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慶城縣圍繞“蘋果、黃花、蔬菜、草畜”四大支柱產業,以及種、養殖和農產品深加工,依托縣農函大、農廣校、職業中專及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等勞動力培訓單位,在農村廣大貧困戶中,大力實施科技“培育工程”。

對有初中以上文化、素質較好的青年,邀請省、市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進行集中講課。

對文化水平偏低的中年農民,則通過現場示範、發放電教片等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實用技術培訓。

全縣幾十名科技特派員,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手把手兒為農民“傳經送寶”。

同時,慶城縣還通過開展“科技下鄉”、“社科宣傳周”活動,啟動“萬人綠色證書培訓工程”,對農村回鄉知識青年、複轉軍人和農民致富能人等,進行了重點培訓。

通過教育培訓,全縣有3萬多人在林、果、菜、家畜禽及加工等方麵,掌握了實用技術,激發了廣大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一批農民依靠科技迅速走上了致富路。

驛馬鎮夏澇池村農民夏平,在參加縣上的養殖培訓後,養獺兔和毛兔300多隻,養瘦肉豬10多頭,年收入3萬多元。

白馬鋪鄉白馬村果農肖宗耀,多次參加縣鄉舉辦的蘋果無公害化生產方麵的培訓班,搞起了蘋果滴灌技術、測土配方技術。在2005年,肖宗耀的蘋果純收入達到76萬元。

在甘肅慶城縣驛馬鎮韋老莊村,有個叫魏德重的人,他有一個響亮的頭銜:“養殖場技術總顧問”,而且是兩家養殖場聯合聘任的。

魏德重參加過蘭州一所大學的養殖函授培訓,閱讀了大量養殖類書籍。

後來,魏德重又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爬滾打,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學養豬方法。

憑著出色的養豬本領,魏德重被多家養殖場爭相聘請,成為專職的養豬技術員。

魏德重最初學養豬技術,是從接受“陽光工程”培訓開始的。

這個被慶城縣農民親切地稱為“富腦工程”的培訓,讓兩萬餘人接受了科學技術的啟蒙,由此培養出一批具有專業素質的技術型農民。

憑借科技興農脫貧致富

2009年陽春三月,在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的這片土地上,乍暖還寒。

但是,人勤春來早。勤勞的瑤山農家女,在田野裏、山林中,掀起了春耕生產的熱潮。

瑤山農家女有的在集市上,忙於選購新品良種良苗;有的則忙於測土配方施肥;有的忙於學習新型農機具的使用……

由於江華農村許多青壯年男性勞動力,離家外出打工,留守的青壯年婦女,則承擔了大部分生產發展與管理任務。

這些婦女勤勞智慧,學科技,用科技,以科技來興農脫貧致富,成為振興民族農村經濟的重要生力軍。

一批以婦女為主的專業戶,專業村層出不窮,婦女依靠庭院經濟及其他農業生產,獲得的收入,約占家庭總收入的三分之一。

廣大的瑤山農村婦女,踴躍參加各類科技講座,實用技術培訓;她們積極趕科普大集,逛科技市場,樂於接受新品種、新技術;她們將掌握的新技術,新品種具體運用到種植、養殖、加工、流通等領域中,並積極推廣。

瑤山婦女創造的產值,占農業生產總值的50%至60%。

自2007年以來,江華瑤族自治縣近8000名婦女,接受了各類實用技術培訓,其中3700多名婦女,接受了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專項培訓。

4400多名婦女,參加了農函大、愛德基金、湘西勞動力轉移及“陽光工程”、跨世界青年農民培訓、科教培訓,大大提高了婦女的科學文化素質。

許多婦女都掌握了一到兩門實用技術與技能,以婦女為主的省、市、縣各級科技示範戶,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多達1000多戶。

全縣各類以婦女為主的專業技術協會和專業協會成員,達1萬多人。

8000名婦女脫貧致富,在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和新農業建設中,一大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優秀婦女人才脫穎出。

東田鎮水東村婦女李菊英在2008年,大膽承包了304畝水田。

李菊英還在本村,率先科學種植優質烤煙。

科學技術使李菊英走上了致富路。在2008年,僅種煙一項,李菊英家就創產值55萬元。

科學技術培訓,使廣大的農家婦女翻了身,成為了實施科學技術的模範。

一技之長帶來富足人生

2009年2月20日,住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蘆陽鎮東街的農民工駱誌浩,發出了這樣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