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陳宗南是銅鼓縣排埠鎮南溪村人,40多歲了,從來沒有摸過電腦。
陳宗南的兒子在學校讀書,常會跟他說在網上看了什麼新聞,查了什麼資料。這就引起了陳宗南對電腦的好奇。
兒子也說叫父親去學電腦,可是陳宗南總是不敢去,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書讀得少,總怕學不會。
在2008年,陳宗南種了10多畝田的芋子,到要出售的時候,有些搞批發的找上門來,價格也還可以。
當陳宗南兒子知道這件事後,就去網上查了一下,然後給父親一個電話,說對方可能出的價錢更高。
於是,陳宗南就試著聯係了一下,是一個廣東惠州的批發商過來,一次性全部收過去了,每斤價格比在縣城裏貴了3毛錢。
這讓陳宗南打心眼感到,電腦網絡時代真是好。於是,陳宗南決定要去學電腦,學上網。
過年後不久,陳宗南便到電腦培訓學校學習。每天,陳宗南就到村部學電腦,而且還不要花一分錢。
陳宗南得知這就是國家的一項惠農政策,即“陽光工程”,由政府出錢埋單,免費為農民培訓技能,為農民工的就業出路問題,提供技術服務。
經過一個多月的培訓學習,陳宗南學會了五筆打字、排版和做表格。
經過學習,陳宗南可以用電腦打合同了,排好版後,用打印機打出來,再也不用擔心字寫得不好看了。
陳宗南感慨地說:
我能學會這些東西,要歸功於黨的好政策,“陽光工程”。
我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讓更多的人都曉得“陽光工程”,都參與到“陽光工程”的學習中來!
職業教育改變人生軌跡
在2004年9月,薛天生來到互助職校電子電器專業學習。從此,他便立誌要用一技之長,改變自己的命運。
家住蘇州市台子鄉新合村的薛天生和哥哥薛天智,原本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然而一場飛來的橫禍,讓他們家的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那還是在1999年的秋天,薛天生的父母一大早就去田裏拉麥捆,卻不幸發生了車禍,奪去了母親年輕的生命。
就在母親遇難剛剛60天時,薛天生的父親因為承受不了生活的打擊,也離他們而去。那一年,哥哥薛天智16歲,弟弟薛天生12歲。
不幸發生以後,兄弟倆分別被大伯和姨媽收養。可是,弟弟薛天生在姨媽家寄養了一年之後,又被送回到大伯薛正才家。
當時,薛正才已經有兩個孩子,4個孩子的上學費用,讓這個原本就十分貧寒的家庭根本無力承受。
薛天智在初中畢業前就輟學了,薛天生堅持到初中畢業。正當家人為他倆的前途一籌莫展的時候,互助職業學校招生的信息,為薛天生送來了福音。
薛天生很快到學校報了名。
學校領導在得知薛天生的遭遇後,不但減免了他的學費,還號召全校師生為他捐款。
2006年7月,已經掌握一技之長的薛天生,和其他35名同學一起,被學校安置到嘉詮精密電子蘇州有限公司頂崗實習,當了一名電工。
在企業裏,薛天生努力好學、工作勤奮、為人誠懇,得到了車間主管的好評。實習期滿後,薛天生便成為了該公司的正式員工。
此時的薛天生,並沒有滿足於現狀,他又通過刻苦地自學,考取了低壓電工操作員證書和高壓電工操作員證書。
隨後,薛天生的工資也相應地增加了許多。公司也為他交了“三金”。
薛天生說,在2006年3月份,他鼓勵哥哥也參加了互助職校“陽光工程”電工班的培訓。
學校考慮到兄弟倆的實際情況,半年後也把哥哥薛天智安置到了蘇州三軸電子有限公司,在下料車間當了一名作業員,每月工資1000多元。
兄弟倆租了一間房子,雖然不大,但卻收拾得幹幹淨淨、整整齊齊。
愛好廣泛的薛天生,還從同事那裏借來了一架電子琴,吃過晚飯,兄弟倆就在一起彈琴。
薛天生說,聽著悠揚的琴聲在房間裏回蕩,也是一種享受,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勇氣。
如果薛天智、薛天生兄弟倆當初沒有選擇互助職校,沒有走出過大山,那麼,他們或許還不一定知道外麵的世界有多麼的精彩,也無法體驗到創業的快樂,更無法走出貧困。
這一切,都是因為接受了國家實施的“陽光工程”職業教育,這項教育使兄弟倆的人生軌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培養專業素質的技術農民
在甘肅省慶城縣的山水田園間,有3萬多名“科技型”農民甩掉了貧窮的帽子,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