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融危機時期的金融全球化對國際金融秩序的影響
財經論壇
作者:胡其偉
摘 要:隨著各國的貿易往來不斷緊密,世界經濟得到飛速的發展,人們提出了金融全球化的觀點。金融全球化是指各個地區的金融活動遵照全球相同的規則開展,慢慢達到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本文通過對金融全球化和當今國際金融現狀的分析,探討全球化對金融秩序的影響。
關鍵詞:後金融危機時期;金融全球化;國際金融秩序
一、後金融危機時期金融全球化的市場格局
1.全世界三大外彙交易中心地位不變,全世界的外彙市場成交量呈穩定的上升趨勢。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數據調查分析顯示,作為全世界三大外彙交易中心的紐約、倫敦和東京,在2014年4月在外彙市場交易中,以英國占的市場份額最多,美國次之,日本最末。
全球外彙市場的成交量呈平穩的上升趨勢,全球的每日平均交易量相比2007年有了大幅增長,增長幅度達到百分之二十。
2.英國作為跨國借貸業務的中心,全世界場外利率衍生品市場規模小幅增長。據倫敦國際金融服務協會的數據統計顯示,全球跨境借出總額的最多的是英國,然後分別是美國、日本、法國、德國、新加坡和香港。在跨境借入方麵,借入總額的份額最多的也是英國,其次為美國、法國、德國和日本,其中英國的借入總額達到百分之二十一。
3.全球債券市場未清償餘額下降。根據數據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2013年年中,全世界的債券市場沒有清償的餘額達到80萬億美元。從全球債券市場上看,數據顯示,美國、英國、德國、荷蘭、法國和西班牙發行的國際債券未清償餘額在全球排名前六位。
4.全球商品期貨成交量繼續增長。據美國期貨業協會(FIA)的統計數據,全球在交易所交易的商品比去年有所上升,紐約、芝加哥和倫敦在商品期貨市場一直處於領先的地位。
二、當前金融秩序對金融全球化的製約因素
1.當下的國際金融體係製度不完善。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為代表的國際金融機構為基礎的國際金融體係,在經濟全球化中有著重要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以美元為中心、以穩定國際貨幣體係為目標的國際收支調節機製。國際金融體係在戰爭後各國的經濟恢複和重建過程中有顯著的效果,拉動世界經濟的發展,重塑世界經濟體係,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這個國際金融體係本身存在的問題已經逐漸不適合各國發展的需求。
2.美元泛濫導致國際金融危機頻繁爆發。近十幾年年來,國際金融危機頻繁發生,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國宏觀經濟的政策缺乏約束性,沒有得到有效的製度管理。為了拉動美國本土的經濟發展,美國采取寬鬆的貨幣政策,美元的泛濫也導致了世界性的流轉過剩,貨幣呈現供過於求的情況,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不相適應,致使房地產泡沫崩塌,引發了金融危機,再加上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導致金融危機像病毒般在全世界蔓延開來。
3.國際金融市場的彙率不穩定。在如今的國際貨幣體係中,整個彙率體係不穩定,以美元為主的國際貨幣彙率經常漲跌不定,這在無形中增大了外彙的風險。國際彙率體係的不穩定也會影響各國的對外貿易,全球的大宗商品價格不斷變化,阻礙了國家間的外貿投資交易,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無疑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4.國際金融監管體係不完善。隨著經濟的發展,舊時的國際金融監管體係逐漸呈現不完善的地方,已經不能滿足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規避金融風險的需要。現在的國際金融監管體係在逐步發展,包括以發達國家作為主要監管的監管模式,從分業監管逐步過渡到綜合監管,同時逐步統一全世界的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