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學習平台簡介 開班第1天 在學習平台答疑區創建一個討論話題,介紹平台的功能和使用,或者提供一段視頻 在學習平台答疑區論壇 讓學員了解平台的基本功能和使用,幫助學員盡快熟悉技術環境
9 評價方法介紹 開班1-2天 發布帖子或電子郵件,告訴學員的培訓的評價方法,提前擬寫好 E-mail或公告欄 讓學員了解整個培訓的評價方案,這有利於學員明確自己該如何做,從而規範學員的行為,促進參與
10 自我介紹 開班前一天 提前給學員發電子郵件,邀請學員在論壇上製定的空間進行自我介紹。助學導師要提前在相應空間介紹自己 在線學習活動區論壇 讓學員和助學導師相互認識。讓學員彼此相互了解。縮小距離感和陌生感。彌補遠程教育的不見麵的不足之處
11 模塊1的主題討論 培訓第一周的時間裏進行 助學導師主動發起話題,邀請學員參與討論 主題討論論壇 助學導師發起話題邀請學員參與,讓學員初次體驗話題討論,實現打破僵局破冰的第一步
12 模塊1反思 模塊1即將完成時 助學導師創建話題,邀請學員對模塊1進行反思總結 學習反思討論區 反思模塊1中,自己的收獲,自己的表現,以及模塊1的不足和改進之處
13 提示第二模塊開始進行 開班5-6天 提前發布電子郵件或者在學習開始前1,2天發布提示帖子 課程公告欄 提醒學員第2模塊開始時間和讓學員做好進行準備 在模塊2的學習中,助學導師主要幫助學習者更加熟練自如地運用網絡平台進行學習、交流和討論。並且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14 製定合作規範
(在線活動2) 開班第3-5天 讓學員來共同製定規範,活動方案提前擬寫好 在線學習活動區論壇 通過讓學員參與這個活動初步調動積極性,共同製定群體合作規範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從而促進和推動參與的積極性
15 學習反思 開班第一周結束時 建立一個學習交流反思專欄,建立一個話題, 論壇 讓學員評價反思其學習體驗和對平台的總體感覺。
思考自己的學習收獲和感受
16 第一次作業提醒 模塊2即將結束時 在課程公告欄發布提示帖子,提示該模塊有一份作業,說明作業要求,提交作業的截止時間,評價標準(提前擬寫好) 課程公告欄/郵件 提醒學員,明確作業要求,說明提交時間,讓學員有所準備
17 模塊2反思 模塊2即將完成時 助學導師創建話題,邀請學員對模塊2進行反思總結 學習反思討論區 反思模塊2中,自己的收獲,自己的表現,以及模塊2的不足和改進之處
18 提示第3模塊開始進行 開班第12-13天 在課程公告欄上發布提示帖子,內容提前擬寫好 課程公告欄 提醒學員第3模塊開始時間和學習目標,讓學員做好相應的學習準備,
19 第二次作業提醒 模塊3即將結束時 在課程公告欄發布提示帖子,提示該模塊有一份作業,說明作業要求,提交作業的截止時間,評價標準(提前擬寫好) 郵件/課程公告欄 提醒學員,明確作業要求,說明提交時間,讓學員有所準備
20 第一次作業總結 在第二次作業提交完成之前 助學導師總結概括第一次作業 學習反思區 及時對作業進行總結,讓學員及時了解作業中存在的不足與優點。及時給與反饋,有利於後續的培訓。
21 模塊三反思 模塊3即將完成時 助學導師創建話題,邀請學員對模塊3進行反思總結 學習反思討論區 反思模塊3中,自己的收獲,自己的表現,以及模塊3的不足和改進之處
22 提示第4模塊開始進行 開班第19-20天 在課程公告欄上發布提示帖子,內容提前擬寫好 課程公告欄 提醒學員第4模塊開始時間和學習目標,讓學員做好相應的學習準備,
23 學員反思 開班兩周以後 在學習交流專區裏創建新話題,讓學員進行第二次反思 學習反思區 讓學員對自己的兩周以來的行為表現進行反思分析評價,同時也說說自己對於網絡培訓的感受
24 第三次作業提醒 模塊4即將結束時 在課程公告欄發布提示帖子,提示該模塊有一份作業,說明作業要求,提交作業的截止時間,評價標準(提前擬寫好) 郵件/課程公告欄 提醒學員,明確作業要求,說明提交時間,讓學員有所準備
25 第二次作業總結 在第三次作業提交完成之前 助學導師總結概括第二次作業 學習反思區 及時對作業進行總結,讓學員及時了解作業中存在的不足與優點。及時接受反饋,有利於後續的培訓。
26 模塊4反思 模塊4即將完成時 助學導師創建話題,邀請學員對模塊4進行反思總結 學習反思討論區 反思模塊4中,自己的收獲,自己的表現,以及模塊4的不足和改進之處
27 提示第5模塊開始進行 開班第26-27天 利用提供的模版來發布提示帖子 課程公告欄 提醒學員第5模塊開始時間和學習目標,讓學員做好相應的學習準備,
28 第四次作業提醒 模塊5即將結束時 在課程公告欄發布提示帖子,提示該模塊有一份作業,說明作業要求,提交作業的截止時間,評價標準(提前擬寫好) 郵件/課程公告欄 提醒學員,明確作業要求,說明提交時間,讓學員有所準備
29 第三次作業總結 在第四次作業提交完成之前 助學導師總結概括第3次作業 學習反思區 讓學員及時了解作業中存在的不足與優點。及時接受反饋,有利於後續的培訓。
30 模塊5反思 模塊5即將完成時 助學導師創建話題,邀請學員對模塊5進行反思總結 學習反思討論區 反思模塊5中,自己的收獲,自己的表現,以及模塊5的不足和改進之處
31 提示第6模塊開始進行 開班第32-33天 利用提供的模版來發布提示帖子 課程公告欄 提醒學員第6模塊開始時間和學習目標,讓學員做好相應的學習準備,
32 學員反思
(在線活動) 開班3周以後 在學習交流專區裏創建新話題,讓學員進行第3次反思 學習反思區 讓學員對自己三周以來的學習行為表現進行一個反思總評價。
33 第5、6次作業提醒 模塊6即將結束時 在課程公告欄發布提示帖子,提示該模塊有一份作業,說明作業要求,提交作業的截止時間,評價標準(提前擬寫好) 郵件/課程公告欄 提醒學員,明確作業要求,說明提交時間,讓學員有所準備
34 第四次作業總結 在第5次作業提交完成之前 助學導師總結概括第4次作業 學習反思區 讓學員及時了解作業中存在的不足與優點。及時接受反饋,有利於後續的培訓。
35 模塊6反思 模塊6即將完成時 助學導師創建話題,邀請學員對模塊6進行反思總結 學習反思討論區 反思模塊6中,自己的收獲,自己的表現,以及模塊6的不足和改進之處
36 提示第7模塊開始進行 開班第40-41天 利用提供的模版來發布提示帖子 課程公告欄 提醒學員第7模塊開始時間和學習目標,讓學員做好相應的學習準備,
37 第五次作業總結 在第六次作業提交完成前 助學導師總結概括第4次作業 學習反思區 讓學員及時了解作業中存在的不足與優點。及時接受反饋,有利於後續的培訓。
38 模塊7反思 模塊7即將完成時 助學導師創建話題,邀請學員對模塊7進行反思總結 學習反思討論區 反思模塊7中,自己的收獲,自己的表現,以及模塊7的不足和改進之處
39 提示第8模塊開始進行 開班第47-48天 利用提供的模版來發布提示帖子 課程公告欄 提醒學員第8模塊開始時間和進行準備
40 第六次作業總結 培訓結束之前 助學導師總結概括第6次作業 學習反思區 讓學員及時了解作業中存在的不足與優點。及時接受反饋,有利於後續的培訓。
41 發放調查問卷(3) 培訓結束時 提示學員查收電子郵件。發放提前設計好的調查問卷到學員電子郵箱,並返回到導師郵箱 電子郵件和論壇 了解學員培訓後的認知狀況。
與培訓前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幹預是否有效。驗證研究的假設
42 滿意度調查問卷(2) 培訓結束後 將問卷放到論壇上,同時發送電子郵件 論壇 了解培訓的總體滿意度
43 進行訪談 培訓結束後的某一段時間裏 邀請部分學員進行訪談(參考訪談問題框架) 通過MSN或者QQ 了解學員再現培訓的感受和體驗,以及其改變情況
44 第6次作業總結 開班第6周 助學導師總結概括第6次作業 學習反思區 讓學員及時了解作業中存在的不足與優點。及時接受反饋,有利於後續的培訓。
45 培訓成績發布 培訓後1-2內 通過電子郵件和學習平台公告欄發布成績 E-mail/公告欄 向學員發布學習成績,給學員的學習給與評價表揚
46 進行後續行為調查 培訓結束後的一段時間裏 與參訓學員進行聯係,調查跟蹤他們的行為變化。進行訪談或者開放調查問卷 郵件或者MSN,或者QQ 了解學員的行為改變和培訓的效果。
注:此次遠程培訓是蘇州教師遠程培訓的幹預設計樣例,本次培訓是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項目的遠程培訓,本次培訓內容包括8個模塊,共設定了6次作業,參與學員均是蘇州市各所中學的一線教師。遠程培訓曆時50天,時間從2007年8月5日至2007年9月25日。
參考文獻
1.[美]梅雷迪斯·D. 高爾, 沃爾特·R. 博格, 喬伊斯·P. 高爾著,許慶豫等譯. 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2.[美]艾爾. 巴比著,邱澤奇譯. 北京:社會研究方法[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3.[美]羅森柏格著,華經譯. E-Learning在線學習:強化企業優勢的知識策略[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9
4.[美]利昂. 費斯汀格著. 鄭全全譯. 認知失諧理論[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5.[美]凱文. 林奇著,方益萍,何曉軍譯. 城市意象[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6.[美]凱文. 林奇,林慶怡,陳朝暉, 鄧華譯. 城市形態[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7.[美]唐納德. A . 諾曼著,梅瓊譯. 設計心理學[M]. 北京:中信出版社,第一版,2003
8.[美]威廉. A . 哈維蘭著,翟鐵鵬,張玨譯. 文化人類學[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第十版,2006
9.[美]傑拉爾德. 溫伯格,丹妮拉. 溫伯格著,張鎧, 王佳譯. 係統設計的一般原理[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
10.[美]傑拉爾德. 溫伯格等著,鄧俊輝譯. 質量. 軟件.管理——係統思維[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
11.[美]托馬斯. 弗裏德曼,何帆,肖瑩瑩譯. 世界是平的[M].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12.[美]梅爾. 希爾伯曼. 孫豐田譯. 如何做好生動培訓[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1
13.[美]唐納德 L.柯克帕特裏克,詹姆斯 D.柯克帕特裏克著. 奚衛華,林祝君譯. 如何做好培訓評估——柯氏四級評估法[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1
14.[美]France Belanger,Dianne H. Jordan. 丁興富譯. 遠程學習的評估與實施:技術,工具和技巧[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1
15.[美]波伊爾. 基礎學校:一個學習化的社區大家庭[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6.[美]Badrul Khan著,孫建偉等譯. 電子學習的設計與評價[M].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9
17.[美]Renate. N. Caine, Geoffrey. Caine著,呂林海譯. 創設聯結:教學與人腦[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18.[美]埃弗雷特. M. 羅傑斯著,辛欣等譯. 創新的擴散[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19.[美]鮑勃. 派克,朱莉. 蒂爾卡著,王莉譯. 與學員一起互動[M]. 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5
20.[美]鮑勃. 派克著,張亞越譯. 優化培訓遷移[M]. 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5
21.[美]鮑勃. 派克,克裏斯托弗. 巴斯著,王莉,吳雨濃譯. 管理培訓前端[M]. 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5
22.[美]約瑟夫.A. 馬克斯威爾著.朱光明譯. 質的研究設計:一種互動的取向[M].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4
23.[英]邁克爾 . C . 傑克遜著,高飛,李萌譯. 係統思考—適於管理者的創造性整體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4.[英]凱. 索恩,大衛.麥基. 王羽,趙莉譯. 培訓師進階手冊[M]. 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4.3
25.[英]保羅 Z.傑克遜著. 賈洪駿,吳敏譯. 培訓師的靈感——即興發揮的藝術[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1
26.[英]Aulay Mackenzie Andy S. Ball & Sonia R. Virdee,孫儒泳譯. 生態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7.[德]Kurt Lewin,高覺敷譯. 拓撲心理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8.[法]讓-伊夫. 戈菲,董茂永譯. 技術哲學[M]. 北京:商務出版社,2000年
29.[加]唐. 泰普斯科特,[英]安東尼. D. 威廉姆斯著,何帆,林季紅譯. 維基經濟學[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30.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教育委員會編著.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今日的教育為了明日的世界[M].中國: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3
32.趙中建譯. 全球教育發展的曆史軌跡:國際教育大會60年建議書[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33.教育部師範教育司.加強與改革教師教育,服務基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4.袁振國. 教育新理念[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5.葉瀾. 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6.葉瀾. 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7.劉捷. 專業化:挑戰21世紀的教師[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8.陳向明. 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9.胡小勇. 問題化教學設計—信息技術促進教學變革[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40.薑平. 怎樣做校本培訓[M].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41.周南照,趙麗,任有群.教師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42.朱益明.校本教師發展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43.王小平,夏惠賢.個別化教師專業發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4.曹湊貴. 生態學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5.範國睿. 教育生態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6.李振基,陳小麟等. 生態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47.苗東升. 係統科學原理[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48.夏偉生. 人類生態學初探M].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
49.陳敏豪. 人類生態學:一種麵向未來世界的文化[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88
50.曹湊貴. 生態學基礎[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51.周鴻. 人類生態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2.李道增. 環境行為學概論[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53.李彬彬. 設計心理學[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8
54.林玉蓮, 胡正凡. 環境心理學[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6
55.徐磊青, 楊公俠. 環境心理學.[M]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56.戴維. H. 喬納森等主編. 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
57.孫秋雲主編. 文化人類學教程[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58.R. M. 加涅. 教學設計原理[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11,第186-209頁
59.秦曉利. 生態心理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33頁
60.吉仁澤著,劉永芳譯. 適應型思維[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
61.周星,王銘銘主編. 社會文化人類學講演集[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62.劉華芹. 天涯虛擬社區[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63.丁興富. 遠程教育學[M].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11
64.何克抗主編. 教育技術培訓教程(教學人員.初級)[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65.祝智庭主編. 教育技術培訓教程(教學人員版.初級)[M].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8
66.何軍,水藏璽編著. 管理谘詢35中經典工具[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1
67.閆寒冰. 信息化教學的助學事件研究[D]. 華東師範大學2003屆博士學位論文
68.顧小清. 麵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究[D]. 華東師範大學2004屆博士學位論文
69.甘永成. 虛擬學習社區中的知識建構和集體智慧研究[D]. 華東師範大學2004屆博士學位論文
70.胡小勇. 問題化教學設計[D]. 華東師範大學2005屆博士學位論文
71.孫衛國. 數字化聚合環境中的課堂教學研究[D]. 華東師範大學2007屆博士學位論文
72.江衛華. 協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課堂互動設計、分析與評價[D]. 華東師範大學2007屆博士學位論文
73.彭智琨. 虛擬學習社區-構築信息技術教師成長的平台[D]. 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74.鄧雪鬆. 基於績效技術的企業E-learning 設計策略研究[D]. 華中師範大學2005年碩士學位論文
75.黃文玲. 關於網絡技術與網絡文化關係的係統思考[D]. 武漢科技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
76.趙香君. 現代遠程教育種網絡教師指導活動研究[D]. 華南師範大學2004年碩士學位論文
77.齊鵬飛. 現代遠程高等教育中基於BBS的交互式學習研究[D]. 華南師範大學2003年碩士學位論文
78.何錫江. 混合學習模式應用於培訓教育的研究[D]. 華南師範大學2005年碩士學位論文
79.陳銀飛. 判斷與決策過程中的生態理性與社會理性[J]. 現代管理科學, 2006,9
80.劉永芳. 快速節儉啟發式——基於有限理性和生態理性的簡單決策規則[J]. 心理科學,2003(1)
81.高山川. 生態理性:決策研究的新方向及其啟示[J]. http://blog.yiwu2.com/?uid-2534-action-viewspace-itemid-19892
82.李興保,胡凡剛. 網絡文化與教育[J]. 電化教育研究, 2001年第2期
83.楊立雄. 從實驗室到虛擬社區:科技人類學的新發展[J].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1,11
84.吳國林. 論產學合作的生成性係統幹預及其方法論原則[J].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85.申濟奎, 李辰, 葛琪. 醫學科學研究中的係統幹預法[J]. 醫學與哲學. 1994,10
86.楊建梅. 係統隱喻、係統方法論的係統體係及全麵係統幹預[J]. 係統工程,2000.3
87.劉黃玲子,黃榮懷. CSCL的交互研究[J]. 電化教育研究,2005. 5
88.趙今波,黎加厚. “網絡教育”辨析[J]. 電化教育研究,2003. 11
89.顏士剛,李藝. “整合”還是“變革”——信息技術影響課程的階段性思考[J]. 電化教育研究,2007. 1
90.王陸,方平,劉維民. 關於學生個性因素與遠程教育相關性的探討[J]. 電化教育研究,2001. 6
91.梁玉娟,彭華茂,王迎,黃榮懷,陳賡. 網絡學習社區評價問卷的編製[J]. 中國遠程教育,2007.1(上)
92.張一春,李藝. 網絡教學中科學與人文的哲學思考[J]. 中國電化教育,2003.6
93.吳剛. 網絡時代的課程理念及課程改革[J]. 全球教育展望, 2001. 1
94.李誌榮. 網絡文化:人類學研究的新課題[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95.李藝. 麵向基礎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網絡教研觀察[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7.5
96.王珠珠,張偉遠. 在職教師網上學習困難之調查報告[J]. 開放教育研究,2006.2
97.王陸,楊卉,董樂. 網絡學習環境——虛擬學習社區的研究與應用[J]. 天津大學學報. 2001.9
98.王陸,馮紅. 遠程教學/學習係統中影響學習質量的五種因素[J]. 電化教育研究,2000.7
99.盧鋒,吳偉敏. 網絡學習環境的特征與設計[J]. 中國遠程教育,2001.7
100.王陸. 虛擬學習社區中的師生行為分析——一個麵向信息化教師專業發展的個案研究[J]. 電化教育研究,2004.4
101.胡勇,王陸. 在線學習者的自我評價與反思研究[J]. 開放教育研究,2006.4
102.Andreatta, P.B. (2003). The effect of affective corrective feedback variation in Web-based instruction on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reten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an Francisco University, California
103.Ambrose, Lyn. Learning Online Facilitation Online. ?Executive Officer e-Learn. Intellectual Property Unit outhbank Institute of TAFE risbane
104.Andrews, J.M. "The verbal structure of teacher questions: Its impact on class discussion." POD Quarterly, 1980, (3,4), pp. 129-163.
105.Arlene. E. Johnson. Transition to online learning. A dissertation of PHD 2005,6
106.Arlene E.Johnson. Transition to Online learning: The study of a graduate nursing faculty. A Dissertation of PHD.Capella university,2005
107.Ambrose, L 2001, Learning Online Facilitation Online, Moving Online Conference II, 2-4 September, Gold Coast, Australia.http://flexiblelearning.net.au/leaders/fl_leaders/fll00/lyn_ambrose.htm
108.Black, A.(2005). The use of asynchronous discussion: Creating a text of talk. Comtemporary Issues i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http://www.citejournal.org/vol5/iss1/languagearts/article1.cfm
109.Berge, Z. L. (2000). New roles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 in online higher education. In G. Hart (Ed.). Reading& resources in global online education. Australia: Whirligig Press.pp.3-9
110.Beasley, N.& Smyth, K.(2004).Expected and actual Student use of a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A Critical Analysiy.http://www.ejel.org/volume-2/vol2-issue1/issue1-art21-beasley-smythe.pdf
111.Bart P. Beaudin,. Keeping Online Asynchronous Discussions on Topic[J]. 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1999(2)
112.Bart P. Beaudin. Keeping Online Asynchronous Discussions on Topic. JALN Volume 3, Issue 2 - November 1999
113.Bates, A.W. (1997)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on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ume 18, number 1. Downloaded July1998 from the Web :http://www.usq.edu.au/DECJournal/v18n197/bates.htm
114.Berge, Z. and Collins, M. (1995a)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the Online Classroom: Overview and Perspectives. Berge is from Georgetown University and Collins from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Downloaded July1998 from the Web :http://www.december.com/cmc/mag/1995/feb/berge.html
115.Berge, Z. and Collins, M. (1995b)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the Online Classroom in Higher Education. Downloaded July1998 from the Web :http://www.december.com/cmc/mag/1995/mar/berge.html
116.Boettcher, J. (1997)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Pedagogy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Downloaded July1998 from the Web :http://www.csus.edu/pedtech/learning.html
117.Bhattacharaya, M. (1999, October). A study of asynchronous and synchronous discussion on cognitive maps in a distributed learning environment. WebNet 99 World Conference on the World Wide Web and Internet Proceedings, Honolulu, HI.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No. ED448698)
118.Carr, J. (1997) 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 A National Strategy For Australia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Maximise Opportunities Offered by High Capacity Communication Services . Downloaded July1998 from the Web (http://www.educationau.edu.au/archives/Broadbnd/Report.htm)
119.Coghlan, M 2001, eModeration - Managing a New Language? Paper presented at NET*Working 2001 Conference. http://www.chariot.net.au/~michaelc/nw2001/emod_newlang.htm
120.Collison, G, Erlbaum, B, Haavind, S & Tinker, R (eds). Facilitating Online Learn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Moderators, Atwood Publishing,Madison, 2000
121.Chenault, B G. Developing personal and emotional relationships via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Magazine,5 http://www.december.com/cmc/mag/1998/may/toc.html
122.Clare Lavery. Question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http://www.britishcouncil.org/languageassistant-teaching-tips-questioning-techniques.htm
123.Cox, B. (1998a, March 27, 1998). Plan for a New University [On-line]. Retrieved February 9, 199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virtualschool.edu/heu/index.html.
124.Cox, B. (1998b, May 7, 1998). “Coordination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On-line]: VirtualEducation. Retrieved September 28, 199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virtualschool.edu/nsf/CTinHigherEd.html.
125.Collins, M. &Berge, Z. L. The moderators’homepage: Resources for moderators and facilitators of online discussion. http://www.emoderators.com/moderators.shtml(2007/9/20)
126.Cooper, M. M. and C. L. Selfe. 1990. Computer conferences and learning: Authority, Resistance, and internally persuasive discourse. College English 52(8):847-869
127.Denise A. Simard. Facilit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acqusition of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 in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ies: A study of theory development. A Dissertation of PHD, Capella University ,2003
128.D. R. Garrison, Terry Anderson. E-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RottledgeFalmer, London and Newyork,2003, pp43
129.Davie, L. 1987. Facilitation of adult learning through 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Proceeding of the Second Guelph Symposium on Computer Conferencing, 11-22. Guelph, Ontario: University of Guelph
130.Eggers, Marilyn R. (September 1999). Web-Based Courses in Higher Education: Creating 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Ph.D. Dissertation, Andrews University, Berrien Springs, Michigan.
131.Ells, Rick. 1999. Basic Premises of This Workshop. Effective Use of the Web For Education: Design Principles and Pedagogy. [Online]. Available: http://staff.washington.edu/rells/effective/premis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