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時年30歲的郭秀琴,雙手皸裂,滿臉皺紋。缺水,讓郭秀琴過早地失去了女人應有的濕潤和光澤。
郭秀琴說,在沒水的年月,家裏最髒的是女人。郭秀琴說:“有點水要用來做飯,給老人熬罐罐茶,男人外出要穿幹淨衣服,孩子上學要擦臉,幹什麼都要量著指頭用水,量著量著就省下了自己的一份。
頭發生了虱子、衣服再髒也不敢洗,得了婦科病下不了炕,也要挺著。”
能和電視中的女人一樣幹淨,是郭秀琴最大的心願。
在2001年11月,“母親水窖”竣工,此後郭秀琴做飯、煮茶、洗衣、洗頭發、洗澡……隨心所欲。
郭秀琴說,村裏有的女人第一次用滿滿一洗衣盆熱水洗澡時,不知怎地的就哭了。
“收拾幹淨了,我們也和電視上的女人一樣了。”但見郭秀琴的眼裏,此時卻閃動著晶瑩的淚花。
“母親水窖”不隻解決了人畜吃水問題,讓婦女從繁重的家務中得到解脫,而且,還煥發了人們對於生活的熱情。
有了“母親水窖”的人家,迫不及待地開始營造自己的新家園。
他們動手修橋鋪路,修整殘垣斷壁;院裏養了鴿子,種上了南瓜、茭瓜、西紅柿、茄子和辣椒……
甘肅幹旱山區的溝溝坎坎,已經變得越來越美麗了。
會寧縣八裏灣馬嘴社農民魏濤,拿出珍藏的“大地之愛·母親水窖”戶卡說,他家的“母親水窖”是婦聯和上海一家公司捐建的,6口人及兩頭牲畜喝水,綽綽有餘,現在正想法子在院子裏發展副業,掙些錢。
中國婦聯為每戶農民提供800元捐款,地方政府再按照同比標準,投入配套資金,其餘部分由農戶承擔。
但是,即便如此,許多當地政府和農民,也掏不出自己該拿的那一份錢。光靠政府撥款很難徹底解決問題,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力量,進行聯手的扶助,才能完成該項目的建設。
農民們不知道該怎樣表達心中的感激,於是他們就在水窖蓋上,刻下婦聯和捐款單位的名字,在村口立碑。
不識字的老人,則請人在集流場,刻下“婦聯”和“共產黨”的字樣,告訴路人這裏所受的恩澤。一口水窖改變人生命運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婦聯,在爭取到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大地之愛·母親水窖”項目,在瑞峰鎮青杠坪村開始實施。
項目在2006年3月啟動,6月18日至9月2日,完成打井、修塔、安裝機泵、水管等工程,解決了人和牲畜的飲水困難。
邵秀芳、楊玉英等4家人,和她們以前周圍7家30多口人,共飲一口井。
前幾年由於地下水減少,老井幹枯,於是經濟條件好的3戶人家,就搬遷到有水的地方。留下的4戶11人,隻能到一公裏以外的一口水塘裏挑水喝。
這口水塘是附近唯一的水源,也是人們的日常洗衣、淘洗豬草、生產取水的地方。
在飲用前,都要先燒成開水,經過沉澱過濾,再用來煮飯或飲用。盡管這樣,水還是黃黃的,每一件餐具都留有明顯的印跡。
遇到幹旱,水塘幹了,就隻能到3公裏外的溝裏或周邊有水井的人家,挑點水來吃,而且還經常遭遇閑話和白眼。
在2006年正月初二,大家正在歡度春節時,楊玉英卻為找水過年而發起愁。好不容易找到一擔水,正高興地往回挑時,楊玉英一不留神,絆了一跤,水桶摔壞了,水也灑了,人也摔傷了。
楊玉英傷心地痛哭了一場……這樣的事,時有發生。
在這4家中,有婦女5人,兒童2人,男性4人,其中3人是殘疾人,生活的重擔就擱在了婦女的身上,
別說發展,就連生存都成困難,縣、鄉婦聯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免費為她們打了一口深井,修建了一個水塔,安裝了水管,直接將水引入廚房。
現在如果有客人來訪,楊玉英她們總是端茶倒水,激動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