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斯諾回到保安。眼看采訪就要結束了,但斯諾對毛澤東個人曆史最感興趣的采訪任務沒有完成。為此,斯諾不止一次地向毛澤東提出許多關於他個人的問題,請求回答,但毛澤東總是回避。直到9月底的一天晚上,斯諾向毛澤東坦言外麵關於他的各種傳說和已是半死的病人等謠言,使毛澤東感到有必要將自己的“生平梗概”告訴斯諾,以正視聽。斯諾當時就興奮地叫道:“我要的就是這個!”接著,毛澤東一連十幾個晚上,一邊抽著煙,一邊緩慢地敘述著自己從青少年時代到長征時期的曆史,吳亮平(即吳黎平)將毛的口述譯成英文,斯諾邊聽邊記,然後,再整理成文後,由黃華再翻譯成中文,交毛澤東審閱訂正。毛澤東對個別地方作了修改後,交給黃華再改成英文後退給斯諾。
通過近4個月的一係列會談采訪,斯諾搜集到了關於紅軍成長的曆史和二萬五千裏長征的情況,中共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方針政策,以及毛澤東的身世及其經曆的第一手資料。這次采訪,成為斯諾一生中最具探索真理意義的行程。他認識並感受到了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醜惡。他對國民黨惡意中傷中共及其領袖,中傷紅軍的宣傳極為反感,他說:“事實是探索真理的路標。紅色蘇區分明是文明友善之邦,哪裏是什麼‘匪’?我這次蘇區之行,我的工作、我的事業心、我的報道,必定會使國民黨電台、報刊在世界上的謊言、欺騙破產。”
1936年10月12日,斯諾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帶著近4個月采訪的十幾本日記、筆記和拍攝有珍貴曆史鏡頭的30卷膠卷,以及一些中共報刊和文件,動身離開蘇區。半個月後,斯諾回到北平住所,抓緊時間整理采訪資料。這時,西安卻傳來斯諾已被共產黨處死的消息,美聯社對此還發了電訊。美國、英國的許多報社都給斯諾的夫人尼姆打來電話,詢問此事。斯諾認為不能再回避和沉默了,他立即前往美國駐北平辦事處,舉行了記者招待會,發布了他親身進入紅區帶回的消息,斯諾一下成了新聞焦點。美國各大報社紛紛向斯諾約稿,倫敦《每日先驅報》還將斯諾升任為該報駐遠東首席記者。隨後,斯諾在對中國影響較大的英文報紙《密勒氏評論報》上分期發表了《與共產黨領袖毛澤東的會見》,以後又陸續在《大美晚報》,英文刊物《民主》,美國《亞洲》雜誌,《亞美》雜誌,《生活》周刊,倫敦《每日先驅報》等報刊上發表西北之行的文章和照片。與此同時,斯諾協助中國友人王福時出版了自己西北訪問記的第一個係列通訊集――《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在此基礎上,斯諾加緊寫作完成了《紅星照耀中國》一書。
在1937年10月倫敦戈蘭茨公司出版《紅星照耀中國》之前,斯諾應美國英文雜誌《亞細亞》編輯的要求,將《紅星照耀中國》中的第四篇《一個共產黨員的由來》,以《毛澤東自傳》在《亞細亞》月刊雜誌7月至10月上連載。這一背景,在1946年方霖所譯的《毛澤東自傳》正文前,引用斯諾的一段話作為《代序》的文中已說得很清楚了:
“這兒是一個聲明。”
《毛澤東自傳》用的是第一人稱,跟這兒發表的完全一樣。可是毛氏原先是要求我改用第三人稱發表的。如果這樣一改,就會失掉了許多價值、正確性和趣味性。
“美國一家雜誌,願意分期揭載這部自傳,但提出一個條件,就是要以自傳的形式,而不要用傳記的形式發表。其時我沒法晤見毛澤東,也就沒法得到他的許可。然而這稿子,如果為了毛澤東個人這一點謙遜態度而不能在美國發表,這實在覺得犧牲太大,所以就由我個人負責,保持了原來自傳的形式。後來,此稿在《亞細亞》雜誌上分期連載,曾引起了各方麵廣大的注意和評論。”
另外,從複旦大學2003年出版的英漢對照本《毛澤東口述傳》,得知《亞細亞》雜誌在首期連載時,加了如下編者按:
“自本期開始刊登的這部自傳,傳主在過去的十年中領導著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為了緝拿他中國政府曾懸賞二十五萬元。我們相信,這是由一位重要的共產黨人署名用英文發表的第一份材料。”
《毛澤東自傳》的版本
訪經常持續到清晨一兩點鍾,因為毛很晚才睡覺,而且經常是在半夜之後才做他最繁重的工作――這一習慣也許可以追溯到他早年擔任報社編輯的經曆。毛懂一點英語,但這些采訪卻由一位留學生吳亮平,一位在保安的年輕的蘇維埃幹部擔任口譯。在跟毛的交談中,我把對我講述的內容記錄下來,然後由譯員對我的英文文本進行檢查和修正。我沒有對它進行篡改,也沒有以任何方式試圖對它加以改進。
“分期連載的前兩部分論述毛的童年和教育。後兩部分將講述他如何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中國的蘇維埃如何組織,紅軍如何建立起來,如何連續進行戰鬥,直到最後進行了七千英裏的長征到達西北――曆史上最偉大的長途跋涉之一。因此,這部自傳除了它十足的人情味之外,還為長期以來模糊不清的許多事件提供了一份連貫的背景情況,而這些事件是未來研究這段曆史的曆史學家們必須論及的。”
《亞細亞》雜誌以後連載的3期,前麵也分別加有簡短的按語。
從此時起,以《亞細亞》雜誌刊載的《毛澤東自傳》和以《紅星照耀中國》中第四篇《一個共產黨員的由來》為母本的多種中文譯本《毛澤東自傳》,如雨後春筍般地在根據地和國統區出版和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