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影響社會哲學的改造(3 / 3)

另一具體事實是代表領土民族國家的獨立主權的主張同國際和所謂跨民族利益的增長之間的對立。任何現代國家的禍福都是同其他國家的禍福密切相連。任何國家的軟弱、混亂、錯誤原則都不是僅限於其國境內。它們傳播並影響其他國家。經濟、藝術、科學進步也是一樣。而且,剛才說到的自願結合同政治界線並不吻合。數學家、化學家、天文學家的聯合、商業團體、勞工組織、教會都是跨民族的,因為他們代表的利益是世界性的。在這樣的方式中,國際主義不是一種願望,而是一個事實,不是感情的理想,而是一種力量。但是這些利益被傳統排外民族主權學說分割混亂。這一學說的時尚,或教義是有效形成同當前勞工、商業、科學、藝術和宗教一致的國際精神的最強的障礙。

以前說過,社會是許多聯合,而不是一個組織。社會意味著聯合;在共同交往和行動中走到一起,更好實現因共享而增加並鞏固的經驗形式。因此有多少因相互交流和參與而增加的善,就有多少聯合。而這些在數量上實際是無限的。確實,經受宣傳和交流的能力是決定所謂善的真偽的試金石。道德家總是堅持善是普遍的、客觀的,而不僅僅是個人的、特殊的這一事實。但是他們經常像柏拉圖一樣滿足於形而上的普遍性,或像康德一樣,滿足於邏輯普遍性。交流、共享、共同參與實際是道德法則和目的普遍化的惟一途徑。上一次我們堅持一切內在善的獨特特點。但與此命題相對的命題是,有意行善的情形不是瞬間感覺或個人欲望的情形,而是共享和交流——公共的和社會的——的情形。即使是隱士也要同神靈談心;同病相憐;最極端的自私也會有追隨者或同伴分享所獲之善。普遍化意味著社會化,擴大共享善的領域和範圍。

善隻是通過交流而存在並持久,聯合是共同分享的途徑,對此事實不斷增加的認可潛伏在現代人道主義和民主意識中。它是利他主義和慈善的保健劑,沒有這個因素,它們就會退化為道德屈尊和道德幹涉,在為其做善事的偽裝下,或授其某些權利,似乎它是慈善的禮物,采用試圖控製他人事物的形式。可見組織本身永遠不是目的。它是促進聯合,增加兩人間有效接觸點,指導他們的交流使其獲得最大成果的方式。

將組織本身看做目的的傾向應為所有誇大的理論負責,在那些理論中,個人從屬於被給予社會尊號的某種製度。社會是聯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驗、觀點、情感、價值被傳達而成為共同的東西。個人和製度性組織真正可以說是從屬於這個積極過程的。個人是從屬的,因為除了在同他人的經驗交流中和通過經驗交流,他隻是啞的,僅有感覺,一隻殘暴的動物。隻有在同同伴的聯合中,他才成為經驗的意識中心。組織,在傳統理論中一般被稱為社會或國家,它也是從屬的,因為當它不是被用來促進豐富人與人之間接觸時,它就變得靜止、呆板、製度化。

權利和責任、法律和自由之間的長時間爭論是作為固定概念的個人和社會之間鬥爭的另一版本。對於個人自由意味著發展,需要改變時立即改變。

它表示積極的過程,從阻礙中釋放能力的過程。但是既然社會隻有在新的資源可以由其隨意支配時才能發展,假設自由對個性具有積極意義,而對於社會利益則具有消極意義是荒謬的。隻有當所有社會成員都能盡量發揮其能力時,社會在變故麵前才能強壯、有力、穩定。如果不允許實驗超越既定和批準的習俗的界限,這種功效是無法獲得的。一定量明顯的混亂和無規律可能伴隨自由界限的許可而產生,沒有自由就沒有能力。但是從社會角度和科學角度,最大的事不是避免錯誤,而是讓它們在可以用來增加未來智慧的條件下發生。

如果英國自由派社會哲學忠實於其原子經驗主義的精神,要把自由和權利的行使本身當做目的,補救方法不是依靠像德國政治思想所特有的固定義務和權威法則所能找到的。後者,如事實證明,是危險的,因為它對其他社會組合的自由自我決定具有隱含的威脅。但它受到最終檢驗時,它內部是虛弱的。它敵視自由實驗和決定社會事物中個人選擇的權力,它限製許多或多數個人有效參與社會活動,因此剝奪了社會所有其成員的全部貢獻。對集體效率和權力的最好保證是解放,利用個人的各種創始、計劃、先見、氣魄和忍耐的能力。個性必須被教育,而且,如果將其活動局限在專門和特殊事物中,或局限在生活不太重要的關係裏,個性的教育就無法進行。完整的教育隻有當每一個人按其能力參與其所屬社會組合的目的和政策製定時才能實現。這一事實確定了民主的重要性。它不能被看做宗派的或種族的事情,也不能被看做已獲憲法認可的某種政府形式的尊崇。它隻不過是一個事實的名稱,即,人性的因素隻有在參與指導共同事物,為此男男女女形成家庭、實業公司、政府、教會、科學協會等群體的事物時,人性才能發展。這個原理適用於協會的形式,如在工業和商業,也適用於政府。將民主與政治民主視為一體的看法,是多數民主失敗的原因,這種看法基於把個人和國家本身視為現成實體的傳統觀點。

隨著新觀點在社會生活中找到適當的表達方式,它們將被吸入到道德背景中,並且這些觀點和信念本身將得到深化,在無意之中得到傳播和支持。它們為想象增色,調和欲望和情感。它們不會形成需要解釋、推論、辯論性支持的一套觀點,卻將成為正視生活的一種自發式方法。然後它們會有宗教價值。宗教精神將會複活,因為它將同人不可置疑的科學信仰以及他們日常普通的社會活動相和諧。它無須因為依賴不斷被腐蝕破壞的科學思想和社會信條而過著一種提心吊膽、半遮半蓋、半辯護的生活。但是特別是觀點和信念本身會得到深化和強化,因為自發地受到情感的感染,並轉化成想象的形式和藝術,而現在它們是被多少有意識的努力、審慎的反思和思考所維持。它們是專門而抽象的,就因為它們還沒有被想象和感情視為當然。

我們開始時指出,歐洲哲學興起時,理智的方法和科學結果脫離了鞏固和體現自發欲望和幻想成果的社會傳統。過去曾指出,哲學從此就丟不開調停枯燥、單薄、貧乏的科學觀點和頑固堅持的溫暖豐富的想象信念這個問題了。可能性、進步、自由運動以及無限多樣的機會等概念已由現代科學所暗示。但是直到它們從想象中取代了不變的、永遠有序的組織化的遺產,機械和物質的概念將一直死壓在情感上,麻痹宗教,扭曲藝術。當能力的解放對於組織和既定製度似乎不再是威脅——這實際是不可避免的,對於過去最寶貴價值的保存是一種威脅的東西——當人類能力的解放作為一種社會創造力量而運作,藝術將不是一種奢侈,與日常生計不相幹的東西。從經濟角度,謀生同謀求有價值的生活一致。當交際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經驗的情感力量,或者說神秘力量可以自發地感受時,當代生活中的困難和粗魯將沐浴在從未照射在土地或海洋的光明中。

詩歌、藝術、宗教是寶貴的東西。流連於過去、妄想恢複科學、工業、政治中事件的運動已摧毀的東西就不能維持它們。它們是成千上萬個日常事件和接觸的結果,無意間彙成了想象傾向的思想和願望的花朵。它們不能隨意願而存在,不能被強製存在。精神之風吹到它所到之處,詩歌這些東西中的天國不是觀察得來的。但是如果不可能通過有意的決心保存並恢複受到懷疑的宗教和藝術舊的源泉,還可以加快發展未來宗教藝術的重要源泉。當然不是通過旨在直接生產源泉的行動,而是用對當今積極意向的信仰取代對它們的恐懼和厭惡,並依靠智慧的勇氣去追隨社會和科學變化給我們指示的方向。今天我們在理想的事物上是軟弱的,因為智慧同願望分離。環境的力量強迫我們在日常信仰和行動的細節中向前進,但是我們更深刻的思想和願望卻向後轉。當哲學同事件的趨勢協作,將日常細節的意義弄清並使其一致,科學和情感將相互滲透,實踐和想象將相互包含。詩歌和宗教感情將成為生活中自願開放的花朵。轉折時期哲學的任務和問題是進一步闡述並揭示目前事件趨勢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