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倆年歲迥異,卻話語頗多。而這跨越時空般的感觸,卻遠非那“大家”所言“兒寒乎欲食乎”的感覺。難怪有人說“養兒不如教兒”,——“令人長號不止”怎如“令人長受不止”!
玉荷擔心幼子的身體,每隔兩周便要娘家的侄子將兒子帶回家一趟。後來,兒子轉學成功了——學校的領導動了惻隱之心,畢竟想讓孩子念書也不是什麼壞事,完全可以理解的。隻是,兒子倒不太想轉學,外婆家不是挺好的嘛!
風力口似乎是個“情感百慕大”,身臨其境的會令人在此“熔化”、“蒸發”。
每逢佳節倍思親,而在風力口則是每逢佳節“倍聚親”。平時大家都忙,春節的時候便是團圓的時候,但俗話說得好,初一的崽(兒子),初二的郎(女婿),一到正月初二,“老大娘子”便會站在村前守望,盼著在外的兩個女兒領著家人前來相聚。春節時的火車老是晚點,仿佛總愛捉弄這位翹首以盼的老人,在風力口車站下車的人也特別多,長長的人流隻能教後麵的人們跟著前麵的人走,即便想超越也沒得辦法。
“噢喔兒——眼睛都望癡了喔!”
老遠就用手搭著涼棚張望的“老大娘子”,一見到女兒、女婿領著孩子們來了,總要嘮叨一番。
“媽——外麵冷,就別老在外麵站著啦,在家裏等不是一樣的嘛。有誰會把你老人家名下的人接到他家去的?”兒女們笑著說道。
“老大娘子”可不管那麼多,一手牽著一個孩子直往家裏走,還真怕孩子們走錯了家門。
堂屋裏的桌子早已擺好了自家做的“睕菜”,有凍米糖、花生糖、芝麻糖,還有瓜子、花生等。
“大媽,給你老人家拜年啦!”
在外的侄輩們多半喜歡在“老大娘子”的子孫們到得較齊時來拜年,平時大家都忙,難得春節時能在一塊兒聚一聚。
“老大娘子”開心得不得了,良振、琪霏更是忙得不亦樂乎,兄弟倆輪流作東地招待家裏的客人們。
來拜年的客人多,自己的子孫回家過年的也不少,早已準備好的“睕菜”,既要用來招待客人,又要讓離去的人們帶上一些,往往是不夠的。“老大娘子”便要琪霏趕做一些。良振、琪霏都有不少的孩子,平時孩子們也沒啥零食可吃的,“老大娘子”心疼孩子,便會招呼孩子們過來,每人派發一些。可孩子們口齒利索,“睕菜”才派發到手,便很快下肚了。意猶未盡的孩子們便與“老祖宗”玩起了“車輪戰術”,挨著個兒地等著下輪的派發。
“好啦、好啦,該留著接待客人的——”“老大娘子”瞧見孩子們瞪著大大的眼睛,吮著手指不肯離去,便又說,“來,每人再拿幾塊……莫再來啦……莫再來啦。”
前麵的幾個孩子領著派發走了,但很快就吃完了,見到後麵的幾個正在吃著,以為又開始了新的一輪派發,便又回過頭來準備排隊領發。
“怎麼又來啦,不用留著接待客人哪?”“老大娘子”真的有點生氣了,嘀咕了陣又開始派發起來,還認真地說,“莫再來了啊……莫再來了啊。”
望著孩子們一個個離去,“老大娘子”按著裝有剛做好的“睕菜”的盒子,一個勁地喘著氣:“這些鬼崽俚、鬼妹子……”
還有一個孩子遠遠地站著,照樣是瞪著大大的眼睛,吮著手指朝這邊張望著。
“那兒是哪個啊?”
“老大娘子”眼神不大好,便向站在那兒的孩子招了招手。那孩子連忙跑了過來。
“剛才你沒吃噢——”“老大娘子”趕忙打開“睕菜”盒子,拿出一些塞給孩子,還一邊叮囑,“自己一個人吃嗬,莫說給別人聽嗬……吃完了再走哦……”
客人們的飯菜是由良振、琪霏兄弟兩家輪流招待的。吃飯的人多,往往開一桌是不夠的,客人們不論大小都得上桌,而家裏的小孩子一般都不上桌的,但都圍在桌下吃著。照例坐在上方的“老大娘子”又開始忙乎起來了,又是這個崽俚怎麼沒見,那個妹子怎麼還不來,非得將名下的小孩子都落實齊了,才肯動筷子。
春節團聚是快樂的,但幾天的時間卻也太短暫了,大家都得趕回去上班、上學的,“老大娘子”便依依不舍地將回家的子孫送到村口。
“老大娘子”牽掛著在外的子孫,即便七十多歲了,坐上幾十裏的車甚至更遠,仍不忘帶上一捆甘蔗,或是一袋柚子、荸薺什麼的,或是那親手做的既美觀又結實的納底布鞋,見了孩子也總是“命啊”、“寶啊”地喚個不停。玉荷家在縣城,離風力口幾十裏遠,可家離火車站倒有點路程。“老大娘子”全然不顧自己年事已高,不能與年輕時比了,依舊一人獨來獨往,走累了便在路邊坐著,歇上一會兒再走,與路過的人卻也能聊上一通。有認識玉荷家人的便會趕忙傳口信,倒常惹得玉荷一家子忙不迭地趕去迎接。
“媽,你這麼大的年紀了,要來也別帶這麼多東西來嘛!”玉荷不無擔心地對母親說道。
“籲,帶這麼點東西算啥!”“老大娘子”可不怎麼服老,望見身邊的孩子卻很開心,拉著他們的手說,“不要給我寶哇、命啊帶上點吃的啊?”
“玉荷,怎麼,吃早米飯的?”
吃飯的時侯,“老大娘子”發覺女兒家吃的是早米飯,覺著奇怪。晚米飯的口感要好多了,至少在風力口通常是不吃早米飯的。
玉荷見丈夫沒吭聲,隻好自己說道起來。早米飯的口感是比較差,卻比晚米飯耐餓,丈夫幾乎天天晚上都要加班,工作很辛苦,本來飯量就挺大的,晚上加班回來也得吃點兒,每天都是吃四餐的。四個孩子都在念書,正處在發育階段,飯亮都不小。如盡吃晚米飯的話,一家子一個月的糧食定量可能僅夠維持大半月的。就這老吃早米飯的,那些定量還是不夠。
女兒的話令“老大娘子”好一陣沉默。其實玉荷家的困難何止這些。不過打這以後,倒有些親戚會不時地送些糧票什麼的,一家子吃糧的事兒倒還算過得去。
“老大娘子”有點氣喘病的,吐的痰也比較多,女婿是個愛幹淨的人,便拿個盆給她盛痰。“老大娘子”總覺得有點拘束,不象在鄉下那麼方便,所以即便是隔得再久才來女兒家一趟,也是沒住上幾天就要走,這倒令女兒一家子戀戀不舍地,尤其是玉荷的兒子。
玉荷的兒子格外迷戀外婆家,每年卻隻有春節的時候才能去上一回,所以一到了暑假,隻要外婆家來了人,便想跟著去外婆家。在玉荷看來,兒子似乎對風力口有點水土不服,平常不怎麼生病的,可一旦去了風力口便老是病懨懨的,甚至會大病一場,怪嚇人的。更何況大熱天的,孩子們都愛玩水,如果翰賓的兒子也在一塊兒的話,年邁的外婆可照應不了兩個皮猴般的外孫。玉荷為了阻止一心想去風力口玩上一陣子的兒子,不得不想方設法,有時竟用上了給兒子買軍棋、電影票等方式。兒子並不貪圖這些,隻是望見母親此時的神情,而不好再執意下去了。
盡管玉荷的這些做法多少會令娘家人有些不快的,但玉荷愛子心切卻是眾人皆知的,所以每每遇上此類情形時,大家也隻是說笑一番而已。
千裏之外的自鳴,也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高堂老母及家裏的弟弟妹妹們,而來去的盤纏對工薪階層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上回動完手術回家,後來又喜得貴子,前邊已有三個千金,自鳴也和玉荷一樣有四個孩子,家庭負擔不輕。盡管如此,每隔上兩、三年的,自鳴仍然要回家探親的,有時索性讓長女代表自己回家探親。“老大娘子”總是希望在外的自鳴一家能回來,與自己一塊過日子,見自鳴的長女回來了,便出麵去風力口的小學給她找了份工作。自鳴的長女已高中畢業,尚未參加工作,“老大娘子”覺得她能勝任“代課老師”的工作,學校方麵了解情況後也同意了。“老大娘子”非常開心。
可是過了一陣子,自鳴的長女還是回河南了,後來又在那邊找了對象。
自鳴回家探親時,把長女的事告訴了母親。“老大娘子”老大不高興的。
“你們三哥不要娘嘍,就連他的女兒也要嫁到那邊啦!”
“老大娘子”就是這脾氣。盡管自鳴從小到大的都挺孝順,可在這點兒上還是令“老大娘子”想不通,該嘀咕的時候她可一點都不含糊。
“媽,孩子們自己的事,就由他們自己作主吧。”
見母親這般認真,自鳴也被弄得哭笑不得,也隻好這樣解釋了。
“是噢,崽大不由爺,女大不由娘哦!”
“老大娘子”噘著嘴說著,把個自鳴弄得麵紅耳赤的——當初自己轉業時,去了離家更遠的地方,不也弄得母親老大不高興的嘛。
好兒女誌在四方,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可一牽扯到這千絲萬縷的骨肉親情,卻又難免教人……
“毛主席的戰士呀最聽黨的話,哪裏需要哪裏去,哪裏艱苦哪兒安家……哈、哈、哈……”
望見自鳴頗為尷尬,弟弟妹妹們卻又唱著歌輕鬆地笑了起來,笑聲中充滿了體諒和親情。“老大娘子”和自鳴也笑了起來。
春來了,遲到的春天終於來了——
動亂年代結束了。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著神州大地,溫暖了人們的心扉,人們在建設幸福的康莊大道上邁開了堅實的步伐。
千家萬戶喜笑顏開,“老大娘子”一家也是喜事連連。
傑樂來信了。傑樂的幾個孩子都已長大成人,女兒正在美國留學,攻讀碩士學位。信中的字裏行間,充滿了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而對良導卻隻字未提。“老大娘子”慶幸之餘,卻也責備起傑樂來——良導是與傑樂同行的,為何至今杳無音訊?其實,傑樂早已退伍,而良導尚屬軍職人員,即使在信中提及也有諸多不便……
兩地的家書日益頻繁起來,照片也是少不了的。
春節是一大家子團圓的大好時光,正好拍張“全家福”。
“應當在照片上題幾個字才好!”“你們可都念了書的,這個任務就交給你們了。”
長輩們的提議得到了孩子們的積極響應,大家便在堂屋裏圍坐起來。但長輩們要求每個孩子都得發言。
“每逢佳節倍思親!”
“是!大家都盼著大團圓。”
“花好月圓!”
“對!這是個美好的祝願。”
“千裏共蟬鵑!”
“好!比較形象。”
孩子們在努力思考著。長輩們在笑眯眯地品著茶。
“邊疆的泉水清又純,邊疆的歌兒暖人心……”收音機裏正播放著美妙的歌曲。
“哪——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玉荷的小女兒又說道。
“不錯!就用這句吧。”
一大家子便來到“必大之門”拍照,門口有幾級台階。“老大娘子”懷抱著最小的孫子坐在中央的藤椅上,晚輩們便在後麵的台階上站著。
嗬!瞧這一家子!
孩子們個個麵帶笑容。
長輩們……
望見家裏人丁興旺,傑樂感慨萬千,而對母親右眼失明卻是格外酸楚,尤其得知母親尚患有氣喘後,便叮囑女兒常從美國寄來些藥品。而望見海外子孫們彩裝麗影,“老大娘子”心曠神怡,而得知四子良導尚未成家,卻又格外地心焦……
不久,良導結婚了。“老大娘子”高興了,卻又為另一樁事操心起來:長女香妹的長子已年屆三十了,尚未娶親。以前,香妹的夫家是比較寬裕的,但從小就送給夫家的香妹卻與丈夫沒有多少話可說。香妹的丈夫和長子都是勤快之人,除種田外還種了不少甘蔗,收入尚好的卻愛把鈔票壓在床墊下,連香妹都不知道,以至於一場突發的火災將一切家當化為烏有!一家子的生活從此也轉了彎。
大外甥的婚事牽動著大家的心。平常送禮多半是送些牌匾、熱水瓶等,也有折點禮金的。但這次比較特殊,另外大外甥的對象在家還是個養女。良振、琪霏兄弟和玉荷翰賓姐妹在一起醞釀了好一陣子。盡管大家都不寬裕,最後還是湊足了一千元現金,齊心協力,解囊相助,終於把大外甥的婚事辦妥了。
“老大娘子”好不開心,眼瞅著就要做太外婆了。可開心的事還還在後頭呢!
玉荷的小女兒高考成績優異,成了全市文科的女狀元!按照家鄉的風俗,外孫中了狀元,外婆得向街坊鄰裏派發粽子、雞蛋和發糕的。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更何況“老大娘子”是不分男女、孫子、外孫的,隻要是她名下的子孫,個個都是“心頭肉”!
“老大娘子”吩咐良振兄弟倆抓緊操辦。嘿,大家夥兒正愁著不知咋辦呢,這下可好,“老祖宗”的這些做法真得體!當“老大娘子”在子孫們的簇擁下,領著滿載粽子、雞蛋和發糕的車子,拄著拐杖出現在玉荷家所在的宿舍區時,轟鳴的爆竹聲也遮掩不住人們的陣陣稱道聲“好臉麵的外婆噢!”
“老大娘子”比任何時候都開心。良振在村裏較早地蓋上了新房,就連初長成人的孫子、孫女們都在忙裏忙外的,承包地裏的稻子收成不錯,家裏的副業也搞得不賴。
“老大娘子”不想給子孫增添負擔,八十多歲的人了還堅持自己燒飯,說自己燒的飯菜更合口味,還一如既往地施展自己的絕活——醃製。的確,經她親手製作的豆腐乳、芝麻醬、辣椒醬,還有醬蘿卜、醬柚皮等,堪稱佐餐的上乘佳品,回味無窮,令人讚不絕口!子孫們都很努力的,她也常振振有詞:趕上這麼好的光景,我若是再後生點包準能養活一大家子的人!
家裏沒啥事讓“老大娘子”操心的,可她又是個閑不住的人。村子裏有人開了南雜店,“老大娘子”見人家店裏沒啥商品,便問別人是否因為沒錢進貨。平日裏省吃儉用的,此時卻會將兒女們孝敬自己的生活費用慷慨地借出。得知哪家的座鍾壞了,她便會自豪地說,我女婿是機械廠的技術員,機械方麵的事沒他不會的,修個座鍾什麼的不在話下。
丈母娘鄰裏家的座鍾修好了,也把玉荷的丈夫忙得夠嗆,廠裏的事本來就夠忙乎的了。嗬,真沒法子,誰教自己的丈母娘是個熱心腸的人哪。修理座鍾倒可以利用短暫的休息時間,可修理別的大件來,那隻能“犧牲”一整個難得的禮拜天了。琪霏不知從哪兒弄來個半新不舊的壞柴油機,打算讓妹夫修好後再轉手,因為他知道妹夫所在的廠子以前是生產柴油機的;良振的女婿開了個冰棒房,可對製冰機卻是一竅不通,糊裏糊塗地把個製冰機弄“啞”了,又跑來搬姑父去幫忙修理。盡管玉荷的丈夫已是忙得不可開交,卻總是有求必應毫無怨言的,誰教自己是丈母娘特別喜歡的女婿呢,有一份光就發一份熱吧。
——驕陽斜影天井落,古居醉聞炊煙香。子孫滿堂的“老大娘子”享受著從未有過的愜意生活,就連放在佛案上的貢品也豐富起來了。祈求菩薩保佑子孫、還有遠在外地的慈堂妹妹一家、還有……
慈堂一家在“跑反”時幾經輾轉,最後在吉安落了戶,如今也是子孫滿堂的。慈堂已來過好幾回了,“老大娘子”老想去妹妹家走走,無耐年高路遙的,家裏人怎麼也不同意,便隻好囑托兒孫們替自己去看望妹妹一家。有時還對著妹妹的照片直叨叨,你“八字”也挺硬的,日子也過得不錯吧,若是後生點兒就好咯,咱姐妹倆兒就能開開心心地在一起,小時候你不是很喜歡逛風力口的嘛,現在更有得逛了……
的確,風力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生活富裕起來的人們會常去光顧電影院,看戲聽書、舞獅子、踩高蹺、舞龍燈隻是人們文娛生活中保留的傳統項目,電視機、錄音機、電風扇、自行車等“城裏人的消費品”,不僅越來越多地進入了風力口的百姓家庭,甚至成了常見的陪嫁物。
鎮衛生院門診部的落成,為廣大群眾的衛生健康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企盼已久的風力大橋建成通車——
一橋飛架“六朝汀”,過河卒子笑牽牛。飛龍跨岸望清波,江河日夜彈琴弦。
早已實現的“公路化”,如今又有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有多條公路與贛粵、贛浙等國道相連,每日有多趟公交車、中巴往返於省城。
橫貫街區的主幹道旁是新建的集貿市場,五金交電、日用百貨、文具書籍、糧棉油食品等,應有盡有。
豬市、牛市也是熱鬧非凡,而河岸邊的木材市場更是一眼望不到盡頭!
全鎮的商業攤點星羅棋布,集日與平日已無多大差別,市場經濟豐富活躍,全年營業額逾千萬!
農業建設蓬勃發展。水稻畝產達1500餘斤,相當於解放初期的七倍半;采取菜糧並舉的種植方式,發揮菜農、瓜農、果農的傳統技術特長,生產出來的蔬菜、瓜果上市早、產量高、效益大,成為遠近聞名的菜、果之鄉,有的產品被有關廠家加工後,遠銷歐美、日本,運往全國各地的農副產品有不少是“走車皮”的。因地製宜地發展木材加工,生產的家俱、木箱美觀耐用。
農、林、副、漁都有了長足的發展,真可謂:莊稼繡阡陌,工商通四海!
古老的下灣村被鎮政府劃定為“文化區”。“玻蔚小學”遺址被擴建成教學基地,興建的教學大樓和教工宿舍錯落有致,設備齊全的中、小學可同時接納1600名莘莘學子。人文鼎盛的熱土煥發了青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