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記頌讚共二十首(3 / 3)

太白意謂函穀之地,已為祿山所據,未知何日平定,得能生入此關。洛川、嵩嶽之間,不但有同邊界,而風俗人民,亦且漸異華風。己之所以從永王者,欲效申包慟哭乞師,以救國家之難耳,自明不敢有他誌也,其心亦可哀矣。

其五森森望湖水,(1)青青蘆葉齊。歸心落何處,日沒大江西。歇馬傍春草,欲行遠道迷。誰忍子規鳥,(2)連聲向我啼。

(1)《廣韻》:森,大水也。”

(2)子規,即杜鵑鳥,鳴聲哀苦,若雲“不如歸去”,遠客聞之,心為淒惻。

郢門秋懷

郢門,即荊門也。唐時為峽州夷陵郡,其地臨江,有山曰荊門,上合下開,有若門象。故當時文士概稱其地曰荊門,或又謂之郢門。

西通巫、巴,東接雲夢,曆代常為重鎮。郢門一為客,巴月三成弦。(1)朔風正搖落,(2)行子愁歸旋,杳杳山外日,(3)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瀟湘煙。清曠諧宿好,(4)緇磷及此年。百齡何蕩漾,(5)萬化相推遷。(6)空謁蒼梧帝,(7)徒尋溟海仙。(8)已聞蓬海淺,(9)豈見三桃圓。(10)倚劍增浩歎,(11)捫襟還自憐。(12)終當遊五湖,灌足滄浪泉。(13)(1)吳均詩:“別離未幾日,高月三成弦。”

(2)《楚辭·九辯》:“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3)劉向《九歎》:“日杳杳以西頹。”

(4)《後漢書》:仲長統欲卜居清曠,以樂其誌。

(5)梁昭明太子《陶靖節集序》:“處百齡之內,居一世之中。”

(6)《莊子》:“若人之形,萬化而未始有極也。”

(7)吳均詩:“欲謁蒼梧帝,過問沅湘姬。”

(8)《十洲記》:蓬萊山,對東海之東北岸,周回五千裏,外別有圓海繞山。圓海水正黑,而謂之冥海也。無風而洪波百丈,不可得往來。上有九老丈人九天真王宮,蓋太上真人所居,惟飛仙能到其處耳。

(9)《神仙傳》:麻姑雲:“向到蓬菜,水又淺於往日。”

(10)《漢武故事》:東郡送一短人,長五寸,衣冠具足。上疑其精,召東方朔至,朔呼短人曰:“巨靈,阿母還來否?”短人不對。因指謂上:“王母種桃,三千年一結子,此兒不良,已三過偷之。失王母意,故被謫來此。”

上大驚,始知朔非世中人也。

(11)江淹詩:“倚劍臨八荒。”

(12)宋之問詩:“捫心空自憐。”

(13)洞庭、瀟湘、五湖、滄浪,俱見前注。

至鴨欄驛上白馬磯贈裴侍禦

《一統誌》:鴨欄磯,在嶽州臨湘縣東十五裏。吳建昌侯孫慮作鬥鴨欄於此。白馬磯,在嶽州巴陵縣境。《湖廣通誌》:白馬磯,在嶽州臨湘縣北十五裏。

側疊萬古石,橫為白馬磯。亂流若電轉,舉掉揚珠輝。臨驛卷緹幕,(1)升堂接繡衣。(2)情親不避馬,(3)為我解霜威。(4)(1)劉公幹詩:“明月照緹幕。”李善注:“緹,丹色也。”

(2)繡衣,用《漢書》繡衣直指事,見十一卷注。

(3)避馬,用《後漢書》桓典事。見九卷注。

(4)禦史為風霜之任,故曰霜威。

荊門浮舟望蜀江

胡三省《通鑒注》:荊門,在峽州宜都縣,其地有荊門山,故後人因以廣稱其境皆曰荊門耳。

春水月峽來,(1)浮舟望安極。正是桃花流,(2)依然錦江色。(3)江色綠且明,茫茫與天平。逶迤巴山盡,(4)搖曳楚雲行。(5)雪照聚沙雁,花飛出穀鶯。

(6)芳洲卻已轉,碧樹森森迎。(7)流目浦煙夕,(8)揚帆海月生。(9)江陵識遙火,應到渚宮城。(10)(1)《通典》:渝州巴縣有明月峽,其山上石壁有圓孔,形如滿月,故以為名。《方輿勝覽》:明月峽,在重慶府巴縣,石壁高四十丈,有孔若明月。

庾信《枯樹賦》:“臨風亭而唳鶴,對月峽而吟猿。”

(2)《漢書·溝洫誌》:“來春桃花水盛,必羨溢。”顏師古注;“《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花。蓋桃方花時,既有雨水,川穀冰泮,眾流猥集,波瀾盛長,故謂之桃花水耳。”《韓詩傳》雲:“三月桃花水。”

(3)《通典》:蜀郡成都縣有錦江。按:錦江,即蜀江也。成都人織錦既成,取此水濯之,則色更鮮麗,故又謂之錦江。

(4)《說文》:“逶迤,邪去貌。”《通典》:峽州夷陵郡巴山縣北有山,曲折似巴字,因以為名。

(5)鮑照詩:“搖曳高帆舉。”

(6)昭明太子《錦帶書》:“啼鶯出穀,爭傳求友之聲。”

(7)《說文》:“森,木多貌。”

(8)《後漢書·馮衍傳》:遊精宇宙,流目八紘。

(9)謝靈運詩:“揚帆采石華。”

(10)《通典》:荊州江陵縣,故楚之郢地,秦分郢置江陵縣,今縣界有渚宮城。《方輿勝覽》:江陵府有諸宮。《郡縣誌》:楚別宮也。《左傳》:楚子西沿漢沂江,將入郢。王在渚宮見之。今之城,楚船官地也。梁元帝名以渚宮。《一統誌》:諸宮,在江陵故城東南,楚建。梁元帝即位渚宮,即此。

陸放翁曰:杜子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李太白“蜀江綠且明”,用“濕”字、“明”字,可謂奪化工之巧,世未有拈出者。又放翁《入蜀記》曰:與兒輩登堤觀蜀江,乃知李太白《荊門望蜀江》詩“江色綠且明”,真善狀物也。

上三峽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1)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三朝上黃牛,(2)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1)《唐書·地理誌》:夔州巫山具有巫山。《一統誌》:巫峽,在夔州府巫山縣東三十裏,即巫山也。與西陵峽、歸峽並稱三峽。連山七百裏,略無斷處,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日月。巴水,謂三巴之水,經三峽中者而言。

《太平禦覽》《三巴記》曰:閬、白二水合流,自漢中至始寧城下八涪陵,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曰巴江。經峻峽中,謂之巴峽,即此水也。

(2)《太平寰宇記》:峽州夷陵具有黃牛山。盛弘之《荊州記》雲: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狀如人員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紆回,雖途經信宿,猶望見之。行者歌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自巴東舟行經瞿唐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

巴東,即歸州也,唐時隸山南東道。《方輿勝覽》:瞿塘峽在夔州東一裏,舊名西陵峽,乃三峽之門。兩崖對峙,中貫一江,望之如門。陸放翁《入蜀記》:瞿塘峽,兩壁對聳,上入霄漢,其平如削成,視天如匹練。《方輿勝覽》:巫峽,在巫山縣之西。《水經注》雲:杜宇所鑿,以通江水。圖經雲:引山當抗峰氓、峨,偕嶺衡嶽,凝結翼附,並出青霄,謂之巫山。有十二峰,上有神女廟、陽雲台,高百二十丈。

江行幾千裏,海月十五圓。始經瞿唐峽,遂步巫山巔。巫山高不窮,巴國盡所曆。(1)日邊攀垂蘿,霞外倚穹石。(2)飛步淩絕頂,(3)極目無纖煙。卻顧失丹壑,仰觀臨青天。青天若可捫,(4)銀漢去安在?望雲知蒼梧,記水辨贏海。(5)周遊孤光晚,(6)曆覽幽意多。積雪照空穀,悲風鳴森柯。歸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江寒早啼猿,鬆瞑已吐月。(7)月色何悠悠,清猿響嗽嗽。

(8)辭山不忍聽,揮策還孤舟。

(1)《山海經》:西南有巴國。郭璞注:今“三巴”是。杜元凱《左傳注》:巴國,在巴郡江州縣。《通典》:巴國,今清化、始寧、鹹安、符陽、巴川、南賓、南浦,是其地也。《文獻通考》:重慶府,古巴國,謂之“三巴”。

(2)《上林賦》:“觸穹石。”張揖注:“穹石,大石也。”

(3)郭璞詩:“翹手攀金梯,飛步登玉闕。”

(4)《後漢書》:“和熹鄧皇後嚐夢捫天,蕩蕩正青,若有鍾乳狀。乃仰嗽飲之。”章懷太子注:“捫,摸也。”

(5)《歸藏·啟筮》:“有白雲出自蒼梧,入於大梁。”《史記》:騶衍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考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褲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6)鮑照詩:“孤光獨徘徊。”

(7)吳均詩:“疏峰時吐月。”

(8)任昉《竟陵文宣王行狀》:“清猿與壺人爭旦。”張銑注:“清猿,謂猿鳴聲清也。”《楚辭》:“猿啾啾兮狖夜鳴。”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盡,(1)輕舟已過萬重山。

(1)楊齊賢曰:白帝城,公孫述所築。初,公孫述至魚複,有白龍出井中,自以承漢土運,故稱白帝,改魚複為白帝城。琦按:白帝城,在夔州奉節縣,與巫山相近。所謂彩雲,正指巫山之雲也。《水經注》:“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宿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穀傳響,哀囀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秋下荊門

荊門,已見前注。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1)此行不為鱸魚鱠,(2)自愛名山入剡中。(3)(1)《晉書》:顧愷之為殷仲堪參軍。仲堪在荊州,愷之嚐因假還,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塚,遭風,船敗。愷之與仲堪箋曰:“地名破塚,直破塚而出,行人安穩,布帆無恙。”

(2)《藝文類聚》:《世說》曰: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蓴菜羹、鱸魚鱠,曰:“人生貴適誌耳,何能從宦數千裏,以要名爵。”

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之見機而作。

(3)《廣博物誌》:刻中多名山,可以避災,故漢、晉以來,多隱逸之士。

沃州天姥,是其處。

江行寄遠

刳木出吳、楚,危槎百餘尺。(1)疾風吹片帆,日暮千裏隔。別時酒猶在,(2)已為異鄉客。思君不可得,愁見江水碧。

(1)《周易》:“割木為舟。”孔穎達《正義》:舟,必用大木刳鑿為之,故雲“刳木”也。蕭士贇曰:張騫乘槎,乃刳全木為之,今沅、湘中有此,名為艚船。

(2)吳均詩:“悲銜別時酒。”

宿五鬆山下荀媼家

五鬆山,在池州銅陵縣南五裏,詳見二十卷注。《漢書注》:文穎曰:“幽州及漢中,皆謂老嫗為媼。”孟康曰:“媼,母別名,音烏老反。”

顏師古曰:“媼,女老稱也。”

我宿五鬆下,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1)鄰女夜春寒。跪進彫胡飯,(2)月光明素盤。令人漸漂母,(3)三謝不能餐。

(1)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家作苦。”

(2)宋王《諷賦》:“為臣炊雕胡之飯,烹露葵之羹。”《本草》:陶弘景曰:“菰米,一名彫胡,可作餅食。”蘇頌曰:“菰生水中,葉如蒲葦,其苗有莖梗者謂之菰蔣草,至秋結實,乃彫胡米也。古人以為美饌。今饑歲,人猶采以當糧。”葛洪《西京雜記》雲: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為彫胡。菰之有首者,謂之綠節。李時珍曰:彫胡,九月抽莖,開花如葦芀,結實長寸許,霜後采之,大如茅針,皮黑褐色,其米甚白而滑膩,作飯香脆。杜甫詩“波漂菰米沉雲黑”,即此。《周禮》供禦,乃六穀、九穀之數。《管子》書謂之“雁膳”。

(3)漂母,見六卷注。

下涇縣陵陽溪至澀灘

《一統誌》:澀灘在寧國府涇縣西九十五裏,怪石峻立,如虎伏龍蟠。

澀灘鳴嘈嘈,兩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側石不容舠。(1)漁子與舟人,撐折萬張篙。

(1)《詩·國風》:“誰謂河廣,曾不容刀。”《鄭箋》:“不容刀,喻狹。小船曰刀。”孔穎達《正義》:“劉熙《釋名》雲:二百斜以下曰艇。

三百斛曰刀,江南所謂短而廣,安不傾危者也。”

李君實謂未二句,斷非太白語。

下陵陽沿高溪三門六刺灘

三門橫峻灘,六刺走波瀾。石驚虎伏起,水狀龍縈盤。何慚七裏瀨,(1)使我欲垂竿。

(1)李善《文選注》:《甘州記》曰:桐廬縣有七裏瀨,瀨下數裏至嚴陵瀨。《太平寰宇記》:七裏瀨即宮春渚也。《避暑錄話》:嚴陵七裏瀨,在洞下二十餘裏,兩山聳起壁立,連亙七裏,土人謂之瀧,訛為籠,言若籠中。

因謂初至為“入瀧”,即盡為“出瀧”。“瀧”本音閭江反。奔湍貌,以為若籠,謬也。七裏之間皆灘瀨,今因沈約詩,誤為一名,非是。嚴陵灘最大,居其中。《方輿勝覽》:七裏灘,距睦州四十餘裏,與嚴陵瀨相接。諺雲:“有風七裏,無風七十裏。”

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

《江南通誌》:黃山,在太平府城西北五裏,相傳浮丘翁牧雞於此, 又名浮丘山。此詩所謂及下首“雞鳴發黃山”,正是其處,在太平州當塗縣,與徽州、寧國二郡界內之黃山,名同而地異矣。

昨夜誰為吳會吟,(1)風生萬壑振空林。龍驚不敢水中臥,猿嘯時聞岩下音。

我宿黃山碧溪月,聽之卻罷鬆間琴。朝來果是滄洲逸,酤酒提盤飯霜栗。(2)半酣更發江海聲,客愁頓向杯中失。

(1)吳會,吳地也,詳十二卷注。

(2)《說文》:“酤,買酒也。”

宿蝦湖

黃山在池州府城南九十裏,大摟山在池州府城南七十裏,清溪在池州府城北五裏,蝦湖當與之相去不遠。

雞鳴發黃山,暝投蝦湖宿。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銀竹。(1)提攜采鉛客,結荷水邊沐。(2)半夜四天開,星河爛人目。明晨大樓去,(3)崗隴多屈伏。當與持斧翁,前溪伐雲木。

(1)張景陽詩:“森森散雨足。”劉良注:“森森,雨散貌。”

(2)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棧石星飯,結荷水宿。”

(3)太白古詩有“采鉛清溪濱,時登大樓山”之句,疑與此詩是一時之作。

西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1)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皓齒信難開,(2)沉吟碧雲間。勾踐征絕豔,揚蛾入吳關。(3)提攜館娃宮,(4)杳渺詎可攀。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1)《吳越春秋》:越王謂大夫種曰:“孤聞吳王淫而好色,惑亂沉湎,不領政事,因此而謀可乎?”乃使相者於國中,得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穀,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

吳王大悅。施宿《會稽誌》:苧蘿山在諸暨縣南五裏。《輿地誌》雲:諸暨縣苧蘿山,西施、鄭旦所居,其方石乃曬紗處。《十道誌》雲: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之諸暨紵蘿山賣薪女西施,山下有浣紗石。《一統誌》:浣浦,在諸暨縣治東南,一名浣渚,俗傳西子浣紗於此。

(2)曹植詩:“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

(3)沈約詩:“揚蛾一含睇,□□娟好且修。”

(4)《吳地記》:胥葬亭東二裏有館娃宮,吳人呼西施作娃,夫差置。今靈岩山是也。範石湖《吳郡誌》:硯石山,在吳縣西三十裏,上有館娃宮。

《方言》曰:吳有館娃宮,今靈岩寺即其地也。山有琴台、西施洞、硯池、玩花池,山前有采香徑,皆宮之故跡。

王右軍

《晉書》:王羲之起家秘書郎,征西將軍庾亮請為參軍,累遷長史。亮臨薨,上疏稱羲之清真,有鑒裁。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性愛鵝,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因求市之。道士雲:“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

右軍本清真,滯灑在風塵。(1)山陰遇羽客,要此好鵝賓。掃素寫道經,(2)筆精妙入神。(3)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1)孔稚珪《北山移文》:“瀟灑出塵之想。”

(2)鄭玄《禮記注》:“素,生帛也。”

(3)江淹《別賦》:“淵雲之墨妙,嚴樂之筆精。”蔡邕《篆書勢》:“體有六篆,妙巧入神。”《古詩》:“新聲妙入神。

上元夫人

《太平禦覽》:《茅君傳》曰:王母遣侍女郭密香與上元夫人相聞,茅固問王母:“不審上元夫人何真也?”曰:“三天真皇之母,上元之高真,統領十萬玉女之名錄者也。”及上元夫人來,聞雲中簫鼓聲,龍馬嘶鳴。既至,從者甚眾,皆女子,齊年十六七,容色明逸,多服青綾之衣,光彩奪目。上元夫人年未笄,天姿絕豔,服赤霜之袍,披青毛錦裘,頭作三角髻,餘發散垂之至於腰。戴九晨夜月之冠,鳴六山火藻之佩,曳鳳文琳華之綬,執流黃揮精之劍。入室向王母拜,王母坐止之,呼與同坐。

上元誰夫人?偏得王母嬌。嵯峨三角髻,餘發散垂腰。裘披青毛錦,身著赤霜袍。手提嬴女兒,(1)閑與風吹簫。眉語兩自笑,(2)忽然隨風飄。(3)(1)嬴女兒,謂秦穆公女弄玉,見六卷注。

(2)劉孝威詩,“窗疏眉語度,紗輕眼笑來。”

(3)阮籍詩:“魂氣隨風飄。”

蘇台覽古

範成大《吳郡誌》:姑蘇台,舊圖經雲在吳縣西三十裏,續圖經雲三十五裏,一名姑胥,一名姑餘。《史記·正義》雲:在吳縣西南三十裏橫山西北麓姑蘇山上。《山水記》雲:闔閭作,春秋遊焉。又雲:夫差作台,三年不成,積材五年乃成,造九曲路,高見三百裏。《越絕書》雲:閻廬造九曲路,以遊姑胥之台。《吳越春秋》言:闔廬晝遊蘇台。蓋此台始基於閻廬,而成千夫差,庶可以合傳記之說。

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隻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

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1)義士還家盡錦衣。(2)宮女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鷓鴣飛。

(1)《史記》:“越敗吳,越王勾踐欲遷吳王夫差於甬東,吳王自剄死。

越王滅吳,誅太宰嚭以為不忠而歸。

(2)義士,吳舒鳧以為“戰士”傳寫之訛,謂越人安得稱“義士”雲雲,未知是否。

商山四皓

《雍勝略》:商山,去商州東南九十裏,一名楚山,一名商洛山,形如商字,湯以為國號,郡以為名,漢四皓隱處。盛弘之《荊州記》曰:商州上洛縣有商山,其地險阻,林壑深邃,四皓隱焉。

白發四老人,昂藏南山側。(1)偃賽鬆雲間,(2)冥翳不可識。雲窗拂青靄,(3)交石壁橫翠色。龍虎方戰爭(4)於焉臼休息。秦人失金鏡,(5)漢祖升紫極。

(6)陰虹濁太陽,(7)前星遂淪匿(8)一行佐明兩,(9)欻起生羽翼。(10)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窅冥合元化,茫昧信難測。飛聲塞天衢,(11)萬古仰遺跡。

(1)《高士傳》:四皓者,皆河內織人也,或在汲。一曰東園公,二曰角裏先生,三曰綺裏季,四曰夏黃公,皆修道潔己,非義不動。秦始皇時。見秦政暴虐,乃退入藍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穀透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饑。唐、虞世遠,吾將安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不如貧賤而肆誌。”乃共入商、洛,隱地肺山,以侍天下定。及秦敗,漢高聞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終南山。不能屈己。陸機《周孝侯碑》:“昂藏寮采之士。”

(2)《後漢紀》:太原周黨,偃蹇自高。詳十六卷注。

(3)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左右青藹,表裏紫霄。”《廣韻》:“藹,雲狀。”

(4)班固《答賓戲》:“分裂諸夏,龍戰虎爭。”

(5)《尚書考靈曙》:“秦失金鏡。”注曰:“金鏡,喻明道也。”

(6)紫極,王者所居之宮。曹植表:“情注於皇居,心存乎紫極。”

(7)《春秋潛潭巴》:“虹出日旁,後妃陰協主。”楊齊賢注:“陰虹,以喻戚夫人。

(8)《晉書》:“心三星,天王正位也。中星曰明堂,天子位。前星為太子,後星為庶子。”

(9)《周易》:“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虞翻注:“兩,謂日月也。作,成也。日月在天,動成萬物,故稱作矣。”或以日與火為“明兩作”也。

(10)《漢紀》:上欲廢太子,呂後聞之,使留侯為太子計。留侯曰:“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曰東園公、夏黃公、角裏先生、綺裏季,皆逃在山中,然上高之。今令太子卑辭安車,迎此四人來,以為客,時隨入朝,則一助也。”

呂後從其計。四人果來,年皆八十,須眉皓白,故謂之“四皓”。及宴,置酒,太子侍,四人從。上怪而問之,四人前對,各言姓名,上乃驚曰:“吾召公等不奉詔,今侍太子者何?”四人對曰:“陛下喜罵輕士,臣等義不受辱,故亡。今聞太子仁孝,愛人敬士,天下莫不延頸願為太子死者,臣等故來。”上曰:“煩公等幸卒調護太子。”四人退,上召戚夫人指示曰:“吾欲易太子,彼四人者為之輔,羽翼已成,難搖動也。”太子遂定。

(11)盧湛詩:“日c 效忠,飛聲有漢。”《漢書》:“攀龍附鳳,並乘天衢。”

過四皓墓

《太平寰寧記》:四皓墓,在商州上洛縣西四裏。《雍勝略》“四皓墓,在商州西四裏金雞原。

我行至商、洛,(1)幽獨訪神仙。園、綺複安在?雲蘿尚宛然。荒涼千古跡,蕪沒四墳連。伊昔煉金鼎,(2)何年閉玉泉?隴寒唯有月,鬆古漸無煙。木魅風號去,山精雨嘯旋。(3)紫芝高詠罷,(4)青史舊名傳。(5)今日並如此,哀哉信可憐。

(1)商、洛,謂商山、洛水之間,詳二十卷注。

(2)江淹《別賦》:“煉金鼎而方堅。”李善注:“煉金為丹之鼎也。”

(3)賈公彥《周禮疏》:魅,人麵獸身而四足,好惑人,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說文》:魅,老精物也。《抱樸子》:山精之形,如小兒而獨足,走向後,喜來犯人。人入山,若夜聞人音聲,大語其名曰“跂知”而呼之,即不敢犯人也。一名:“熱內”,亦可兼呼之。又有山精,如鼓。赤色,亦一足,其名曰“暉”。《異苑》:《玄中記》:山精如人,一足,長三四尺,食山蟹,夜出晝藏。鮑照《蕪城賦》:“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風曝雨嘯,昏見晨趨。”

(4)紫芝,已見前首注。

(5)江淹《上建平王書》:“俱啟丹冊,並圖青史。”李善注:“《漢書》有《青史子》,《音義》曰:古史官記事。”

峴山懷古

《湖廣通誌》:峴山,在襄陽府城南十裏。歐陽公記曰:峴山臨漢上,望之隱然。蓋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於荊州。《襄沔記》曰:峴山南五百步,東臨漢水,上有羊祜碑、漢武壇。

訪古登峴首,(1)憑高眺襄中。(2)天清遠峰出,水落寒沙空。弄珠見遊女,(3)醉酒懷山公。(4)感歎發秋興,長鬆鳴夜風。

(1)峴首,謂峴山之巔。鮑照詩:“晨登峴山首。”後人因之,遂謂峴山曰峴首。孟浩然“峴首晨風送”,馬戴“白雲登峴首”,皆本此。

(2)襄中,襄陽也。

(3)張衡《南都賦》:“遊女弄珠於漢皋之曲。”李善注:《韓詩外傳》曰:鄭交甫將南適楚,遵彼漢皋台下,乃遇二女佩兩珠,大如荊雞之卵。”

(4)山公醉酒,見十五卷注。

蘇武

《漢書》:天漢元年,武帝遣蘇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於。既至匈奴,單於欲降之。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毛盡落。初,武與李陵俱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後漢使複至匈奴,常惠夜見漢使,教使者謂單於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係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使者如惠語以讓單於,單於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於是李陵置酒謂武曰;“今足下還歸,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

泣下數行,因與武訣。匈奴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

蘇武

在匈奴,十年持漢節。(1)白雁上林飛,空傳一書劄。牧羊邊地苦,落日歸心絕。渴飲月窟水,(2)饑餐天上雪。東還沙塞遠,北愴河梁別。(3)泣把李陵衣,相看淚成血。(4)(1)顏師古《漢書·高祖本紀注》:節,以毛為之,上下相重,取象竹節,因以為名,將命者,持之以為信。

(2)《長楊賦》:“西厭月窟,東震日域。”

(3)李陵《與蘇武詩》:“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

(4)李陵《與蘇武書》:“此陵所以仰天捶心而泣血者也。”

經下邱圯橋懷張子房

按《唐書·地理誌》,河南道有下邳縣,初隸泗州臨淮郡,元和中改隸徐州彭城郡。《水經注》:沂水於下邳縣北西流,分為二水。一水經城東屈從縣南注泗,謂之小沂水,水上有橋,徐、泗間以為“圯”。昔張子房遇黃石公於圯上,即此處也。《漢書注》:服虔曰:圯音頤,楚人謂“橋”曰“圯”。《說文》:東楚謂橋為“圯”。或嗤詩題“圯橋”

二字,為複用者。按庾信《吳明徹墓誌銘》:圯橋取履,早見兵書。則“圯橋”之稱,唐之前,早已有此誤矣。《一統誌》:圯橋,在邳州城東南隅,年久湮沒。《元和郡縣誌》;下邳縣有沂水,號為長利池,池上有橋,即黃石公授張良素書之所。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1)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2)潛匿遊下邳,豈曰非智勇?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歎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1)《漢書》:張良,字子房,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五世相韓故,良嚐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至博浪沙中,良與客狙擊秦皇帝,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鄧。良嚐閑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乃強忍,下取履,因跪進。父以足受之,笑去,良殊大驚。父去裏所,複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期此。”良因怪,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往。父又先在,複怒曰:“後何也?去,後五日複早來。”五日,民夜半往。有頃,父亦來。

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是,則為王者師。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已。”遂去不見。旦日,視其書,乃《大公兵法》。趙景真《與嵇茂齊書》,“龍睇大野,虎嘯六台。”

(2)吳舒鳧曰:《張良傳》雲,“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太白正用其語,刻本改為“天地皆震動”,天地何震動之有耶?”

金陵三首

晉家南渡日,此地舊長安。(1)地即帝王宅,山為龍虎盤。(2)金陵空壯觀,天塹淨波瀾。(3)醉客回橈去,(4)吳歌且自歡。

(1)晉元帝南渡江,於金陵即位,遂都之。

(2)鍾山龍蟠,石頭虎踞,諸葛武侯稱為帝王之宅,詳七卷《金陵歌》注。

(3)《隋書》:陳禎明三年,隋師臨江,後主從容言曰:“齊兵三來,周兵再來,無勿摧敗,彼何為者?”都官尚書孔範曰:“長江天塹,占以限隔南北,今日北軍豈能飛度耶?”

(4)顏師古《漢書注》:“楫謂棹之短者也。今吳越之人呼為橈。”

其二地擁金陵勢,(1)城回江水流。當時百萬戶,夾道起朱樓。(2)亡國生春草,王宮沒古丘。空餘後湖月,(3)波上對瀛州。

(1)《藝文類聚》:徐愛《釋問略》曰:建康北十餘裏有鍾山,舊名金陵山,漢未金陵尉蔣子文討賊,戰亡,靈發於山,因名蔣侯祠。故世號曰蔣山。

(2)謝朓詩:“透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摟。”

(3)《初學記》:建業有後湖,一名玄武湖。《景定建康誌》:玄武湖亦名蔣陵湖,亦名秣陵湖,亦名後湖,在城北二裏,周回四十裏,東西有溝流入秦淮,深六尺,灌田一百頃。《一統誌》:玄武湖,在應天府太平門外,周回四十裏,晉名北湖。劉宋元嘉未有黑龍見,故改名,今稱後湖。

其三六代興亡國,(1)三杯為爾歌。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陽多。(2)古殿吳花草,深宮晉綺羅。並隨人事滅,東逝與滄波。

(1)《小學紺珠》: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皆都建業。

(2)《景定建康誌》:洛陽四山圍,伊、洛、瀍、澗在中。建康亦四山圍,秦淮、直讀在中。故雲:“風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李白雲“山似洛陽多”,許渾雲“隻有青山似洛中”,謂此也。《太平寰宇記》:《丹陽記》雲:出建陽門望鍾山,似出上東門望首陽山也。

秋夜板橋浦泛月獨酌懷謝朓

《水經注》:江水經三山,又湘浦出焉,水上南北結浮橋渡水,故曰板橋浦。《太平寰宇記》;板橋浦,在升州江寧縣南四十裏,五尺源出觀山三十六裏,注大江。謝玄暉《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橋詩》雲:“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繩。(1)斜低建章闕,(2)耿耿對金陵。漢水舊如練,霜江夜清澄。長川瀉落月,洲渚曉寒凝。獨酌板橋浦,古人誰可征?玄暉難再得,(3) 酒氣填膺。(4)(1)謝朓詩:“玉繩低建章。”李善注:《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兩星,為玉繩星。”

(2)《宋書》:永光元年以石頭城為長樂宮,以北邸為建章宮。

(3)《南齊書》:謝朓,字玄暉,陳郡陽夏人。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

(4)江淹《恨賦》:“置酒欲飲,悲來填膺。”李善注:“填,滿也。”

過彭蠡湖

《史記正義》:《括地誌》雲:彭蠡湖,在江州浸陽縣東南五十二裏。

謝公人彭蠡,(1)因此遊鬆門。(2)餘方窺石鏡,(3)兼得窮江源。前賞跡可見,後來道空存。而欲繼風雅,豈惟清心魂。雲海方助興,波濤何足論?青嶂憶遙月,綠蘿愁鳴猿。水碧或可采,(4)金膏秘莫言。(5)餘將振衣去,(6)羽化出囂煩。(7)(1)謝靈運《入彭蠡湖口》詩:攀崖照石鏡,牽葉入鬆門。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靈物吝珍怪,異人秘精魂。金膏滅明光,水碧綴流溫。”李善注:“張僧鑒《潯陽記》曰:石鏡山,東有一圓石懸崖,明淨照見人形。”

顧野王《奧地誌》曰:自入湖三百三十裏,窮於鬆門,東西四十裏,青鬆遍於兩岸。呂向注:金膏,仙藥也。水碧,水玉也。此江中有之。

(2)《豫章古今記》:鬆門,在豫章北二百裏,江水繞山,上有鬆柏。《太平寰宇記》:鬆門山,在洪州南昌縣北,水路二百一十五裏,其山多鬆,遂以為名。北臨大江,乃彭蠡湖口,山有石鏡,光明照人。

(3)《太平廣記》:《幽明錄》曰:宮亭湖邊,傍山間有石數枚,其圓若鏡,明可鑒人,謂之石鏡。後有行人過,以火燎一枚,今不複明。

(4)《山海經》:“耿山多水碧。”郭璞注:“亦水玉類。”《西溪叢語》:“予嚐見墨子道書大藥中有‘水脂碧’。洪炎雜家引舊書雲:‘宮亭湖中有孤石介立,周圍一裏,竦直百丈,上有玉膏可采’,豈非水碧耶?”

(5)金膏,見十五卷注。

(6)左思詩:“振衣千仞岡,濯足萬裏流。”

(7)道家謂升仙曰羽化。

入彭蠡,經鬆門,觀石鏡,緬懷謝康樂,題詩書遊覽之誌

舊注:二篇或同或異,故並錄之。

謝公之彭蠡,因此遊鬆門。餘方窺石鏡,兼得窮江源。將欲繼風雅,豈徒清心魂。前賞逾所見,後來道空存。況屬臨泛美,而無洲諸喧。漾水向東去,(1)漳流直南奔。(2)空濛三川夕,(3)回合千裏昏。(4)青桂隱遙月,綠楓鳴愁猿。水碧或可采,金精秘莫論。(5)吾將學仙去,冀與琴高言。(6)(1)《書·禹貢》:嶓塚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濕至於大別,南入於江,東彙澤為彭蠡。孔安國《書傳》泉始出山為漾水,東南流為沔水,至漢中東流為漢水。《通誌略》;漢水名雖多而實一水,說者紛然,其原出興元府西縣嶓塚山為漾水,東流為沔水,又東至南鄭為漢水。有褒水,從武功來入焉。又東左與文水會,又東過西城,旬水入焉。又東過鄖鄉縣南,又屈而東南,過武當縣。又東過順陽縣,有淯水,自虢州盧氏縣北來入焉。

東過中廬,別有淮水,自房陵淮山東流入焉。又東過南漳荊山,而為滄浪之水,或雲在襄陽即為滄浪之水。又東南過宜城,有鄢水入焉。又東過鄀,敖水入焉。又東南臼水入焉。又東過雲、杜,而為夏水,有鄖水入焉。又東至漢陽,觸大別山,南入於江。班雲行一千七百六十裏。

(2)孔穎達《左傳正義》:《釋例》雲:漳水出新城沶鄉縣南,至荊山東南,經襄陽、南郡當陽縣入沮。《通誌略》:漳水出臨沮縣東荊山,東南至當陽縣,右入於沮。臨沮,今襄陽南漳縣。當陽,今隸荊門軍。《一統誌》:漳江,源出臨沮縣南,至荊州當陽北,與沮水合流,入大江。

(3)謝朓侍:“空濛如薄霧。”三川,三江也。按三江,孔安國、班固、鄭玄、韋昭、桑欽、郭璞諸說不一,惟鄭雲:左合漢為北江,右合彭蠡為南江,岷江居其中為中江。今考江水發源蜀地,最居上流,下至湖廣,漢江之水自北來會之,又下至江西,則彭蠡之水自南來會之,三水合流而東,以入於海,所謂三江既入也。《禹貢》既以岷江為中江,漢水為北江,則彭蠡之水為南江可知矣。蘇東坡謂岷山之江為中江,嶓塚之江為北江,豫章之江為南江,蓋本鄭說也。

(4)謝靈運詩:“州島驟回合。”王僧達詩:“黃沙千裏昏。”

(5)郭璞《江賦》:“金精玉英瑱其裏。”李善注:《穆天子傳》:“河伯曰:示汝黃金之膏。”郭璞曰:“金膏,其精汋也。”

(6)琴高事,見二十八卷注。

廬江主人婦

孔雀東飛何處棲,(1)廬江小吏仲卿妻。(2)為客裁縫君自見,城烏獨宿夜空啼。(3)(1)古詞:“孔雀東南飛,五裏一徘徊。”

(2)古樂府:“漢未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詩雲爾。”

(3)張華《禽經注》:“烏之失雌雄,則夜啼。”

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

《元和郡縣誌》:鄂州江夏郡有武昌縣,西至州一百七十裏。

清景南樓夜,風流在武昌。庚公愛秋月,乘興坐胡床。(1)龍笛吟寒水,天河落曉霜。我心還不淺,懷古醉餘觴。

(1)《世說》: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氣佳景清,佐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樓理詠,音調始遒。聞函道中有履聲甚厲,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許人步來,諸賢欲起避之,公徐雲:“諸君少住,老子於此處興複不淺。”因便據胡床,與諸人詠謔,竟坐。琦按:《世說》、《晉書》載庾亮南樓事,皆不言秋月,而太白數用之,豈古本“秋夜”乃“秋月”之訛,抑有他傳是據歟!望鸚鵡洲懷禰衡《一統誌》:鸚鵡洲,在武昌府城南,跨城西大江中,尾直黃鶴磯,乃黃祖殺禰衡處。衡嚐作《鸚鵡賦》,故遇害地得名。《海錄碎事》:黃祖殺禰衡,埋於沙洲之上,後人因號其洲為鸚鵡洲,以衡嚐為《鸚鵡賦》故也。二說不同,今並錄之。

魏帝營八極,蟻觀一禰衡。黃祖鬥筲人,殺之受惡名。吳江賦《鸚鵡》,(1)落筆超群英。鏘鏘振金玉,句句欲飛鳴。鷙鶚啄孤鳳,千春傷我情。(2)五嶽起方寸,隱然詎可平。才高竟何施,寡識冒天刑。(3)至今芳洲上,(4)蘭蕙不忍生。

(1)《後漢書》:禰衡少有才辯,而尚氣剛傲,好矯時慢物。建安初,來遊許下,孔融深愛其才,數稱述於曹操。操欲見之,衡素相輕疾,自稱狂病,不肯往,而數有恣言。操懷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殺之。聞衡善擊鼓,乃召為鼓吏。孔融退而數之,因宣操區區之意,衡許往。融複見操,說衡狂疾,今求得自謝。操喜,敕門者有客便通,待之極晏。衡乃著布單衣、疏巾,手持三尺棁杖,坐大營門,以杖捶地大罵。吏白:“外有狂生,坐於營門,言語悖逆,請收案罪。”操怒謂孔融曰:“稱衡豎子,孤殺之猶鼠雀耳!顧此人素有虛名,遠近將謂孤不能容之,今送與劉表,視當如何?”於是遣人騎送之劉表,及荊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賓禮之。後複侮慢於表,表恥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黃祖性急,故送衡與之,祖亦善待焉。祖長子射為章陵太守,尤善於衡。射時大會賓客,人有獻鸚鵡者,射舉卮於衡曰:“願先生賦之,以娛嘉賓。”衡攬筆而作,丈無加點,辭采甚麗。後黃祖在蒙衝船上,大會賓客,而衡言不遜順。祖慚,乃訶之,衡更熟視曰:“死公!雲等道?”祖大怒,令五百將出,欲加棰,衡方大罵,祖恚,遂令殺之。射徒跣來救,不及。乃厚加棺斂。衡時年二十六。

(2)梁簡文帝詩,“千春誰與樂。”

(3)《三國誌》:糾虔天刑,章厥有罪。

(4)《楚辭》:“采芳洲兮杜若。”

嚴滄浪曰:才高識寡,斷盡禰衡,李榕村曰:前二句向皆錯解,玩通章詩意,所痛惜於衡者深矣。雖有才高識寡之言,然至目為孤鳳,則操與祖皆鷙鶚之群耳。起句蓋言魏武經營天下,而視之直作螻蟻觀者,唯一禰衡也。

如此“營”字方有照應,“一”字方有著落。且下句鄙薄黃祖,河故起處張大曹操乎?

宿巫山下

昨夜巫山下,猿聲夢裏長。桃花飛淥水,三月下瞿塘。(1)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懷宋玉,(2)訪古一沾裳。

(1)巫山、桃花水、瞿塘,已見前注。

(2)宋玉《高唐賦》:“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楚辭》:“哀高丘之無女。”王逸注:“楚有高丘之山。或雲:高丘,閬風山上也。”舊說:高丘,楚地名也。《太平寰宇記》巫山縣有高都山。《江源記》雲:《楚辭》所謂巫山之陽,高丘之阻。高丘,蓋高都也。

金陵白楊十字巷

《六朝事跡》:白楊路,圖經雲:縣南十二裏石山岡之橫道是也。

白楊十字巷,北夾湖溝道。(1)不見吳時人,空生唐年草。天地有反覆,(2)宮城盡傾倒。六帝餘古丘,(3)樵蘇泣遺老。(4)(1)《一統誌》:潮溝,在應天府上元縣西四裏,吳赤烏中所鑿,以引江潮,接青溪,抵秦淮,西通運瀆,北連後湖。《六朝事跡》:《輿地誌》:潮溝,吳大帝所開,以引江潮。《建康實錄》雲:其北又開一讀,北至後湖,以引湖水,今俗呼為運瀆。其實自古城西南行者是運瀆,自歸蔣山寺門前東出至青溪者名潮溝,其溝向東,已湮塞,西則見通運讀。按《實錄》所載,皆唐事,距今數百年,其溝日益淹塞,未詳所在。今府城東門外,西抵城壕,有溝東出,曲折當報寧寺之前,裏俗亦名潮溝。此近世所開,非古潮溝也。

(2)《三國誌注》:《九州春秋》曰:馬騰、韓遂之敗,樊稠追至陳倉,遂語稠曰:“天地反覆,未可知也。”

(3)六帝,謂六代開國之帝也。

(4)《漢書》:“樵蘇後爂。”顏師古注:“樵,取薪也,蘇,取草也。”

謝公亭

原注:蓋謝朓、範雲之所遊。

《海錄碎事》:謝公亭,在宣州。太守謝玄暉置範雲為零陵內史,謝送別於此,故有新亭送別詩。《方輿勝覽》“謝公亭,在宣城縣北二裏。

《名勝誌》:謝公亭,在江南寧國府宣城縣北郭外,齊太守謝朓送別處。

舊經謂是朓送範雲之零陵內史處。

謝亭離別處,風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遊。

紀南陵題五鬆山

五鬆山,在南陵,已見二十卷注。胡震亨曰:此是詠古或感興詩也。舊本題作《紀南陵題五鬆山》,誤。

聖達有去就,潛光愚其德。(1)魚與龍同池,龍去魚不測。當時板築輩,豈知傅說情。(2)一朝和殷人,(3)光氣為列星。(4)伊尹生空桑,(5)捐庖佐皇極。

桐宮放太甲,攝政無愧色。三年帝道明,委質終輔翼。(6)曠哉至人心,萬古可為則,時命或大謬,(7)仲尼將奈何?(8)鸞鳳忽覆巢,麒麟不來過。龜山蔽魯國,有斧且無柯。(9)歸來歸去來,宵濟越洪波。

(1)《晉書·郭瑀傳》:“潛光九皋,懷真獨遠。”《史記》:“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韓詩外傳》:傅說負土而板築,以為大夫,其遇武丁也。李善《文選注》:“郭璞《三蒼解詁》曰:板,牆上下板。築,杵頭鐵遝也。”

(3)《書·說命》:“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4)《莊子》:“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陸德明《音義》:“崔雲:傅說死,其精神乘東維,托龍角,乃為列宿,今尾上有傅說星。”

(5)《水經注》:昔有莘氏女采桑於伊川,得嬰兒於空桑中,言其母孕於伊水之濱,夢神告之曰:“臼水出而東走。”母明視,而見臼水出焉,告其鄰居而走,顧望其邑,鹹為水矣。其母化為空桑,子在其中,有莘氏女取而獻之,命養於庖,長有賢德,殷以為尹,曰伊尹也。

(6)《史記》:伊尹為有莘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湯任以國政。湯崩,伊尹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既立,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伊尹攝行政。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太甲,而授之政。“委質”有二解。《左傳》:“策名委質。”孔穎達曰,“質,形體也。拜則屈膝而委身體於地,以明敬奉之也。”章懷太子《後漢書注》:“委質,猶屈膝也。《國語》:委質為臣,無有二心。韋昭解:質,贄也。士贅以雉,委質而退。”《史記索隱》:“服虔注:左氏雲古者始仕,必先書其名於策,委死之質於君,然後為臣。示必死節於其君也。”依前二說,作“哲”音讀。依後二說,作“至”音讀。

(7)《莊子》:“時命大謬也。”詳十一卷注。

(8)《家語》:孔子自衛入晉,至河,聞趙簡子殺竇犨鳴犢、舜華,乃臨河而歎曰:“丘聞之,刳胎殺夭,麒麟不至其郊;覆巢破卵,鳳皇不翔其邑。

何則?君子違傷其類也。”遂還,息於陬。

(9)孔子《龜山操》:“予欲望魯,龜山蔽之。手無斧柯,奈龜山何?”

《樂府詩集》:“《琴操》曰:《龜山操》,孔子所作也。季桓子受齊女樂,孔子欲諫不得,退而望魯龜山,作此曲,以喻季氏若龜山之蔽魯也。”《元和郡縣誌》:龜山,在充州泗水縣東北七十裏。陸賈《新語》:“有斧無柯,何以治之?”

夜泊牛渚懷古

原注:此地即謝尚聞袁宏詠史處。

《太平寰宇記》:牛渚山,在太平州當塗縣北三十五裏,突出江中,謂為牛渚磯,古津渡處也。《輿地誌》雲:牛渚山,昔有人潛行,雲此處通洞庭,旁達無底,見有金牛,狀異,乃驚怪而出。牛渚山北謂之采石,按今對采石渡口上有謝將軍祠。《淮南記》雲:吳初以周瑜屯牛渚。晉鎮西將軍謝尚亦鎮此城,袁宏時寄運船泊牛渚,尚乘月泛江,聞運船中諷詠,遣問之,即宏誦其自作《詠史詩》,於是大相歎賞。詳見七卷《勞勞亭》注。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1)楓葉落紛紛。

(1)木華《海賦》:“維長綃,掛帆席。”李善注:“劉熙《釋名》曰:隨風張幔曰帆,或以席為之,故曰帆席也。”

《滄浪詩話》:律詩有徹首尾不對者,盛唐諸公有此體。如孟浩然詩:“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舳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坐看霞色晚,疑是赤城標。”又“水國無邊際”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從字順,音韻鏗鏘,八句皆無對偶。趙宦光曰:律不取對,如李白“牛渚西江夜”雲雲,孟浩然“掛席東南望”雲雲,二詩無一句屬對,而調則無一字不律,故調律則律,屬對非律也。近有詩家竊取古調作近體,自以為高者,終是古詩,非律也。中晚之律,每取一貫而下,已自失款,況今日之以古作律乎?楊用修雲;“五言律,八句不對,太白、浩然有之,乃是平仄穩貼古詩也。”楊謬以對為律,亦淺之乎觀律矣。古詩在格與意義,律詩在調與聲韻,如必取對,則六朝全對者,正自多也,何不即呼律詩乎?律詩之名起於唐,律詩之法嚴於唐,未起未嚴,偶然作對,作者觀者慎勿以此持心,方能得一代作用之旨。王阮亭曰:此詩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者也。

姑熟十詠

姑熟溪

《太平寰宇記》:姑熟溪,在太平州當塗縣南二裏。姑熟,即古縣名。

此水經縣市中過,故溪即因地以名之也。《江南通誌》:姑熟溪,在太平府當塗縣南二裏,一名姑浦,合丹陽東南之餘水,及諸港來會,過寶積山入大江。周必大《泛舟遊山錄》:姑熟溪,水色紺碧,與河流不相雜。陸放翁《入蜀記》:姑熟溪,土人但謂之姑溪,水色正綠,而澄澈如鏡,纖鱗往來可數。溪南皆漁家,景物幽奇。

愛此溪水閑,乘流興無極。漾楫怕鷗驚,垂竿待魚食。波翻曉霞影,岸疊春山色。何處浣沙人?紅顏未相識。

丹陽湖

《元和郡縣誌》:丹陽湖,在宣州當塗縣東南七十九裏,周圍三百餘裏,與溧水縣分湖為界。《六朝事跡》:丹陽湖,圖經雲:在溧水縣西八十裏,與太平州當徐縣分界。唐李白嚐遊此湖,酷愛其景,乃張帆載酒,縱意往來而作詩曰“湖與元氣連,風波浩難止”雲雲。《太平府誌》:丹陽湖在府城東南,跨多福、黃池、積善、湖陽等鄉,徽池、寧國、廣德諸州之水彙之,與江寧之高淳、溧水,皆以湖心為界。東西七十五裏,南北九十裏,太平之巨浸也。

湖與元氣連,風波浩難止。天外賈客歸,雲間片帆起。龜遊蓮葉上,鳥宿蘆花裏。少女棹輕舟,歌聲逐流水。

謝公宅

《太平寰宇記》:青山,在太平州當塗縣東三十五裏。齊宣城太守謝朓築室及池於山南,其宅階址尚存,路南磚井二口。天寶十二年改為謝公山。《江南通誌》:謝朓宅,在太平府東南青山之椒,南齊謝朓守宣城時建別宅於此,今為保和庵。路旁有井,名謝公井。陸放翁《入蜀記》:青山南小市有謝玄暉故宅基,今為湯氏所居,南望平野極目,而環宅皆流泉、奇石、青林、文筱,真佳處也。由宅後登山,路極險巇。凡三四裏許,至一庵,庵前有小池曰謝公池,水味甘冷,雖盛夏不竭。

青山日將瞑,寂寞謝公宅。竹裏無人聲,池中虛月白。荒庭衰草遍,廢井蒼苔積。唯有清風閑,時時起泉石。

陵歊台

《方輿勝覽》:淩歊台,在太平州城北黃山上。宋武帝南遊,嚐登此台,乃建離宮焉。《江南通誌》:淩歊台,在太平府當塗縣黃山,有石如案,高可五尺,頂平而圓,宋武帝建宮避暑處。周必大《泛舟遊山錄》:出北門五裏餘,登淩歊台,台在黃山上,本不高,而望甚遠。西南即青山,卻顧采石、天門及溧陽、和州諸山,皆在目中。

曠望登古台,台高極人目。疊嶂列遠空,(1)雜花間平陸。(2)閑雲入窗牖,野翠生鬆竹。欲覽碑上文,苔侵豈堪讀?

(1)王筠詩:“開窗延疊嶂。”

(2)丘希範《與陳伯之書》:“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謝瞻詩:“夕陰暖平陸。”《爾雅》:“大野曰平,高平曰陸。”

桓公井

《一統誌》:桓公井,在太平府城東五裏白紵山,晉桓溫所鑿。

桓公名已古,廢井曾未竭。石甃冷蒼苔,寒泉湛孤月。(1)秋來桐暫落,春至桃還發。路遠人罕窺,誰能見清澈?

(1)按《廣韻》:湛,與沉同,音皆直深切。兼引《漢書》“從俗浮湛’句於“湛”字下,蓋“沉”、“湛”古通用也。

慈姥竹

《藝文類聚》:《丹陽記》曰:江寧縣南四十裏有慈母山,積石臨江,生簫管竹。王褒《洞蕭賦》所稱,即此竹也。其竹圓致,異於眾處。自伶倫采竹嶰穀,其後惟此幹見珍。故曆代常給樂府,俗呼為鼓吹山。李善《文選注》:《江圖》曰:慈母山,此山竹作簫笛,有妙聲。《太平府誌》:慈姥山,在當塗縣北四十裏,積石俯江,岸壁峻絕,風濤洶湧,估舟嚐依此以避。其山產竹,圓體而疏節,堪為簫管,聲中音律。

野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龍吟曾未聽,(1)鳳曲吹應好。(2)不學蒲柳凋,(3)貞心常自保。

(1)龍吟,用馬融《笛賦》中語,見五卷注。

(2)鳳曲,用簫史事,見六卷注。

(3)《晉書》:顧悅之曰:“蒲柳常質,望秋先零。”蒲柳,今之水楊也。

其葉易凋落。

望夫山

《太平寰宇記》:望夫山,在太平州當塗縣北四十七裏。昔有人往楚,累歲不還,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為石。其山臨江,周圍五十裏,高一百丈。

顒望臨碧空,(1)怨情感離別。江草不知愁,岩花但爭發。雲山萬重隔,音信千裏絕。春去秋複來,相思幾時歇?

(1)《廣韻》:顒,仰也。

牛渚磯

《江南通誌》:牛渚山,在太平府城西北三十五裏。山下有磯,曰牛渚磯,與采石磯相屬,亦名燃犀浦。晉溫嶠燃犀照水族於此。《太平府誌》:牛渚磯,在當塗縣采石山下,江漘有石柱高丈許,突兀峭壁間,相傳古有金牛見此,故名。《後漢誌》丹陽疆域獨稱“南有牛渚”,孫吳、東晉每宿重兵其地。

絕壁臨巨川,連峰勢相向。亂石流洑間,(1)回波自成浪。但驚群木秀,莫測精靈狀。(2)更聽猿夜啼,憂心醉江上。(3)(1)《韻會》:“洑,水洄也。”

(2)《異苑》:晉溫嶠至牛渚磯,聞水底有音樂之聲,水深不可測,傳言其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車馬,著赤衣幘。其夜,夢人謂曰:“與君幽明道隔,何意相照耶?”

(3)《詩·國風》:“憂心如醉。”

靈墟山

《方輿勝覽》:靈墟山,在當塗縣南十裏。《一統誌》:靈墟山,在太平府城東北三十五裏,世傳丁令威學道飛升於此山椒,壇址猶在。山有洞,後有井,大旱不竭。

丁令辭世人,拂衣向仙路。(1)伏煉九丹成,(2)方隨五雲去。(3)鬆蘿蔽幽洞,桃杏深隱處。不知曾化鶴,遼海歸幾度?

(1)《搜神後記》: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墟山,後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敵人民非,何不學仙塚累累?”遂高上衝天。今遼東諸丁雲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江南通誌》:丁令威,遼東人、為涇縣令、遊姑熟,樂靈墟山泉石幽秀,煉丹於此。丹成,翔虛去。

(2)《抱樸子》:第一之丹名曰丹華,第二之丹名曰神符,第三之丹名曰神丹,第四之丹名曰還丹,第五之丹名曰餌丹,第六之丹名曰煉丹,第七之丹名曰柔丹,第八之丹名曰伏丹,第九之丹名曰寒丹。凡服九丹,欲升天則去,欲且止人間亦任意,皆能出入無間,不可得而害之矣。

(3)五雲,見七卷注。

天門山

《太平寰宇記》:天門山,在太平州當塗縣西南三十裏。有二山夾大江,東曰博望,西曰天門,按《郡國誌》雲:天門山,亦名蛾眉山,楚獲吳艅艎於此。兩山相對,時人呼為東梁山、西梁山。《輿地誌》雲:博望、梁山,東西隔江,相對如門,相去數裏,謂之天門。宋孝武詔曰:梁山層岫雲峙,流同海嶽,天表象魏,以旌國形,仍以二山立闕,故曰“天門”焉。《太平府誌》:天門山,在郡西南三十裏,亦稱東梁山,與和州西梁山夾大江對峙,自江中遠望,色如橫黛,修嫵靜好,宛宛不異蛾眉,故又名蛾眉山。

迥出江上山,雙峰自相對。岸映鬆色寒,石分浪花碎。(1)參差遠天際,縹緲晴霞外。落日舟去遙,回首沉青靄。(2)(1)柳顧言詩:“浹疊浪花生。”

(2)江淹詩:“虛空起青靄,崦嵫生暮霞。”

蘇東坡曰:過姑熟亭下,讀李白《十詠》,疑其淺近。孫邈雲:聞之王安國,此乃李赤詩。秘閣下有赤集,此詩在焉,白集中無此。赤見柳子厚集,自比李白,故名赤,其後為廁鬼所惑而死。今觀其詩隻如此,而以比李白,則其人心恙已久,非廁鬼之罪也。陸放翁《入蜀記》:《李太白集》有《姑熟十詠》,予族伯父彥遠嚐言:東坡自黃州還,過當塗讀之,撫手大笑曰:“贗物敗矣,豈有李太白作此語者!”郭功父爭以為不然,東坡笑曰:“恐是太白後身所作耳。”蓋功父少時,詩句俊逸,前輩或許之以為太白後身,功父亦遂以自負,故東坡因是戲之。或曰《十詠》及“歸來乎”、“笑矣乎”、《僧伽歌》、《懷素草書歌》,太白舊集本無之,宋次道再編時貪多務得之過也。

§§李白全集卷之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