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邏輯改造的意義(3 / 3)

抽象和概括常被看做是性質相近的東西。可以說它們是同一功能的正負兩麵。抽象解放某種因素使它可以被應用。概括就是那個用途。它繼續並延伸。在某種意義上它總是暗中跳躍。它是冒險。事先無法確保從一個具體事物中抽取出來的東西能夠成功地擴大到另一個案。既然這些其他案例是特殊和具體的,它們必須是不相同的。飛行的特點從某一具體的鳥中分離出來。然後這一抽象被推廣到蝙蝠,希望由這一特質的運用發現鳥的其他特點。這一小小的例子指出了概括的本質,也說明了這一做法的風險。它將某個先前經驗的結果轉移、延伸、應用於一個新的經驗的接受和解釋。演繹過程定義、限定、淨化並整頓這些概念,通過這些概念這個充實而具指導作用的運作可以進行,但是無論多完善,它們也不能保證結果。

在當代生活中,組織的實用價值被明顯地堅持,似乎分類和係統化的工具意義幾乎沒有必要詳述了。當否認性質的和固定的物種是知識的最高對象時,分類往往被人,特別是經驗學派,看做單純的語言手段。能總結某些特殊事物的詞語對於記憶和交際是方便的。類別被假定僅僅在話語中存在。後來,觀念被看做事物與詞語之間的一種模棱兩可的第三者。類別被允許作為純精神的事物在頭腦中存在。經驗主義的批判性處置在這裏得到很好的證明。將客觀性賦予類別就是鼓勵對永恒物種和玄妙本質的信念,加強墮落而討厭的科學的威力——這是洛克很好說明的一個觀點。一般觀念對於節省力氣是有用的,使我們能夠將特殊經驗濃縮成更簡單、更便於攜帶的東西,使辨認新的觀察變得更容易。

至此,惟名論和概念論——認為種類隻是在詞語中或概念中存在的理論——所走的路是對的。它強調係統和分類的目的論特點,認為它們是為了達到目的過程中的經濟和效率而存在。但是這一真理被曲解為錯誤的概念,因為經驗積極和行動的方麵被否認或忽視。具體事物有行動的方式,它們同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有多少點,就有多少行動方式。一個事物在一些事物麵前是無感覺、無反應、無生氣;對於另一些事物,它警覺、熱切、采取進攻式;在第三種情況下,它接受而馴服。現在不同的行為方式,盡管有無窮差異,可能由於目的的共同關係而被劃為一類。聰明人不會試著做每一件事。他有某些主要興趣和主要目標,使他的行為一致而有效。有一個目標就是限製、挑選、集中、組合。這樣就提供了按照它們行動方式同推進追求的聯係而選擇並組織事物的基礎。櫻桃樹的歸類因木匠、園藝師、藝術家、科學家和狂歡者而相異。因為要完成不同目的,對樹采取不同行動和反應方式是重要的。當頭腦中有著不同目的,每種分類都可能是同樣正當的。

但是,存在一種對特殊分類優劣的真正客觀標準。一種分類可以幫助家具師達到其目的,另一種則可能阻礙他。一種分類將幫助植物學家成功進行其研究工作,另一種也許耽誤並擾亂他的工作。分類的目的論理論因此不會使我們接受“類別是純文字的或純精神的”這樣的概念。在任何藝術中,包括研究的藝術,組織都不僅僅是名義的或精神的,同在百貨商店或鐵路係統一樣。執行的必要提供客觀的標準。有些東西需要被挑出、被整理,這樣它們的組合將促進成功的行動以達到目的。便利、經濟和效率是分類的基礎,但它們並不局限於同他人的口頭交流,也不局限於內心意識;它們涉及客觀行動。它們必須在世上奏效。

同時,分類也不是在自然中預先存在的某些已完成的排列的樸實謄本和複製。它是用於進攻未來和未知事物的武器庫。為了成功,過去知識的細節必須從樸素事實變為意義,越少、越簡單、越廣泛,就越好。它們必須有足夠寬泛的範圍,使研究準備好對付任何沒有預料的現象。必須將它們安排好,不至於重疊,否則當它們被用於新事件時,它們會妨礙並導致混亂。為了使處理各種不同事故時的行動順利而經濟,我們必須能夠迅速並明確地從一種進攻工具轉到另一種。換言之,各種類別和種類本身必須按照從廣泛到特殊的分級係列來分類。不僅要有街道,街道的安排必須有利於相互間的通行。分類把經驗中荒蕪的小道改造成秩序井然的道路係統,促進研究的遷移和交流。人們一開始看到未來,並事先準備好去有效而順遂地應付它,演繹的作用和結果就變得重要了。在每一個實業中都有要生產的貨物,任何能夠減少材料的浪費並促進生產的經濟和效率的方法都是寶貴的。

沒有多少時間來講述由實驗性和功能性邏輯所賦予的真理的本質了。不必遺憾,因為這一敘述完全是對思維和觀念的本質的推論。如果理解了關於思維和觀念本質的觀點,真理的概念當然就領悟了。如果不能理解,任何陳述真理理論的企圖就免不了混亂,而理論本身似乎是武斷而荒謬的。如果觀念、意義、概念、見解、理論和體係對於特定環境的積極改造,對消除某個特殊麻煩和混亂具有工具般作用,對其效力和價值的檢驗就在於這項工作的完成。如果它們成功了,它們就可靠、健全、有效、好而真實。如果按照它們行動,不能消除混亂,不能減少缺陷,如果它們增加混亂、含糊和弊病,那麼它們就是錯的。確認、證實、證明在於工作、在於結果。美是美的行為。從其結果你就可以知道。真正指導我們的是真的——所謂真理正是被證明有這樣的指導能力。副詞“真正地”(truly)比形容詞“真的”(true)和名詞“真理”(truth)更為重要。一個副詞表達方法,行動的方式。一個觀念或概念是按照一定方法行動以便整頓一個特殊情形的主張、指令或計劃。按照這個主張或意圖或計劃行動,它真正地或錯誤地指導我們;它帶領我們實現或背離我們的目的。其積極能動的功能是最重要的,其正誤就在於它導致的活動的質量。起作用的假說是真的;真理是一個抽象名詞,用於各種事例的彙集——實際的、預見的和期望的、在其作用和結果中得到證實的各種事例。

真理概念的價值完全依賴於先前對思想的陳述的正確性,考慮這個概念使人見怪的原因比為概念本身而解釋它更有用。它令人厭惡的部分原因,毫無疑問,是因為它的新奇以及對它的陳述中有缺陷。例如,當真理被看做一種滿足時,它常常隻被看做情感的滿足,個人的舒適,滿足純個人需要。而這裏的滿足意味著滿足那個產生想法、目的和行動方法的問題的需要和條件。它包括公眾和客觀條件。它不應受奇想和個人特性所操縱。當真理被定義為效用時,它常常被認為是指對於純個人目的的效用,某一個人決心要得到的利益。把真理看成實現個人野心和權勢的工具的概念令人厭惡,但奇怪的是,批評家竟將這一看法歸因於健全的人們。實際上,作為效用的真理指的是,為觀念或理論所主張的對經驗的改造做貢獻的效用。衡量道路的用處不在於它在多大程度上對劫匪的目的有用,而是衡量它作為道路,作為容易有效的公共交通工具的實際功能。因此觀念或假說的效用就成為衡量其真理的尺度。

拋開這種膚淺的誤解,我認為,我們能夠發現接受這個真理概念的主要障礙是對深入人心的古代傳統的繼承。存在被分為兩個領域,完美存在的上界和表麵的、現象的、不完全現實的下界,真理和謬誤被看做事物本身固定、現成、靜態的屬性。至上的現實是真實存在,低級、不完善的現實是虛假的存在。它自稱具有現實性,但它又不能證實。它欺騙、欺詐,本身不值得信賴和相信。信念是錯誤的,不是因為它們使我們誤入歧途;它們不是錯誤的思維方法。它們之所以錯誤,是因為它們承認並堅持錯誤的存在或實體。其他見解是正確的,因為它們的確同真實存在——與完全與終極的現實相關。這樣的見解深藏在每一個接受(無論以如何間接的方式)古代和中世紀傳統的人的頭腦中。這個觀點受到了實用主義真理觀的激烈挑戰,調解或妥協是不可能的,我認為這就是新理論引起衝擊的原因。

這一對比構成了新理論的重要性,但也於無意之中阻礙了對它的接受。陳舊觀念實際使真理等同於權威的定論。主要重視秩序,認為發展是痛苦,變化是煩惱的社會,不可避免地尋找它可以依賴的高級真理的固定體。它向後看,尋找已經存在的東西,尋找真理的來源和證明。它求助於先前的、在前的、原始的、先驗的東西以便獲得保證。向前看、向意外事物看、向結果看引起不安和恐慌。它把同對現存固定真理的看法相伴隨的安穩感覺擾亂。它把尋求、不斷觀察、假說的謹慎發展和透徹的檢驗的沉重責任壓在我們身上。在自然事物中,人已逐漸習慣於在所有特殊信仰中把真實的同已證實的等同起來。但他們還不敢承認這種等同的含義並從中得出真理的定義。因為盡管人們在名義上同意,定義應出自具體和特殊的案例,而不是憑空捏造並強加於特殊事物,但很奇怪,人們還是不情願按照這個準則定義真理。將“真實的意味著被證實的,而不意味其他”這一認識普遍化,是讓人們放棄政治和道德教義,使他們最珍惜的偏見經受結果的檢驗。這樣的變化在社會中引起權威地位和決定方法的巨大變革。其中一些作為新邏輯的最初成果,將在後麵的講座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