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最早撰寫毛澤東傳記的,是大家公認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他筆錄了毛澤東的口述,並以第一人稱於1937年7月,在英文月刊《亞細亞》雜誌發表了《毛澤東自傳》。國內有個名叫王唯廉的,最早曾於20世紀30年代初撰寫過《毛澤東》、《武漢時代的毛澤東》兩篇,共約l500字的小傳,簡要講述了毛澤東的一些特點,以及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毛澤東在廣州、武漢的一些活動。但國內最早比較係統研究撰寫毛澤東傳記的人應是蕭三同誌。
蕭三,原名蕭子?,筆名埃?彌?蕭,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國際著名詩人、活動家。他是湖南湘鄉人,生於1896年。少年時代,曾與毛澤東為東山小學、湖南師範同學。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年底,入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學習。在此期間和陳春年一起將《國際歌》歌詞譯成中文。1939年2月回到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翻譯部主任、陝甘寧邊區文協主任,主編《大眾文藝》和《中國導報》。1945年出席中共七大。建國後,曆任文化部對外2月在北京病逝。
毛澤東1936年同斯諾談話時談到小學生活時說:“很多闊學生看不起我,因為我平常總是穿一身破舊的衫褲。可是在他們當中也有我的朋友,特別有兩個人是我的好同誌。其中一個現在是作家,住在蘇聯。”這裏提到的住在蘇聯的“作家”就是蕭三。那時,毛澤東16歲,蕭三13歲,二人在一起學習,時有往來。毛澤東得知蕭三有一本《世界英雄豪傑傳》,前往借閱,但蕭三不願將書借給一般的人,便出了一個上聯請毛澤東對下聯,對出就借,否則不借。毛澤東請蕭三出上聯,蕭三說:“我這書裏講的都是英雄豪傑,上聯就是:目旁是貴,?眼不會識貴人。”毛澤東略一沉吟從容答道:“我就冒昧對一聯,請聽:門外有才,閉門豈能納才子?”蕭三聽後,忙說:“請恕小弟無禮,賢兄大才,願為知己,地久天長!”說完,立即拿出書來,雙手捧給毛澤東。從此,毛澤東與蕭三成為好友。1914年―1916年,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讀書,又與蕭三同學。1918年4月,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蕭三等人發起的新民學會成立。後來他們共同參加過“五四”運動,還在北京、上海一道活動過。蕭三赴法國勤工儉學時,毛澤東親自到碼頭送行。30年代末期,又與毛澤東在延安相處6年,毛澤東閑暇之餘,常與蕭三晤談。正因為蕭三熟悉、了解毛澤東,因此他能將毛澤東的革命道路、活動、思想、品德,以及毛澤東的生活、性格等生平事跡展現在讀者麵前。
蕭三早在1939年,從蘇聯回國前,曾用俄文寫過《不可征服的中國》,此書1940年由蘇聯國立軍事出版社出版,其中一章為《毛澤東》。這篇傳記是他根據斯諾筆錄的《毛澤東自傳》及自己耳聞目睹而寫的。蕭三回到延安後,隨著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內領導地位的完全確立,繼《西行漫記》、《毛澤東自傳》、《毛澤東印象記》之後,中共黨內宣傳毛澤東的工作日益擴大,他在中央領導同誌的督促、支持下,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宣傳毛澤東的工作。
1941年,蕭三撰寫了《毛澤東同誌的少年時代》,並在當年12月14日《解放日報》發表。1942年黨內延安整風期間,中央直屬小組組長王若飛請蕭三在小組中報告毛澤東的生平事跡,蕭三一連講了兩個下午。此後,不少單位也都陸續請蕭三作關於毛澤東生平的報告。蕭三對毛澤東青少年時代的生平報告,不帶框框,情節感人。蕭三在報告中介紹了毛澤東是如何勤奮學習的情況後說,毛澤東知識廣博,不隻是因為他的天才,更主要是來自他的好學。他說,毛澤東什麼書都讀,包括中國的經史子集,世界各國的曆史、地理、哲學、文學等。他還重視讀報,並且從報上獲得了許多知識。毛澤東為自己訂有學習計劃,抓住一個中心問題進行專題研究。蕭三在報告中舉例說:“一個時期毛澤東專門研究中國曆史,把所有關於中國曆史的書,無論新的舊的都找了來,於是連續不斷,一本一本地研究。”蕭三說,毛澤東勤奮好學,但不是捧著書報死讀書,而是注重與人交流,與實踐相結合。如當時長沙城裏不時有所謂名流學者從外省來,毛澤東常一個人去拜訪他們,虛心求教,從他們那兒得到一些知識。同時,毛澤東注重遊學,做社會調查。他利用暑假,遊曆湖南各縣,了解各處的風俗習慣,從而把自己所學與社會聯係起來,逐漸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風。蕭三在報告中還介紹了毛澤東善良、誠實的形象;性格中倔強、反抗的特點;富有自信心,具有組織天才,堅持鍛煉和頑強的意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