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唐玄宗與太平公主奪位鬥爭在小說中的反映(1 / 3)

唐玄宗與太平公主奪位鬥爭在小說中的反映――論《虯髯客傳》的作者、作年及政治背景

唐五代有兩篇敘述“風塵三俠”故事的小說。一為《虯髯客傳》,二為《虯須客》。關於《虯髯客傳》的作者,有張說、裴?、杜光庭三種不同的說法。杜光庭《神仙感遇傳》(《道藏》《雲笈七箋》載此書)中,有《虯須客》一篇,故此文作者,無異說。《虯髯客傳》文繁,《虯須客》文簡。後者係刪削前者而成。今從政治背景入手,詳論《虯髯客傳》之作者、作年,順便涉及《虯須客》和有關問題。

(一)

《虯髯客傳》之結尾,雲:“乃知真人之興也,非英雄所冀。況非英雄乎?人臣之謬思亂者,乃螳臂之拒走輪耳。我皇家垂福萬葉,豈虛然哉。”(據魯迅《唐宋傳奇集》)今人如李宗為說:“這樣的話顯然絕不會出諸唐末入五代的杜光庭或盛唐的張說之口,隻有在唐皇朝的形勢雖已十分險惡但還不至於立即傾覆的時候,才有可能說出這樣的話。”(見《唐人傳奇》)李劍國說:“且夫傳旨警誡人臣之思亂者,乃由晚唐亂世而發,非開元盛世之言。”(見《唐五代誌怪傳奇敘錄》)筆者認為:初、盛唐也有政治形勢十分險惡之時,中、晚唐也出現過“元和之政,聞於頌聲”(《舊唐書》卷十五《憲宗紀下》),“大和之初,可謂明矣”(《舊唐書》卷十七下《文宗紀下》)以及“大中臨馭……頌聲載路”(《舊唐書》卷十八下《宣宗紀》)的局麵,對於時代背景,不能籠統而言之,應作具體分析。

李宗為、李劍國隻想到中、晚唐有藩鎮推翻朝廷之危機,而未看到初、盛唐有皇後篡位之事實。皇後也是“人臣”。史稱:“韋、武喪邦,毒侔蛇虺。”(《舊唐書》卷五十二《後妃傳下》)一指高宗皇後武氏,一指中宗皇後韋氏。武後篡位成功,建立周朝。韋後與安樂公主等毒死中宗,由於李隆基(玄宗)聯合太平公主發動政變,韋後篡位未成而被殺,但政治形勢仍十分險惡,李隆基、太平公主在消滅了韋氏勢力之後,姑侄之間發生了勢不兩立的爭奪皇位的衝突。

先簡單介紹一下太平公主的情況:

太平公主是武後所生,“特承恩寵”。公主“多權略,則天以為類己,每預謀議”。“二十餘年,天下獨有太平一公主,父為帝,母為後,夫為親王,子為郡王,貴盛無比。”她為朝廷立了三項大功:(一)“神龍元年,預誅張易之謀有功”。

(二)“唐隆元年六月,韋後作逆稱製,偽尊溫王,玄宗居臨淄邸,憤之,將清內難。公主又預其謀”。

(三)提少帝(李重茂)下禦座,取乘輿服進李旦,是為睿宗。“公主頻著大勳,益尊重”,“每入奏事,坐語移時,所言皆聽。薦人或驟曆清職,或至南北衙將相,權移人主。軍國大政,事必參決,如不朝謁,則宰臣就第議其可否。”《舊唐書》卷一八三《外戚傳?武承嗣(攸暨妻太平公主)》再簡單介紹一下太平公主、李隆基鬥爭情況:

李隆基是睿宗第三子,“拯社稷之危,救君親之難,論功莫大”(《資治通鑒》卷二九《唐紀二十五》),景雲元年(710)六月,立隆基為皇太子。太平公主憚太子英武,欲更擇暗弱者立之以久其權,數為流言,雲“太子非長,不當立”(《資治通鑒》卷二一《唐紀二十六》)。十月,戒諭中外,以息浮議。公主每覘伺太子所為,纖介必聞於帝,太子左右,亦往往為公主耳目,太子深不自安。

景雲二年(711),太平公主與竇懷貞等結為朋黨,欲以危太子。睿宗嚐密召韋安石,謂曰:“聞朝廷皆傾心東宮,卿宜察之。”安石對曰:“陛下安得亡國之言!此必太平之謀耳。太子有功於社稷……願陛下無惑讒言。”(《資治通鑒》卷二一《唐紀二十六》)時公主在簾下竊聽之,以飛語陷安石,賴郭元振救之,得免。

公主又嚐乘輦邀宰相於光範門內,諷之以易東宮,宋抗言曰:“東宮有大功於天下,真宗廟社稷之主,公主奈何有此議!”(《資治通鑒》卷二一《唐紀二十六》)

宋與姚元之(崇)密言於睿宗曰:“宋王陛下之元子,豳王高宗之長孫,太平公主交構其間,將使東宮不安。請出宋王及豳王皆為刺史,罷岐、薛二王左、右羽林,使為左、右率以事太子。太平公主請與武攸暨皆於東都安置。”(《資治通鑒》卷二一《唐紀二十六》)

頃之,睿宗謂侍臣曰:“術者言五日中當有急兵入宮,卿等為朕備之。”張說曰:“此必讒人欲離間東宮,願陛下使太子監國,則流言自息矣。”姚元之曰:“張說所言,社稷之至計也。”(《資治通鑒》卷二一《唐紀二十六》)

二月,以宋王李成器為同州刺史,豳王李守禮為豳州刺史,左羽林大將軍岐王李隆範為左衛率,右羽林大將軍薛王李隆業為右衛率;太平公主蒲州安置。公主聞姚元之、宋之謀,大怒,以讓太子。太子懼,奏元之、離間姑、兄,請從極法。貶元之為申州刺史,為楚州刺史。停宋王、豳王刺史之命。

五月,太子請召太平公主還京師,許之。

十月,張說等罷政事,太平公主之誌也。

延和元年(712),太平公主使術者言於睿宗曰:“彗所以除舊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變,皇太子當為天子。”睿宗曰:“傳德避災。”(《資治通鑒》卷二一《唐紀二十六》)公主勸睿宗雖傳位,猶宜自總大政。八月,玄宗即位,尊睿宗為太上皇。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決於太上皇。改元先天。

王琚曾向玄宗進言:“韋庶人弑逆,人心不服,誅之易耳。太平公主……凶猾無比,大臣多為之用,琚竊憂之。”(《資治通鑒》卷二一《唐紀二十六》)此時玄宗為太子。即位後,劉幽求使張密言於玄宗,請速誅太平公主。張泄其謀,玄宗大懼,流劉幽求、張等。

崔附太平公主,與公主謀,以張說分司東都。

“天子孤立而無援”,太平公主擅權用事,與宰相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卿唐及僧慧範等謀廢立,又與宮人元氏謀於赤箭粉中置毒進於玄宗。

王琚請玄宗速發。張說自東都遣人獻佩刀,意欲玄宗斷割。崔日用言於玄宗曰:“太平謀逆有日……若奸人得誌,則社稷為墟”,“請先定北軍,後收逆黨。”(《資治通鑒》卷二一《唐紀二十六》)

太平公主黨欲以先天二年(713)七月四日作亂。三日,玄宗“率眾討除,應時殄盡”,公主賜死,公主諸子及黨羽死者數十人。太上皇誥:自今軍國政刑,一皆取皇帝處分。十二月,改元開元。武、韋以來的動亂政局至此告終,唐朝進入開元之治的鼎盛階段。

從上述政治背景中看出,在太平公主與玄宗爭奪皇位的嚴峻時期,姚元之、宋,尤其是張說,最忠於玄宗。《虯髯客傳》產生於張說自東都遣人獻佩刀於玄宗之時。獻佩刀的用意是“請先事討之”(《舊唐書》卷九十七《張說傳》),撰《虯髯客傳》則是為玄宗製造輿論:一麵宣傳玄宗是“真人”(真命天子),一麵警告“人臣”(太平公主及其黨羽)不要“謬思亂”,“皇家(李家)垂福萬葉”,作亂者如“螳臂之拒走輪”,自取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