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開始於對生活困難的某種深刻而廣泛的反應,但它隻有在材料具備,可以使這種實際反應變得自覺、明了並可以傳達的時候才能發展。在前麵講座已提到,伴隨著經濟、政治和基督教的變化發生了範圍廣泛的科學革命,關於自然、物質和人的信仰幾乎都起了變化。引起這種科學轉變的部分原因是由於實際態度和心情的變化。但是隨著它的進展,它給予那種變化一種符合其需要的適當詞彙並使其變得明了。科學的進步在其廣泛的概括性和事實的特殊細節方麵恰好提供了形成、促成、傳達和宣傳新傾向所需的思想和具體事實的智力配備。今天,我們將處理結構和自然的構成方麵的那些對立的概念,當它們得到科學的接受時(宣稱的或實際的),就形成哲學的智力框架。
古代和現代科學的對立概念被選擇。因為我看現代科學所描繪的世界圖景的真正哲學意義無法為我們所體會,除非將其同給予古典形而上學智力基礎和確證的早期圖景相對比。哲學家曾經信賴的世界是一個封閉的世界,一個內部包含著有限數量的固定形態,外部則有明確邊界的世界。現代科學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其內部構造變化不定,不可能指定界限,其外部伸展超越任何指定的邊界。這個世界即使是古代最睿智的人也認為是一個固定的世界,在這個範圍裏變化僅限於靜止和持久的永不改變的界限內,在這個世界裏,如我們已注意到的,固定不變的事物在品質和權威上高於移動變化的事物。人們曾眼見的,在想象中描繪的,在行為計劃中重複的那個世界是一個有著一定數量的品質不同(因為種類和物種必須是不同的),按照優劣而排列的階級、種類、形態的世界。
追憶在世界傳統中被想當然的宇宙圖像是不容易的。盡管有對其戲劇性的描繪(如但丁),盡管有亞裏士多德和聖托瑪斯的辯證推敲,盡管直到前三百年它一直控製著人的頭腦,盡管它的垮台涉及了宗教劇變,它還是已經朦朧了,暗淡了,遙遠了。即使作為理論的一個單獨而抽象的事物也不易恢複。
作為遍布的東西,同沉思與觀察的所有細節、計劃與行為規則緊密結合,不可能將其回想起來。但是我們需要盡量在我們腦海中展示一個絕對封閉的宇宙,一個可見的、在字麵上可以稱作宇宙的東西,在其固定不變的中心有地球,在其固定的四周是固定星群的天穹,星群在圍繞萬物,使其保持統一和秩序的神聖的蒼天永不停息地旋轉。地球,盡管在中心,卻是這個封閉世界中最粗糙、最笨鈍、最物質、最不重要、最不好(或完美)的部分。它是最大波動和變遷的舞台。它是最不理智的,因此是最不顯要或可知的。它最不值得仔細考慮,不能引起讚美,不能指導行為。在這個粗劣的物質中心和非物質、精神的、永恒的上天之間有一定係列的月亮、行星和太陽等地帶,每一個星體越遠離地球,接近上天,就獲得越高的地位、價值、理性和真實存在。每一個地帶都是由其適當的土、水、氣、火構成,直到我們到達蒼穹,蒼穹超越這些要素,如我們所說,由叫做以太的非物質、不變的能量構成。
在這個緊閉的宇宙中,變化當然發生。但是它們隻是小數量固定的變化;而且它們隻是在固定界限中發生。各種要素都有其適當的運動。地上的東西的本質是重的,因為它們是粗劣的,所以向下運動。火和高級的東西是輕的,因此向上運動到其合適的位置。氣體隻上升到行星的表麵,然後在那裏進行自然屬於它的前後運動,如在風和呼吸中明顯看到的一樣。以太作為物質中最高級的東西進行純圓周運動。恒星每日來複可能最接近永恒,最接近在自己理性的理想軸心上心靈的自我回轉。在地球上,因其世俗的本質——或因其缺少德行——是純粹變化的舞台。純粹流動,無目的,無意義,開始時沒有固定的點,無所終了,無所成。純粹量的變化,所有純粹機械變化都屬於這一種。它們像海邊沙的流動。它們可能被感覺到,但不能被“注意”或理解;它們缺少能支配它們的固定界限。它們是可鄙的。它們是隨意的、偶然的玩耍。
隻有那些導致某種明確或固定形式的結果的變化才算數,才能有由它們而產生的價值——邏各斯或理性。植物和動物的成長說明了在現世或世俗的範圍內可能有的最高級變化。它們從一種明確的固定形式到另一種。橡樹隻能產生橡樹,牡蠣隻生牡蠣,人隻能生人。機械生產的物質因素加入進來,但是作為偶然加入以防止這一物種類型的完全終結,引起無意義的變種,使一種橡樹不同於另一種,使一種牡蠣不同於另一種;在某種極端的情況下產生畸形、變態、怪物、三頭或四趾的人。除開這些偶然的和討厭的變化,每一個個人都有要追求的固定生涯,要走過的固定路程。聽起來現代的術語,在亞裏士多德的思想中大量存在的詞,如可能性、發展,使一些人誤入用現代意義解讀其思想的歧途。但是在古典和中世紀思想中這些詞的重要性由其語境嚴格限定。發展僅是一個物種的一個特殊成員內部發生變化的過程。它僅僅是從橡子到橡樹的預定運動的名稱。它不是普遍地在事物中發生,而僅僅在橡樹物種中某一數值上不重要的橡樹上發生。發展、演變從不像在現代科學中那樣意味著新形式的起源,從舊物種中的變異,而隻是變化在預定圓周上單調的轉動。所以可能性不像在現代生活中那樣意味著新奇、發明、根本變異的可能性,而隻是使橡子變成橡樹的原理。從技術上,它是在對立麵之間運動的能力。隻有冷能變成熱,隻有幹能變成濕,隻有嬰兒能變成成人,隻有種子能長成麥子等等。可能性表達的不是新事物的產生,而僅僅是某一特殊事物重複其種類的循環過程,並因此成為萬物所構成的永恒形式的一個特例的一種便利。
盡管個體幾乎有無數差別,但物種或種類是有一定數目的。這個世界基本是一個分成種類的世界;它被事先安排為不同等級。而且,正如我們很自然地把植物和動物從較低到最高安排成係列、等級和級別,宇宙中萬物也同樣。事物由於其本質而所屬的不同等級形成一個等級秩序。自然中有等級存在。宇宙按貴族製,可以實在地說,按封建製構成。物種、階級,除非在偶然事例和混亂結果中,並不混合或重疊。在其他狀態下,每一事物都事先屬於特定階級,而這一階級在存在的等級中有其固定位置。宇宙是一個整齊的處所,其純潔隻是由於個體不規則的變化而受到妨礙,這種變化則是由於不肯完全服從規則和形式的頑固物質的存在所引起的。否則,宇宙中每一事物都有一個固定位置,每一事物都知其位置、場所和階級並保持它。因此,從技術上被認為是終極和形式的原因是最重要的,動因則被降至一個低級的位置。宇宙中有某種具有階級和事物種類特征的固定形式支配著發生的變化,使它們向著它,以它為其目的和目標,它們真正本質的滿足,所謂終極原因隻不過是這樣一個事實的名稱。超越月亮的地帶是空氣和火正當運動的終點和終極原因;地球是粗厚沉重東西運動的終點;橡樹是橡子的目的,成熟形式一般是幼芽的目的。
產生和挑起運動“動因”隻是某種外部變化,因為它偶然給予不成熟、不完美的事物一種推動,使它向其完美或完善的形式運動。終極原因是完美的形式,被看做是對以前的變化的解釋或其原因。當它不是用來指完成的變化並停止在其中,它本身就是“形式原因”:造成或構成一個東西,使其真正成為那樣的東西的內在本質或特點即是其始終不變的東西。從邏輯上和實際上,所有被列舉的特色是緊密相連的。抨擊一個,就抨擊了全部。當任何一個被破壞,全部都垮。這就是為什麼上幾個世紀的知識改良可以真正稱為革命的原因。它取代了一個關於世界的概念,使這個世界在每一點上都不同了。無論你從哪一點上追蹤這種差異,你都會發現自己被帶入其他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