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誌碑傳十二首(2 / 3)

遽命龜年持金花箋宣賜翰林供奉李白,立進《清平調》詞三章。白欣然承詔旨,由若宿醒未解,因援筆賦之。其一曰:“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其二曰:“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其三曰:“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龜年以歌辭進,上命梨園弟子略約調撫絲竹,遂促龜年以歌之。太真妃持頗梨七寶杯,(6)酌西涼州蒲萄酒,(7)笑領歌辭,意甚厚。上因調玉笛以倚曲,(8)每曲遍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太真妃飲罷,斂繡巾重拜。上自是顧李翰林尤異於諸學士。會高力士終以脫靴為深恥,異日太真妃重吟前辭,力士曰:“始以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翻拳拳如是耶?”太真妃因驚曰:“何翰林學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飛燕指妃子,賤之甚矣。”太真妃頗深然之。上嚐三欲命李白官,卒為宮中所捍而止。

(1)太白人翰林在天寶初年,此雲開元中,是敘得木芍藥之由,不指賦《清平調》之時也。

(2)原注:《開元天寶花木記》雲:禁中呼木芍藥為牡丹。《通誌略》:牡丹,其花可愛如芍藥,宿枝如木,故得木芍藥之名。芍藥著於三代之際,風雅之所流詠也。牡丹初無名,故依芍藥以為名,亦如木芙蓉之依芙蓉以為名也。牡丹晚出,唐始有名。

(3)《太真外傳》載沉香亭賞牡丹事,“照夜車”作“照夜白”。按《明皇雜錄》,上所乘馬有玉花驄、照夜白。《開元記》:照夜白,封太山回,令陳閎圖之。《畫鑒》:曹霸《人馬圖》,紅衣美髯奚官牽玉麵騂,綠衣閹官牽照夜白。則車字殆白字之訛歟?

(4)《通鑒》:武惠妃斃,上悼念不已,後宮數千,無當意者。或言壽王妃楊氏之美,絕世無雙,上見而悅之,乃令妃自以其意乞為女冠,號太真,更為壽王娶左衛郎將韋昭訓女。潛納太真宮中。太真肌態豐豔,曉音律,性警穎,善承迎上意。不期歲,寵遇如惠妃,宮中號曰娘子。凡儀禮皆如皇後,天寶四載八月,冊為貴妃。

(5)《舊唐書》:玄宗於聽政之暇,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音響齊發,有一聲誤,玄宗必覺而正之,號為皇帝弟子。又雲梨園弟子,以置院近於禁苑之梨園。《玉海》:梨園在光化門北。

(6)《韻會》:“玻璃,西國王,此雲水玉,千年冰化,亦書作頗梨。”

(7)唐時諸州有涼州,無西涼州。考晉未涼州之地,為群雄割據,分裂為三。李暠都酒泉,謂之西涼;禿發烏孤都樂都,謂之南涼;沮渠蒙遜都張掖,謂之北涼。西涼之地、在唐時則肅州酒泉郡也。又西魏於古之張掖郡置西涼州,尋改為甘州,在唐亦為甘州。又謂之張掖邯,則甘、肅二郡皆有西涼之名。

及考白樂天詩注,有西涼節度楊敬述。以《唐書·玄宗本紀》校之,楊敬述乃涼州都督也。《集異記》:葉法善言,西涼府今夜之燈。元稹《樂府》:吾聞昔日西涼州,人煙撲地桑麻稠。疑唐時概謂涼州為西涼耳。

(8)倚曲,以聲合曲也,今謂之倚聲。

此一事蓋得之唐人所著《鬆窗錄》。

白嚐有知鑒,客並州,識汾陽王郭子儀於行伍間,(1)為脫其刑責而獎重之。

及翰林坐永王之事,汾陽功成,請以官爵贖翰林,上許之,因而免誅。(2)翰林之知人如此,汾陽之報德如彼。

(1)按《唐書》,子儀以上元三年封汾陽郡王,去太白貶夜郎時已四歲矣,史蓋追書其爵如此。

(2)《學圃蘇》引樂史《李白序》曰:郭子儀初在行伍,李白客並州,於哥舒翰坐中見之,曰:“此壯士目光如火照人,不十年當擁節旄。”屢脫其刑責。翰因署為牙門將。後子儀戡定安史之亂,曆諸道節度。及永王璘反,事幹李白,子儀請以官爵贖翰林,上許之,因而免誅。與此文不同。考《唐書》,子儀未嚐為哥舒部下將。而太白流夜郎時,安慶緒尚在,史思明方強,何雲戡定。此蓋出自諸家稗說,而此書誤以為樂史序耳。

此一事得之裴敬所作《翰林學士李公墓碑》。

白之從弟令問,嚐目白曰:“兄心肝五髒皆錦繡耶?不然,何開口成文,揮翰霞散爾爾!”

此一事得之太白所作《送從弟京兆參軍令問之淮南覲省序》。

傳中漏此三事,今書於序中。白有歌雲:“吟詩作賦北窗裏,萬言不及一杯水。”蓋歎乎有其時而無其位。嗚呼!以翰林之才名,遇玄宗之知見,而乃飄零如是!宋中丞薦於聖真雲:(1)“一命不沾,四海稱屈。”得非命與?白居易贈劉禹錫詩雲:“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柰何。”斯言不虛矣。

凡百有位,無自輕焉。撰集之次,聊存梗概而已。時在繞霤州中,(2)鹹平元年三月三日序。(3)(1)聖真謂肅宗。按《唐書》,肅宗諡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聖真疑是聖宣之訛。

(2)繞霤州,商州也。《漢書·王莽傳》:“繞霤之固,南當荊楚。”顏師古注:“謂之繞霤者,言四麵塞阨,其道屈曲,溪穀之水,回繞而霤也。”

其處即今之商州界七盤十二是也。

(3)鹹平,宋真宗即位改元之年號。時樂史由著作郎值史館遷職,方出知商州,見《宋史》。

故翰林學土李君墓誌並序

嗚呼!姑熟東南,(1)青山北址,(2)有唐高士李白之墓。嗚呼哀哉!夫仁以安物,公其懋焉;義以濟難,公其誌焉;識以辯理,公其博焉;文以宣誌,公其懿焉。宜其上為王師,下為伯友。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悲夫!聖以立德,賢以立言,道以恒世,言以經俗,雖曰死矣,吾不謂其亡矣也。(3)有子曰伯禽、天然,長能持,幼能辯,數梯公之德,必將大其名也已矣。

(1)姑熟,即當塗縣之舊名,詳見二十五卷注。

(2)青山,在太平府城東南三十裏。太白初葬龍山,後乃遷葬青山。此雲青山北址,謂龍山在青山之北耳。

(3)《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銘曰:立德謂聖,立言謂賢。嗟君之道,奇於人而侔於天,(1)哀哉!(1)《莊子》:子貢曰:“敢問畸人。”曰:“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

陸德明注:“司馬雲:畸,不偶也;侔,等也,亦從也。”

按《唐書·李華傳》,言天下士大夫家傳墓板及州縣碑頌,時時貪金帛往請。今華之文多見於《文苑英華》、《唐文粹》中,乃作太白墓誌,不持於生平行事一切不言,即郡邑、世係、表字、配偶亦略而不書,寥寥數言,何其惜墨如金乃爾。即其揄揚之辭,亦與太白泛而不切,較之元微之所作杜子美墓誌,相去天淵矣。

唐故翰林學士孿君碣記

尚書膳部員外郎劉全白撰朝議郎行當塗縣令顧遊秦建碣即碑也。《韻會》,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

君名白,廣漢人。(1)性倜儻,好縱橫術。善賦詩,才調逸邁,往往興會屬詞,恐古人之善詩者亦不逮,尤工古歌。少任俠,不事產業,名聞京師。

(1)太白,綿州人,而此雲廣漢,蓋綿州在唐為巴西郡,在漢蜀廣漢郡,本舊時地名而言,謂之廣漢,唐時實無廣漢郡名也。

天寶初,玄宗辟翰林待詔,因為和蕃書,並上《宣唐鴻猷》一篇。(1)上重之,欲以綸誥之任委之;(2)同列者所謗,詔令歸山。遂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

又誌尚道術,謂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當世之務自負,流離轗軻,(3)竟無所成名。有子名伯禽。偶遊至此,遂以疾終,因葬於此。文集亦無定卷,家家有之。代宗登極,廣拔淹瘁,時君亦拜拾遺,(4)聞命之後,君亦逝矣。嗚呼!與其才不與其命,悲夫!(1)《困學紀聞》:李白上《宣唐鴻猷》一篇,即本傳所謂召見金鑾殿奏頌一篇者也。今集中闕。

(2)沈約《齊安陸昭王碑文》:“始以文學遊梁,俄而入掌綸誥。”李周翰注:“綸誥,謂天子製敕之言。”

(3)《韻會》:轗軻,車行不利,故人不得誌謂之轗軻。亦作輡軻。《楚辭》:“輡軻留滯。”王逸曰:“不遇也。”

(4)《唐書·百官誌》:門下省有左拾遺六人,中書省有右拾遺六人,皆從八品上,掌供奉諷諫,大事廷議,小則上封事。

全白幼則以詩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墳將毀,追想音容,悲不能止。邑有賢宰顧公遊秦,誌好為詩,亦常慕效李君氣調,因嗟盛才冥寞,(1)遂表墓式墳,(2)乃題貞石,(3)冀傳於往來也。

(1)顏延年詩:“衣冠終冥漠,陵邑轉蔥菁。”劉良注:冥漠,虛無也。

(2)《後漢書·明帝紀》:遣使者以中牢祠蕭何、霍光。帝謁園陵,過式其墓。章懷太子注:“式,敬也。《禮記》曰:行過墓必式。”

(3)王《頭陀寺碑文》:“勝幡西振,貞石南刊。”劉良注:“貞,堅也。”

貞元六年四月七日記,(1)沙門履文書。墳去墓記一百二十步。

(1)貞元,德宗年號。貞元六年,去寶應元年太白沒時二十九年。

唐左拾遺翰林學土李公新墓碑並序

宣歙池等州觀察使範傳正騏驥筋力成,意在萬裏外,曆塊一蹶,(1)斃於空穀,(2)惟餘駿骨,(3)價重千金。大鵬羽翼張,勢欲摩穹吳,天風不來,海波不起,塌翅別島,(4)空留大名。人亦有之,故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之謂矣。

(1)王褒《聖主得賢臣頌》“過都越國,蹶如曆塊。”顏師古注:“如經曆一塊,言其疾速之甚也。”

(2)《詩·小雅》:“皎皎白駒,在彼空穀。”毛傳:“空,大也。”

(3)駿骨,見十一卷注。

(4)《楚辭》:“為鳳凰作鶉籠兮,雖翕翅其不容。”塌翅,猶翁翅之謂。

又陳琳《檄文》:“垂頭搨翼,莫所馮恃。”或用其字,誤拓作塌,亦未可定。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牒。公之孫女搜於箱筐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數行,紙壞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涼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1)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故自國朝已來,漏於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2)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高臥雲林,不求祿仕。

(1)《唐書·地理誌》,焉耆都督府、貞觀十八年滅焉耆置。有碎葉城,調露元年都護玉方翼所築,四麵十二門,為屈曲隱出伏沒之狀。隸安西都護府。其敘自安西入西域道裏,妥西四出約千餘裏至碎葉川口,八十裏至裴羅將軍城,又西西十裏至碎葉城,城北有碎葉水。

(2)《韻會》:“僑,寓也。”《增韻》:“旅寓而居也。”

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複姓,(1)“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2)名之與字,鹹所取象。(3)受五行之剛氣,(4)叔夜心高;(5)挺三蜀之雄才,(6)相如文逸。瑰奇宏廓,拔俗無類。(7)少以俠自任,而門多長者車。常欲一嗚驚人,一飛衝天,(8)彼漸陸遷喬,(9)皆不能也。由是慷慨自負,不拘常調,器度弘大,聲聞於天。

(1)天枝,謂帝室之支派。王僧孺《發願文》:“天枝峻密。帝葉英芬。”

(2)長庚亦謂之太白,即五星之金星也。

(3)五星各聚五行之精氣而成象。

(4)五行之中,金得其剛,故曰得五行之剛氣。

(5)《三國誌注》,嵇康,字叔夜,少有俊才,曠邁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譽,寬簡有大量。學不師授,博學多聞,長而好老、莊之業。恬靜無欲,性好服食,常采禦上藥。善屬文論,彈琴詠詩,自足於懷抱之中。

(6)三蜀,蜀郡、廣漢郡、犍為郡也,見四卷注。

(7)《世說注》:《晉陽秋》曰:呂安誌量開曠,有拔俗風氣。

(8)《史記》:陳平家乃負郭窮巷,以弊席為門,然門外多長者車轍。齊威王之時,喜隱,淳於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9)《周易·漸卦》:“九三,鴻漸於陸。”《詩·小雅》:“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穀,遷於喬木。”

天寶初,召見於金鑾殿,玄宗明皇帝降輦步迎,如見園、綺。論當世務,草答善書,辯如懸河,筆不停綴。(1)玄宗嘉之,以寶床方丈賜食於前,禦手和羹,德音褒美,褐衣恩遇,前無恩儔。遂直翰林,專掌密命,將處司言之任,多陪侍從之遊。他日,泛白蓮池,公不在宴,皇歡既洽,召公作序。時公已被酒於翰苑中,仍命高將軍扶以登舟,優寵如是。(2)既而上疏請還舊山,玄宗甚愛其才,或慮乘醉出入省中,(3)不能不言溫室樹,(4)恐掇後患,惜而遂之。

(1)禰衡《鸚鵡賦序》:“筆不停綴,文不加點。”

(2)《舊唐書·宦官傳》:天寶初,加高力士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進封渤海郡公。七載,加驃騎大將軍。範不稱力士名。而稱高將軍,非尊力士也,以見玄宗優寵太白之至耳。

(3)《漢書》:長公主共養省中。伏儼曰:蔡邕雲本為禁中,門閣有禁,非侍禦之臣,不得妄入。孝元皇後父名禁,避之,改曰省中。顏師古曰:“省,察也。言入此中,皆當察視,不可妄也。”

(4)《漢書》:或問孔光:“溫室省中樹皆何木也?”光嘿不應,更答以他語,其不泄如是。

公以為千均之弩,一發不中,則當摧橦折牙,(1)而永息機用,安能效碌碌者蘇而複上哉!(2)脫屣軒冕,(3)釋羈韁鎖,因肆情性,大放宇宙間。飲酒非嗜其酣樂,取其昏以自富;作詩非事於文律,取其吟以自適;好神仙非慕其輕舉,將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壯心,遣餘年也。

(1)《太平禦覽》》:王琚《教射經》曰:張弩,左手承橦,右手迎上。

《釋名》:腎,鉤弦者曰牙,似齒牙也,是橦者弩之匣,牙者弩之機鉤也。

(2)《史記·平原君傳》:“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索隱》曰:“《說文》雲:錄錄,隨從貌。《酷吏傳》:九卿碌碌奉其官,救過不瞻。碌碌,猶錄錄也。”《左傳》:“主人懸布,堇父登之,及蝶而絕之, 墜,則又懸之,蘇而複上者三。”《正義》曰:“蘇者,死而更生之名也。堇父墜而悶絕,似若死然,得蘇悟而複緣布上。”

(3)脫屣,見二十二卷注。

在長安時,秘書監賀知章號公為謫仙人,吟公《烏棲曲》雲:“此詩可以哭鬼神矣!”時人又以公及賀監、汝陽王、崔宗之、裴周南等八人為酒中八仙,朝列賦謫仙歌百餘首。俄屬戎馬生郊,(1)遠身海上,往來於鬥、牛之分,(2)優遊沒身。偶乘扁舟,一日千裏,或遇勝境,終年不移。長江遠山,一泉一石,無往而不自得也。晚歲,渡牛渚磯,至姑熟,悅謝家青山,(3)有終焉之誌。盤桓利居。(4)竟卒於此。其生也,聖朝之高士,其往也,當塗之旅人。

代宗之初,搜羅俊逸,拜公左拾遺,製下於彤庭,(5)禮降於玄壤,生不及祿,沒而稱官,嗚呼命與!(1)《老子》:“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上公往,“戰伐不止、戒馬生於郊境之上、久不還也。”

(2)《史記·正義》:吳地,鬥牛之分野,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也。

(3)牛渚磯、姑熟、青山,俱見前注。青山有謝眺舊宅,故曰謝家青山。

(4)《周易·屯卦》:“初九,磐桓利居貞。”孔穎達《正義》:“磐桓,不進之貌。處屯之初,動則難生,故磐桓也。不可進,惟宜利居處貞正。”

(5)彤庭,見一卷注。

傳正共生唐代,(1)甲子相懸,常於先大夫文字中見與公有潯陽夜宴詩,則知與公有通家之舊。

(1)《新唐書》:範傳正,字西老,鄧州順陽人。父倫,為戶部員外郎,與趙郡李華善,有當世名。傳正舉進士、宏辭,皆高第,授集賢殿校書郎,曆歙、湖、蘇三州刺史,有殊政,進拜宣歙觀察使,代還,改光祿卿。

早於人間得公遺篇逸句,吟詠在口。無何,叨蒙恩獎,廉問宣、池。(1)按圖得公之墳墓在當塗屬邑,因令禁樵采,備灑掃。訪公之子孫,欲申慰薦。凡三四年,乃獲孫女二人,一為陳雲之室,一為劉勸之妻,皆編戶甿也。(2)因召至郡庭,相見與語。衣服村落,形容樸野,而進退閑雅,應對詳諦,(3)且祖德如在,儒風宛然。問其所以,則曰:“父伯禽,以貞元八年不祿而卒。

(4)有兄一人,出遊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無官,父歿為民,有兄不相保,為天下之窮人。無桑以自蠶,非不知機杼;無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穡。況婦人不任,布裙糲食,(5)何所仰給,儷於農夫,(5)救死而已。久不敢聞於縣官,懼辱祖考,鄉閭逼迫,忍恥來告。”言訖淚下,餘亦對之泫然。因雲:“先祖誌在青山,遺言宅兆,(7)頃屬多故,殯於龍山東麓,地近而非本意。

墳高三尺,日益摧圮,力且不及,知如之何。”聞之憫然,將遂其請,因當塗令諸葛縱會計在州,得諭其事。縱亦好事者,學為歌詩,樂聞其語,便道還縣,躬相地形,卜新宅於青山之陽。以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8)遷神於此,遂公之誌也。西去舊墳六裏,南抵驛路三百步,北倚謝公山,即青山也,天寶十二載敕改名焉。因告二女,將改適於士族,皆曰:“夫妻之道,命也,亦分也。在孤窮既失身於下俚,仗威力乃求援於他門,生縱偷安,死何麵目見大父於地下?(9)欲敗其類,所不忍聞。”餘亦嘉之,不奪其誌,複井稅、免徭役而已。

(1)宣池二州,唐時屬江南西道。

(2)《史記》:“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說文》:“甿,田民也,武庚切。”

(3)諦,審也,都計切。

(4)《禮記》: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孔穎達《正義》:“不祿者,士祿以代耕,而今遂死,是不終其祿也。”

(5)《韻會》:糲,米不精也。”

(6)儷,偶也。

(7)《孝經》:“卜其宅兆而安措之。”唐明皇注,“宅,墓穴也;兆,瑩域也。”

(8)《周禮·司會》“以逆群吏之治,而聽其會計。”元和十二年,去寶應元年公卒時,得五十六年。

(9)《史記·留侯世家》:“大父開地,相韓昭侯。”應助曰:“大父,祖父也。”

今士大夫之葬,必誌於墓,有勳庸道德之家,兼樹碑於道。餘才術貧虛,不能兩致,今作新墓銘,兼刊二石,(1)一置於泉扃,一表於道路,亦峴首、漢川之義也,庶芳聲之不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