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三在中央直屬單位的報告,引起強烈反響,也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關注。1943年秋,中共中央秘書長、負責中央書記處工作的任弼時囑咐蕭三:“寫一本毛主席傳,以慶祝他的五十大壽。”為使蕭三能集中精力寫作,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的負責人胡喬木還免除了蕭三的一些會議。蕭三為了真實地反映毛澤東,他一邊寫回憶資料,一邊拜訪在延安的周恩來、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謝覺哉、賀龍、陳毅、何長工等許多老同誌,或長談、或短敘,或連訪多次,以了解有關毛澤東的革命活動。此外,他還想方設法努力收集有限的文獻資料,加以研究。後來,由於毛澤東堅決不肯做壽,那本《毛澤東傳》未能如期完成。但蕭三根據所收集整理的資料,陸續寫出發表了有關毛澤東生平的文章。首先發表的是《毛澤東同誌的初期革命活動》,約1.5萬字,分五章追述了馬列主義傳入中國之後,毛澤東兩次去北京,到上海參加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立中共湖南省支部以及組織和開展工人運動,並取得湖南省工人運動勝利的曆程。該文最早連續刊發於1944年7月1日、2日《解放日報》。1945年1月,華北新華書店出版了單行本,以後太嶽新華書店等都翻印了此書。
1946年,蕭三在任華北文協主任時,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25周年撰寫了《毛澤東略傳》,並在張家口出版的《北方文化》創刊號上刊發。全文約6000字,以傳記體的形式,描述了毛澤東的童年、少年生活及投身革命、領導工農運動的經曆。此文也被多處轉載和印成單行本。1946年7月1日又在《晉察冀日報》發表了《毛澤東在大革命時代》。1946―1947年,蕭三又將撰寫的《毛澤東同誌的兒童時代》和《毛澤東同誌的青年時代》初稿,陸續在華北解放區出版的《時代青年》雜誌上連載。此稿未登載完時,蕭三自己就曾數次聲明:“文章的內容和形式都要修改。”1947年各解放區先後出現了《毛澤東同誌的兒童時代》的單行本、《毛澤東同誌的青年時代》的單行本。還出現了《毛澤東同誌的兒童時代、青年時代與初期革命活動(初稿)》的單行本。這個單行本實際上是將蕭三著的《毛澤東略傳》、《毛澤東同誌的兒童時代》、《毛澤東同誌的青年時代》和《毛澤東同誌的初期革命活動》四種合而為一的書。蕭三看到一些印刷物隨意轉載,許多書店“急於將初稿自行輯成小冊子發行”,“感到非常謙疚”,於是在1949年春“將原稿再細加斟酌,有的增加補充了,有的刪減了,即作為修訂本再版,總名為《毛澤東同誌的青少年時代(修訂本)》”,經當時中宣部部長陸定一審查批準,於1949年8月正式出版發行。書中還收錄有毛澤東3幅題詞,附有3幅照片。全書5.7萬字,較係統地介紹了毛澤東青少年時代的革命實踐活動。
蕭三著的有關毛澤東傳略的各種版本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1947年至1949年8月前,廣泛流傳的《毛澤東同誌的兒童時代、青年時代與初期革命活動(初稿)》本,和1949年8月新華書店出版的,經蕭三重新修訂的《毛澤東同誌的青少年時代》本。比較這兩種版本,1949年的修訂本在少數篇目、標題上有所改動,如將“毛澤東的兒童時代”,改為“第一章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的少年”;將“毛澤東同誌的青年時代”中的“四、站在新文化運動的前哨”,改為“第五章站在新文化運動――新民主主義運動的前哨”等。這些標題的改動,雖增加了馬列主義理論的色彩,體現了理論的提煉,但卻少了一點通俗和質樸。
從內容上看,兩個本子各有特點。1949年修訂本刪除了1947年本中的一些文字,也增加了很多文字,特別是在多處增加了社會背景、時代背景的文字,增加了理論色彩和理論深度。而1947年的本子的長處是保留了一些有價值的原始資料,從中可以看到毛澤東青少年時代思想發展的軌跡。另外,修訂本刪除了初稿本中一些符合當時社會、曆史狀況的分析文字,是比較可惜的。
蕭三在40年代所撰寫的《毛澤東略傳》、《毛澤東同誌的兒童時代》、《毛澤東同誌的青年時代》、《毛澤東同誌的青少年時代》等著作,流傳廣泛,影響很大,並被國內外學術界公認是研究毛澤東早期革命活動的珍貴史料和必備之書。
該部分共收錄蕭三著的各種毛澤東傳記版本21種,書影24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