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嶇鳥道鎖雄邊,一路青雲直上天。木葉輕風猿穴外,藤花細雨馬蹄前。
明清時期,懷慶商人通過遍及各地的貿易網絡,促進了懷慶與全國各地的商品交流,發展了地方經濟,他們留下了很多古商道。從這些古商道中,仍可探尋當年商人們艱難經營的足跡。
曆史上懷商的形成與晉商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聯係,古丹道是晉商南下中原、懷商北上塞外的必經之道。
丹河是沁河最大的支流,因起源於山西省高平縣北之丹株嶺而得名。丹河穿太行入平原,全長員圓園公裏,流域麵積猿員緣圓平方公裏,流經高平、晉城,由二橫山入豫,至博愛縣磨頭鎮陳莊彙入沁河,故此處為“丹河口”。
丹河,自古以來就是焦作地區與山西晉城最早的天然通道之一,其沿岸留下了許多古代商業文化遺跡。同時,焦作又有許多先民自山西遷移而來。發源於山西東南地區的丹河不但為這一地區的人們提供了遷徙路線,而且為繁衍在丹河兩岸的焦作先民提供了灌溉水源。這條河流以及古人依托這條河流開鑿的古丹道的人文價值,對於研究懷商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古丹道天然大佛腰身上的北魏摩崖石刻碑文上寫著:
佛弟子清信、士建等庸軟,忝處朝末,猥蒙所遣,通治丹道三十二難,從南至北,造作垂迄,會遇此難。其側有自然石堪,可造靈容,遂發微心,刊造觀世音像一區……後願斯道堅固,永無虧損,使行士馳途坦然無礙,所願如是。其道以大魏永平元年冬十有一月建功,至二年二月成訖。凡用夫四千,其日九旬。
這段碑文不但介紹了當初修建丹道的艱難和工程規模,而且表達了古人對天塹變通途的美好願望。
古丹道係古代官道,在丹河峽穀內,長約猿園 公裏,是當時豫晉山穀要衝。丹道所在的古官道北通山西上黨,東接華北平原,南經孟津古渡與古都洛陽相連。在青天河大壩腳下的一個山洞裏,至今還存放著一塊石碑,碑文記錄了當年懷商王泰順經過此地前往山西的艱難曆程。
清代地理學家魏源曾經考察過古丹道,並留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自河內清化鎮入穀數十裏,四山環亙,水竹村落奧曠,真盤古。自此逾羊腸阪九折,至天井關,則太行絕頂,天下之脊梁矣。
這段記述同《水經注》中關於天井關的記載互為印證,證明了羊腸阪泛指太行山上的石磴小道,也是古代豫商的經商必經之道。
目前博愛境內共發現四處丹道遺跡,自南向北分別為:
第一條是從青天河景區的千奇洞出發,經河西岸的圍辿、圍豁、北圍、亂墓掌、將軍頭,最後到山西的賀窪;
第二條是從河東的飲馬溝開始,經河西的三姑泉、大路穀硐、將軍頭,然後到賀窪;
第三條是從河東的飲馬溝下來,然後從天然大佛處過河,再經磚瓦窯、石人寨,抵達賀窪;
第四條是沿丹河東岸進入山西的路線,即由龍門溝到大退河,最後到大地、柳樹口。
賀窪村、高都鎮和太行天井關都是古代懷商經商的必經之路。
賀窪村搖 賀窪村對麵的山坡上,當年建有一大片房子,據當地的老輩人說,是古代經商的客棧,住的大多是從河南懷慶府來的商人,販運上來的貨物也都存放在這裏。石板路穿村而過,南北兩個村口分別建有樓閣寨門,北邊村口外還有一個規模龐大的西流泉廟,如今隻剩下兩個殿了。
賀窪村村北的寨門有兩層樓高,寨門上鐫刻有“北極”二字,一隻殘破的石獅子躺在門口。登上二樓,正堂位置是一幅繪製精美但殘缺嚴重的壁畫,內容似乎與龍王有關。右邊牆壁上的壁畫較為完整,所繪人物神態逼真、線條飄逸。屋頂木梁上寫有“時皇清道光五年歲次乙酉四月辛巳廿七日”的字樣,這個時間應該與壁畫的年代大體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