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風踏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自清朝康熙以後,懷藥貿易日趨昌盛,銷售數額與日俱增,懷府藥材業不斷發展,藥商隊伍不斷擴大。為了便於懷藥交易順利進行,各地藥商富賈主動集資,先後在武漢、禹州、北京、天津、西安、周口等地建立了便於懷慶商人來往坐落、迎客送仕的聯誼場所“懷慶會館”,對懷慶的商幫貿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天津懷慶會館搖 天津懷慶會館建於同治七年(員願遠願),坐落於天津紅橋區曲店街猿圓號,四合院落。曲店街是當時著名的商業街。天津的商業街巷,如北門外大街、針市街、竹竿巷、小夥巷、曲店街等均集中在小夥巷地區,即天津的三岔河口以西,東起北門外大街,西至大豐路,南至北馬路,北至南運河的地區。小夥巷地區占地遠園園多畝,毗鄰三岔河口,靠近南運河上的渡口及裝卸碼頭,水路條件便利,這一帶建有浙江會館、江蘇會館、江西會館和懷慶會館等。
清同治年間,是懷藥貿易在天津的興盛時期。為便於聯誼和懷藥交易,懷藥商人張連堂等猿園餘家商號於同治七年在曲店街購置房產興建懷慶會館,為懷慶藥商居住、會友、儲存藥材之所。除供奉藥王神像外,還專門辟有懷藥倉庫和客商、夥計宿舍,不少藥棧在此租地經營。
天津懷慶會館門首書寫“懷慶會館”橫額。該會館分前後二院落,四合院落,戲樓居中。會館有高大台階和門樓,很雄偉,鼓形門墩上雕刻著漂亮的花紋,正房是飛簷式大屋頂。後因商業蕭條,天津懷慶會館作用逐漸消失。
現今仍保存有懷慶會館兩個經商過磅用的石砝和一塊碑刻。兩個石砝,一大一小,均刻有“懷幫公砝”的字樣,小的刻有“光緒四年六月立”和“二百斤”的字樣。
懷慶會館的碑刻為《懷幫會館重修誌略》,工筆小楷,字跡清秀,尚可辨識大部,其碑文如下:
嚐思商賈往來,每仰賴天神庥而春秋祭賽,宜崇隆乎祀典。吾郡藥幫遷於津也,曆有年矣!每際酬神之時,常無肅靜之(所)是。同治七年夏五月,張連堂、劉相成等遂會同泰順理、雲合興、複泰合公同商購,置曲店街公所一處,計房屋大小三十間,東至劉姓,西至周姓,南北均至(臨)街,各按老城舊址為界,水道滴水仍照舊日流行,隻以房間逼窄參差不齊。於本年八月動工重修,將後院東西廂房各四間、中房四間、前院東西廂房各三間,改為東廂房九間、西廂房九間,通力合作,眾擎易舉,於九月間將次完工,未及五旬而煥然一新。自是以往,答神賜於斯,議幫規於斯,聯鄉誼亦於斯,固非徒為美觀瞻已也。謹將上年購買及本年重修略況勒石,以期永垂久遠,後之來者,其知勉諸!
從碑文記載可知,懷幫會館的規模和建製,總房間數應為源圓間,其規模已是相當可觀,為懷藥貿易在天津的縮影和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