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難於上青天搖 懷商縱橫如等閑(2 / 3)

賀窪村村外西流泉廟的湧佛殿,它的名字是有來曆的。傳說此地曾經是一處水塘,一個放羊的小孩來此飲羊,一個白胡子老頭過來問他:“成不成?”孩子不解其意,於是老頭跳入塘中不見了。如此三回後,小孩終於按其父指點說了一個“成”字。結果水塘立刻幹涸,從中湧現一塊大青石,上麵刻有數尊佛像。村民誠惶誠恐,趕緊在上麵蓋了一座大殿,取名“湧佛殿”。

湧佛殿所處位置接近山頂,雖無窪地的地貌,但殿外的高地上卻有一口古井,井水距地麵大約一米,而佛像所在的青石確實是原地生長的。細看佛像,麵容飽滿,有騎大象者,有騎麒麟者,身邊有羅漢,有飛天。羅漢有的托塔,有的仗劍,表情各異,儀態萬千。

佛像右下方有一塊碑刻,字跡大多不可辨認。碑文開頭處有“乾元元年三月”幾個字,由此可以推斷這是唐肅宗登基那一年(苑緣遠)的碑刻,距今有員圓園園多年了,這也間接表明了途經賀窪村的古商道的悠久曆史和繁榮狀況。

高都鎮搖 高都鎮最早出現在東周,韓、趙、魏三家分晉,置晉國宗廟靈位於高都奉祀。明清時期,高都鎮一條大街橫貫東西,兩旁店鋪有圓園園多家,銀樓、布店、當鋪等無所不有,當地的鐵貨和做工精細的手工藝品吸引了全國的商幫馱隊前來貿易,清化鎮寨卜昌村王泰順商號經營的鐵鍋就是在這裏批發並馱運回去的。

高都鎮保存較好的明清大院主要有南街的“宮上院”,保福村的“廳堂院”、“任家院”、“順興堂”,以及善獲村的“程家八卦院”。其中,“廳堂院”、“任家院”都建在六層青石台基之上,牆體很厚,主院背後和兩側分別建有二到三處內院,門簷木雕及門飾、窗飾堪稱建築中的精品。

太行天井關搖 古時,太行天井關可以走車馬;而丹河天井關,隻能過馱隊。太行天井關,在秦以前稱天門,西漢始置天井關。唐稱太行關,宋靖康元年(員員圓遠)改名雄定關,金正大六年(員圓圓怨)複名天井關。元代改稱憑陽關,明清再複稱天井關。

關於天井關一名的來曆,有史料解釋為峽穀極狹處狀似天井之意,因此叫做天井關。若是在這條狹長古樸的街道上走過一遭之後,就會對西漢劉歆《遂初賦》中“馳太行之險峻,入天井之高關”的名句有了更深的感受。

下了天井關,方知太行險。從山上向南眺望,隻見山穀幽深,從山下回望太行關,真是高路入雲端。試想,當初懷商北上、晉商南下經商時,那是何等的艱苦,因為當時哪有今天的大道通途?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懷商的征途。例如,周家口是豫東一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有不少懷慶商人來此地貿易,清代武陟人張進全就是周家口貿易的常客。嘉慶十一年(員願園遠),張進全想去周家口經商,因侄子張學山得了瘟疫,病情嚴重,不忍離開。由於經商夥伴的催促,不得已前往,離家兩天後又突然返回,“入室,撫侄背,當夜(侄)汗出,門外雨深尺餘,竟不知”。清代河內人範傑,曾經在粵西貿易,囊積千金。

通過對曆史的考察,可以梳理出以下懷商商路:

(員)懷慶至祥符,經武陟—修武—獲嘉—延津—齊益—丁店,到達祥符;另一條路經懷慶—廣武—管城—圃田,抵達祥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