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辰牌,蔡專使等起床,盥洗已畢,用過早點,即見老袁踉蹌趨入,遞交蔡專使一紙,便道:“蔡先生請看。天津、保定也有兵變的消息,這真是可慮呢。”蔡專使接過一瞧,乃是已曾譯出的電報,大致與袁語相似,不由的皺動兩眉。老袁又道:“這處兵變,尚未了清,昨夜商民被劫,差不多有幾千人家,今天津、保定,又有這般警變,教我如何動身呢?”蔡專使沉吟半晌道:“且再計議。”老袁隨即退出。自是蔡專使等,便留住袁宅,一連兩日,並未會見老袁,隻由老袁著人遞入警信,一是日本擬派兵入京,保衛公使,一是各國公使館,也有增兵音信。蔡專使未免愁煩,便與汪、宋二人商議道:“北京如此多事,也不便強袁離京。”宋教仁道:“這都是他的妙計。”蔡專使道:“無論他曾否用計,據現在情勢上看來,總隻好令他上台,他定要在北京建設政府,我也不能不遷就的,果能中國統一,還有何求?”和平處事,是蔡使本旨。汪兆銘道:“鶴卿先生的高見,也很不錯呢。”是夕,老袁也來熟商,無非是南下為難的意旨,且言“保定、天津的變亂比北京還要厲害,現已派官往理,文牘往來,朝夕不輟,因此無暇敘談,統祈諸公原諒,且代達南方為幸”。蔡專使已不欲辯駁,便即照允,竟擬就電稿,發往南京,略敘北京經過情形,並言:“為今日計,應速建統一政府,餘盡可遷就,以定大局”雲雲。已墮老袁計中,然亦無可奈何。孫中山接到此電,先與各部長商議,有的說是袁不能來,不如請黎副總統來寧,代行宣誓禮;有的說是南京政府,或移設武昌,武昌據全國中樞,袁可來即來,否則由黎就近代誓。兩議交參議院議決,各議員一律反對,直至三月六日,始由參議員議決辦法六條,由南京臨時政府,轉達北方,條件列下:
(一)參議院電知袁大總統,允其在北京就職。(二)袁大總統接電後,即電參議院宣誓。(三)參議院接到宣誓之電後,即複電認為受職,並通告全國。(四)袁大總統受職後,即將擬派國務總理及國務員姓名,電知參議院,求其同意。(五)國務總理及各國務員任定後,即在南京接收臨時政府交代事宜。(六)孫大總統於交代之日,始行解職。
六條款項,電發到京,老袁瞧了第一條,已是心滿意足,餘五條迎刃而解,沒一項不承諾了。三月初十日,老袁遂遵照參議院議決辦法,歡歡喜喜的在北京就臨時大總統職。是日,在京舊官僚,都蹌蹌濟濟,排班謁賀。蔡專使及汪、宋二員,也不得不隨班就列。鳴炮奏樂,眾口歡呼,無容瑣述。禮成後,由老袁宣誓道:
民國建設造端,百凡待治,世凱深願竭其能力,發揚共和之精神,滌蕩專製之瑕穢,謹守憲法,依國民之願望,達國家於安全完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樂利。凡此誌願,率履勿渝。俟召集國會,選定第一期大總統,世凱即行辭職,謹掬誠悃,誓告同胞!
宣誓已終,又將誓詞電達參議院,參議院援照故例,免不得遙致頌詞,並寓箴規的意思。小子有詩詠道:
幾經瘏口又曉音,屬望深時再進箴。可惜肥人言慣食,盟言未必果盟心。
畢竟參議院如何致詞,且從下回續敘。
北京兵變,延及天津、保定,分明是老袁指使,彼無詞拒絕南使,隻得陰嗾兵變,以便借口。不然,何以南使甫至,兵變即起,不先不後,有此險象乎?迨觀於帝製發生,國民數斥袁罪,謂老袁用楊度計,煽動兵變,焚劫三日,益信指使之說之不誣也。本回演述兵變,及袁、蔡等問答辭,雖未必語語是真,而描摹逼肖,深得各人口吻,殆猶蘇長公所謂想當然耳。至袁計得行,南京臨時政府及參議院議員,不能不盡如袁旨,老袁固躊躇滿誌矣。然一經後人揭出,如見肺肝,後之視袁者,亦何樂為此伎倆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