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習小晨(1 / 2)

原本李佑倩就已經計劃要好好教習兩個孩子。

雖沒有古代教書先生淵博的知識,可李佑倩覺得自己好歹也是一名牌大學的畢業生,生搬硬套總是會的,前人偉人留下無窮的智慧瑰寶還是可以借鑒的。

對於教習兩個五歲的孩子,李佑倩還是有信心的。唐詩宋詞,算術,三十六計,益智題等等一大堆都已經納入了李佑倩的教學計劃中。

兩個孩子本就聰明,早學習這些對於開發智力,拓寬思維還是很有益的。

於是炎熱的下午,兩人坐在樹蔭下一個講一個聽,一個問一個回答。兩人討論的津津有味。

這個下午小晨學會了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尤其在看到田地裏爹娘,村民辛苦勞作的場景之後,小晨的感觸更深。這詩寫的真好。

姐姐說:學習詩詞不能死記硬背,不能為了炫耀去背誦。讀詩是品詩人的情懷,深入詩人的情感。多讀詩詞可以品味生活百態。即使自己生活在這方寸之地,通過詩詞也可以了解這多彩的生活。

這個下午小晨學會了簡單的阿拉伯數字,學會了簡單的加減運算。

姐姐說,學習阿拉伯數字可以讓以後的算術更快速。

姐姐說,學習詩詞可以陶冶情操,品味生活;學習算術可以利於生活。讀書

是讓自己的精神變得富有,但生活的富有也同樣重要。千萬不要學一些酸儒,認為錢財乃俗物,讀書人不應被俗物纏身這樣的瞎話。

總之,就是賺錢也很重要。男子漢大丈夫要先學會養家糊口。

姐姐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家人生活的好了,才有資格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才有底氣去建功立業,造福別人。心存善念是必須的,人時刻得保持一顆正直善良的內心。但想做善事就得掂量自己的能耐,你得有能力支使自己做善事。作為家裏長男,讓家人生活的更好就是自己以後的責任。

雖然這些離小晨的生活還有點遙遠,但李佑倩傳輸給小晨的思想在小晨的幼小的心裏落了根。

是的,李佑倩就是這樣教小晨的。在溫飽都成問題的時候,是沒有資格談理想的。自己的日子都過不好,何談心懷天下,建功立業。作為從小在和平年代生長,以家人過得更好為己任的李佑倩,內心是自私的。不希望小晨像一些考取功名的讀書人一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

教完這些之後,李佑倩又給小晨出了一道益智題,就是故事“曹衝稱象”中曹操出的題目,“如何稱出大象的重量?”。

“二姐,我想象不出大象是什麼樣的?究竟有多大?”。

李佑倩意識到這是個問題,思索了下回道“大概100個爹爹的重量才抵得上一頭大象吧”。

這個時代不知道能不能見到大象。

小晨吃驚的長大了嘴巴,“那得多大啊?”,遂又疑惑的看向李佑倩,“二姐是怎麼知道的呢?”。

“二姐也是去河邊洗衣服,聽別人講的”。

“哦,我知道了”。小晨也沒多想。

問完了自己的困惑,小晨就陷入了自己的世界裏,尋求答案。

對於這道題目的結果,李佑倩也沒抱太多的期望,且覺得小晨答不出來才在意料之中。

畢竟小晨年紀還小,才五歲。小晨也沒有曹衝的見識,眼界。曹衝能想出答案,跟自身的成長環境,家長的栽培離不開關係。縱觀曆史,神童之所以成為神童,無不是有良好的教育環境或優秀的父母作為榜樣。

李佑倩之所以出這道題目,也是為了考驗小晨。考驗小晨的想象力能到什麼程度?考驗小晨遇到難題時如何解決?考驗小晨麵對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是什麼心態?

聽完二姐給自己留的益智題,小晨是興奮的。這種興奮來源於對自己的挑戰,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對尋求答案的強烈渴望。

從沒有遇到這種充滿挑戰的題目。現在看來以前學習三字經的日子無疑是枯燥單調的。

小小的孩子從沒有想過自己能否回答得出這題目,萬一回答不出是否會丟臉等外界幹擾,隻一根筋的想著去尋求解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