“文革”被關時卻連個送飯的都沒有……望見大嫂一家子孫滿堂其樂融融的,便讚不絕口,還一個勁地說以後要到這兒來度過百年。
“快別那麼說了,教人聽著怪難受的。”
“老大娘子”又象當年那樣開導起來,“你老倆口不是很好的嘛!也是子孫滿堂的。親生兒子還上了大學,還是個工程師呢,盡管遠在外地工作,不也老回家看望你們嘛。身邊的孩子也都好好地伺侯著。你們四兄弟就數你福氣,能活到這把年紀,還有退休金的。”
三叔子望著大嫂嘿嘿地直笑。
“七蠱八盭的!”“老大娘子”不由地笑著對三叔子說道。
“老大娘子”一邊與三叔子拉著家常,卻也進一步證實傑樂已故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老大娘子”愈加思念四子良導了。
此次,三叔子主要是為“修譜”之事而來的,不過“修譜”也改為“修誌”了,人們改“族譜”為“村誌”。三叔子是“村誌委員會”的成員。
此時,“修誌”工作已近尾聲。談起此次“修誌”,大家不禁感慨萬千——
廣大的海外僑胞紛至遝來,尋根問祖,上、下灣村返鄉探親的人流更是源源不斷。
櫛比閈閎尋舊蹤,鯉魚塘畔浴荷風,少小離家白發還,景色膧朦非夢中。浮生遊子們,恍如肌腸轆轆的嬰兒麵對久別的母乳一般,貪婪地吸吮著故土古樸的氣息,徜徉在古街舊巷,徘徊於昔日塵沙日炎的堤壋,仿佛在讓那——漢時的風、唐時的雨滋潤著塵封已久的記憶,養心養目的一汪清水蕩滌著人世輪回的悵惘……
“浮生歲月黃梁夢,錦繡年華客裏過。”歲月如流,人們撫今追昔,卻常懷落月停雲之悲;思親念舊,陡生追根溯源之念。早在三年前,人們就在醞釀續修“族譜”之事。自打第十四屆“族譜”修訂結束以來,距今已有半個多世紀了,在漫長的歲月中動亂頻仍,八年抗戰,三年內戰,不少曾經聚族而居的人們,背井離鄉,勞燕分飛。
——青山綠水依故裏,鯫生舊侶在何方?
年去歲來,人世滄桑,而好風細雨卻也潤澤四方,神州大地猶如民族的大花園一般,萬紫千紅,群芳爭豔!具有優良愛國主義傳統的玻蔚族人猶如民族長河中的一支涓涓細流,與民族一道承受著興衰與滄桑,而今又在民族複興大業中努力建設“兩個文明”。祖國的改革開放事業蓬勃發展,神州大地生機盎然,國泰民安,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喜人景象,盛世修誌,成功撰史,撰史編誌已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全國各地的撰史編誌工作,如雨後春筍蓬勃開展。在大好形勢和族眾殷切矚望的啟迪下,人們審時度勢,與時俱進,決定改“譜”為“誌”,改革單純的傳統世襲觀念,以廣泛誌述祖業的社會、經濟、地理、人文等等曆史的變遷,弘揚崇高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精神,激勵後輩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努力投身於建國興邦的宏圖偉業。
——仁裏淳鄉再現水木清華般的本色!
盡管全國上下正廣泛編撰省、市、縣鄉誌及各項誌書,而對地方上來說,譜寫“村誌”的工作,實質上是一個新的嚐試與創舉,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改“譜”為“誌”的倡議一經提出,便得到各界族眾的群起響應和讚助。風力口附近的十幾個萬姓自然村的代表聚集一堂,共商“修誌”之事。
“村誌籌備委員會”成立了,並推選出籌委和常務理事,配備人員及分工,財務實行公開。值得一提的是,“村誌”內容還增添了婦女欄目,使男女在“村誌”中居平等的地位。
有的族中後裔,甚至將曆盡歲月風雨而艱難珍藏的數屆“族譜”,完整地奉獻出來。
廣泛的聯係、征集材料的工作,卓有見地的創舉,令族人們歡欣鼓舞,奔走相告,不僅使散居內地的人們為之振奮,就連廣大的海外僑胞、港澳台胞也激發起極大的熱忱,有的專程結伴回鄉探望親友和“村誌”工作人員,有的則寄來精心撰寫的文稿、詩詞,抒發懷鄉戀土之情和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心願。
——光陰荏苒又中秋,羈旅異鄉非久留,東望神州多少夜,悲歡離合幾時休?
——佳話千秋今尚存,天南地北詎能分,且看“必大”續傳統,四海同歸彙一門!
……
千秋佳話,思鄉心切;異鄉懷故,闋闋幽咽!
歸去來兮,魂係何方?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奔騰的風力水與茫茫九派彙成一脈,湧入大海,宛如一曲翕合純和、皦繹以成的恢弘樂章,以慈母般博大的胸懷,去迎接那尚未返航靠港的一葉偏舟——
雲水起伏九天浸,
牙拔忽雷堪婉清,
前曲舊調已遠飛,
何須偏舟念海經。
大海,四周,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