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道德觀念中的改造(3 / 3)

畢竟,持“這個世界可能是所有世界中最好的”這個觀點的樂觀主義可以被看做是悲觀主義中最玩世不恭的。如果這可能是最好的,那麼從根本上最壞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改善論相信,一時存在的特殊條件,無論它們相對壞還是相對好,無論怎樣都可以變好。它鼓勵智慧去研究善的積極手段以及阻礙它們實現的障礙,努力改善條件。它激起樂觀主義不能激起的信心和合理的希望。後者宣稱善已經在終極現實中實現了,試圖使我們掩蓋具體存在的惡。它很容易成為生活安逸而舒適的人們和已成功得到世界回報的人們的信條。樂觀主義很容易使相信它的人無視而且不同情不幸的人們的苦難,或把他人不幸的原因歸結為他們個人的錯誤。它因此同悲觀主義合作,盡管兩者在名義上截然不同,麻痹同情的洞察力以及改革的明智努力。它將人們從相對和變化的世界召喚到絕對和永恒的平靜之中。

道德態度中許多變化的意義集中在幸福的概念上。幸福經常是道德家鄙視的目標。但是極端禁欲道德家通常用其他名目,如至福,來恢複幸福的概念。沒有幸福的善、沒有滿足的勇氣和美德、沒有有意識的快樂的目的——這些東西實際上是難以忍受的,正如它們在概念上是自相矛盾的。幸福不是勉強占有,也不是固定所得。這樣的幸福不是道德家所嚴厲斥責的毫無價值的自私,就是有至福標簽的乏味的單調,脫離了所有掙紮與勞苦的太平盛世。它隻能滿足最柔弱的懦夫。幸福隻能在成功中找到;但是成功意味著順利進行,向前行進。它是積極的過程,不是被動的結果。因此,它包括克服障礙,消除不足和弊病的來源。審美的感覺和快樂是任何有價值的幸福的主要成分。但是完全脫離了精神的更新、心靈的再造和情感的淨化的審美鑒賞是軟弱多病的東西,注定因饑餓而加速滅亡。更新和再造是無意識的,沒有固定意圖,這使它們更真實。

總之,在目的和善的傳統理論向現在可能的理論轉折中,功利主義最占優勢。它有明確的優點。它堅持脫離含糊的一般性,而認真考慮特殊的和具體的。它使法則從屬於人的成就,而不是使人類從屬於外在法則。它認為製度為人而設,而不是人為製度而設;它積極促進所有改革。它使道德的善變得自然、人道、同生活的自然善相關。它反對超自然的和其他世俗的道德。尤其是它使人類想象適應了社會福利作為最高檢驗的觀點。但它還是受到舊的思維方式中基本要點的深刻影響。它從未質疑固定、最終和最高目的的觀點。它隻是質疑當前關於這一目的本質的見解;然後在固定目的的位置上置入快樂和快樂可能的最大量。

這種觀點把具體活動和特殊興趣不看成是本身有價值的,或是幸福的成分,而是看成僅僅是獲得快樂的外部手段。舊傳統的支持者因此很容易指責功利主義不僅把美德,而且把藝術、詩歌、宗教和國家也變成獲得感官快樂的屈從手段。既然快樂是結果,是獨立於獲得它的積極過程而自有價值的結果,幸福就是可以占有並保持的東西,人的獲取本能被誇大,卻犧牲了創造本能。生產之所以重要,不是因為發明和改造世界的內在價值,而是因為其外在結果滿足快樂。像所有建立固定和最終目標並使目的變得被動、占有的理論一樣,它把所有積極的行動都變成工具。勞動是不可避免的邪惡,力求減少。具有安全實際是首要事物。物質的舒適和安逸在同實驗創造的辛苦和危險的對比中被誇大了。

這些缺陷,在某些可以想象的條件下,也許僅僅是理論上的。但是時代的傾向和宣傳功利主義觀點的人的利益賦予它們危害社會的力量。這個學說盡管有抨擊陳舊社會弊端的新思想的力量,但還是有些因素保護或導致新的社會弊端。改革的熱情表現在批判從封建階級體製中繼承的惡,即經濟、法律、政治的惡。但是替代封建主義的資本主義的新經濟秩序也帶來了新的社會邪惡,其中一些弊病是功利主義要掩蓋並保護的。強調對快樂的獲取和占有,同當代人對財富和快樂的巨大欲望聯係起來,就塗上了一抹不幸的色彩。

如果功利主義不積極促進新經濟唯物主義,它沒有辦法同其對抗。使生產活動從屬赤裸裸產品的一般精神間接地有利於樸素商業主義的產生。功利主義盡管也對完全的社會目標感興趣,但它扶植一種新的階級利益,即資本主義財產擁有欲,隻要財產是通過自由競爭,而不是政府關照而獲得的。邊沁對安全的強調傾向於尊崇私有財產的法律製度,隻要能廢除某些同占有和轉移財產相關的法律弊端。幸哉占有者——隻要占有物是按照競爭遊戲規則獲得的——也就是說,沒有政府的外來關照。如此,功利主義就理智地確認了那些傾向,即認為“生意”不是社會服務的手段,不是個人創造力發展的機會,而是積累個人快樂手段的方式。功利主義倫理學因此提供了這些講座所講述的哲學改造的必要的一個顯著例證。在某一點上,它反映了現代思想和向往的意義。但它仍舊為它以為完全擺脫的那個秩序的基本觀點所束縛。超出各種人類需要和行為的固定惟一目的的觀點使功利主義不能成為現代精神的適當代表。它必須得到改造,從它所繼承的因素中解放出來。

下麵就教育問題再說幾句,為了說明教育過程同道德過程是同一的,因為後者是經驗從糟到好的持續變遷。教育從傳統角度被視為準備:作為學習,獲得以後會有用的東西。目標是遙遠的,教育是在做準備,是以後發生的更重要事情的預先準備。童年是成年生活的準備,成年生活是另一生活的準備。對於教育,重要的事總是未來,而不是現在:獲得知識和技能,以備將來使用和快樂;養成以後生活中、生意中、做好公民、追求科學所需的習慣。教育也被認為是一些人所需要的東西,僅僅是因為他們對他人的依賴。我們出生時無知、沒有經驗、沒有技術、不成熟,因此處於依賴社會的狀態。指導、教練、道德訓練是成熟者、成年人幫助無依無靠的人做到能夠照看自己的過程。童年的事物就是在已成年的人的指導下成長而達到成年的獨立。因此作為生活主要事物的教育過程在年輕人從社會依賴中解放出來時就結束了。

這兩個籠統設想卻很少清楚推究的觀點推翻了“成長,或經驗的連續改造是惟一目的”這一概念。如果我們選擇一個人的任何階段,他還是在成長過程中,那麼教育除了作為副產品,就不是在為以後的事情做準備。目前從中獲得的那種成長、那種成長程度就是教育。這是獨立於年齡的恒久的功能。關於教育的任何特殊過程,如正規學校階段,可以說出的最大好處是它使受教育者能夠接受進一步教育:對成長條件更敏感,更有能力利用它們。技術的習得、知識的占有、修養的造詣不是目的:它們是成長的記號和繼續成長的手段。

通常假設的教育階段作為社會依賴階段同成熟階段作為社會獨立階段之間的對立確實有害。我們反複重複,人是社會動物,然後將這句話的意義局限在社會性最不明顯的領域——政治中。人的社會性的中心在教育。教育作為準備,成年作為成長的固定界限的觀點是同一討厭的謊話的兩個方麵。如果成年人和年輕人的道德事物是經驗的生長和發展,那麼來自社會依賴和相互依賴的教導對於成年人和孩子一樣重要。對於成年人道德獨立意味著成長的停止,孤立意味著頑固。我們誇張童年的理智依賴,因此孩子們被過分管教,然後我們誇張成人生活的獨立,忽略了同他人的親密接觸和交流。認識到道德過程與特殊成長過程為一體,童年更有意識和正式的教育將被視為社會前進和改造最為經濟和有效的手段,對成年生活體製的檢驗就在於它們在推動繼續教育中的效用,這一點也將變得明顯。政府、生意、藝術、宗教、所有社會製度都有一個意義,有一個目的。那個目的就是不考慮種族、性別、階級或經濟地位而解放並發展個人的能力。換句話說,它們價值的檢驗就在於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教育個人,使其達到其可能性的極致狀態。民主有許多意義,但是如果它有道德意義的話,它的意義在於,所有政治製度和實業組織的最高檢驗將是它們對社會每一個成員的全麵發展所作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