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阮元與張肇岑――孤本《石鼓齋印譜》跋(2 / 2)

《石畫記》卷一、二、三阮元提到張肇岑者,如:

《雪林圖》:“雪林圖石硯屏,高八寸四分,寬六寸八分。石質白潤如玉。”注:“蘭坡又摹‘快雪時晴,羲之’六字於上方。”

《日觀峰圖》:“日觀峰小幅,高八寸半,寬一尺五分。張公肇岑刻之曰:‘雲台先生嘉慶八年登岱詩曰:日觀開扶桑,元氣浴。色鑄黃金天,嶽形搖清曠。陽烏突躍出,晁采忽飛。’謂此石能畫出詩意。”(以上卷二)

《天際烏雲》:“小幅,高四寸半,寬七寸半。張蘭坡摹刻蘇帖雲:‘天際烏雲含雨重,樓前紅日照山明。’此君謨夢中詩也。又刻‘阮氏夢詩書畫石’七字印。又刻‘蒼山畫仙仿小米畫法’九字印。”

《桂嶺圖》:“高九寸半,寬九寸。張蘭坡摹《聖教序》‘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花’十一字於上方。旁刻‘蒼山畫仙仿燕文貴款,畫法古茂,真宋筆也’。”(以上卷三)

《石畫記》卷四、五是阮元第三子阮祜所編。阮祜在卷四開頭說:“祜於癸巳秋,隨嚴親到滇。甲午稍暇,時張蘭坡世兄、家琴士兄磨刻佳石甚多。嚴親檢新舊石畫之未記者,命祜記之如左。”癸巳是道光十三年,甲午是道光十四年,這是阮元在雲南的最後兩年。阮祜又在卷五開頭說:“乙未貢茶船至漢江,寄石來揚州,祜因續記之如左。”乙未是道光十五年,阮元“召拜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刑部,調兵部”(《清史稿?阮元傳》)。這時阮元全家及張肇岑已離雲南。

《石畫記》卷四、五阮祜提到張肇岑者,如:

《初月殘陽》:“方九寸。張蘭坡刻曰:‘初月殘陽交弄影,綠楊紅杏共扶春。’雲台先生句也。此石畫之。”(卷四)

《海濤夕照》:“高一尺五分,寬八寸五分。刻曰:雲台先生觀海詩雲:‘天風吹大水,落日滿群山。’此石畫之。蘭坡選。”

《碧雞金馬》:“高七寸二分,寬九寸三分。一麵刻曰:雲台先生看碧雞山詩雲:‘況當落日餘霞後,正是塗金刷翠時。’此石畫之。一麵刻曰:雲台先生看金馬山詩曰:‘夕陽無限好峰巒。’此石畫之。蘭坡選。”

《石壁水田》:“高八寸,寬七寸。刻曰:‘石壁嵐光生翡翠,水田天影凍玻璃。’雲台先生句也。蘭坡選。”(以上卷五)

張肇岑也收藏大理石畫。《石畫記》中阮元說:

《梅花道人水墨雲山》:“高一尺二寸半,寬一尺四寸半。刻雲:‘此幅山壁蒼莽,雲煙活潑,酷似吳仲圭得意之筆’。”注:“此石極精,乃神品。”

《秋山蕭寺》:“高一尺二寸半,寬一尺六寸。刻雲:‘石畫中少有林屋,惟此石方有山寺樓塔之景,罕見之仙畫也。’背刻:‘思入風雲變幻中’。”

《青山缺處日初上》:“高一尺四寸,寬一尺六分左右。皆峰嶺嵯峨,中間凹缺處獨見紅色。餘題曰:‘青山缺處日初上’,放翁句也。”

“以上三石皆蘭坡所珍藏。”

《桂岩轉月》:“高四寸半,寬三寸二分。此石為賣石人跌缺,蘭坡買而裁之甚小,且手琢之,反以小而為研屏極宜。”(以上卷三)

《石畫記》中阮祜說:

《湖山倒影圖》:“高一尺一寸,寬八寸。此石乃張氏蘭坡所寶藏,刻曰,雲台先生曾有句雲:‘煙靜湖水明,山影向湖倒。碧鏡舒黛眉,繪事遜茲巧。’此石下半,恰是湖山倒映之影,真巧繪也。”(卷五)

從上引文字,可看出阮氏父子與張肇岑同賞大理石畫之樂。《清史稿?阮元傳》雲:“元博學淹通,早被知遇。”“曆官所至,振興文教。”“身曆乾、嘉文物鼎盛之時,主持風會數十年,海內學者奉為山鬥焉。”作為大官、大學者的阮元,不擺架子,稱張肇岑為“氏”為“公”;作為貴公子的阮祜,不驕不亢,稱張肇岑為“氏”為“世兄”,可見賓主相處,極為融洽。這是張肇岑離鄉背井,隻身遠赴雲南,追隨阮元,不願另謀他職的主要原因。鉤稽文獻,並結合張家人所談,考出以上情況,有助於加深對張肇岑其人、《石鼓齋印譜》其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