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長安崔少府叔封遊終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見寄(1 / 3)

《唐書》長安縣南五十裏太和穀有太和宮,武德八年置,貞觀十年廢。二十一年複置,曰翠微宮。籠山為苑,元和中以為翠微寺。《元和郡縣誌》:太和宮,在長安縣南五十五裏終南山太和穀,武德八年造,貞觀十年廢。二十一年以時熟,公卿重請修築,於是使將作大匠閻立德繕理焉,改為翠微宮,今廢為寺。《雍錄》:翠微宮,武德八年改名太和,在終南山上。貞觀二十一年改翠微宮,寢名含風殿。蘇文忠詩曰“植立含風廣殿”,用此也。太宗於此宮上仙。楊大年《談苑》曰:宮在驪山絕頂,太宗嚐避暑於此。後改為寺,寺亦廢。《法苑珠林》:今上皇帝恭膺寶位,慶祚惟新,思罔極於先皇,濡惠津於群品。鼎湖之駕,邈矣不追。長陵之魂,悠然滋永。聿興淨業,標樹福田。先帝所幸之宮,翠微、玉華,並舍為寺,供施殷厚,緣設雕華。據此所稱今上皇帝,是指高宗而言。則《唐書》所雲元和中為翠微寺者,非矣。又諸書皆雲在終南山,而《談苑》雲在驪山者,又非矣。太白詩題亦其一證。金沙泉,湮沒無可考。河伯見海若,做然誇秋水。(1)小物昧遠圖,寧知通方士。(2)多君紫霄意,獨往蒼山裏。地古寒雲深,岩高長風起。初登翠微嶺,(3)複憩金沙泉。踐苔朝霜滑,弄波夕月圓。飲彼石下流。結蘿宿溪煙。鼎湖夢淥水,龍駕空茫然。(4)早行子午關,(5)卻登山路遠。拂琴聽霜猿,滅燭乃星飯。人煙無明異,鳥道絕往返。攀崖倒青夭,下視白日晚。既過石門隱,還唱石潭歌。涉雪搴紫芳,(6)濯纓想清波。此人不可見,此地君自過。為餘謝風泉,其如幽意何。

(1)《莊子》:“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涯之間,不辨牛馬。於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麵而視,不見水端。於是河伯始旋其麵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吾非至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涯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陸德明注:若,海神也。

(2)《漢書》:通方之士,不可以文亂。顏師古注:方,道也。

(3)《舊唐書·太宗紀》:貞觀二十三年四月己亥,幸翠微宮。五月己已,上崩於含風殿。

(4)鼎湖龍駕,黃帝升天事,見三卷注。以喻太宗上仙也。

(5)《唐書·地理誌》,長安縣南有子午關。《漢書》:王莽以帝後有子孫瑞,通子午道。子午道,從杜陵直絕南山,徑漢中。顏師古注: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當,故謂之子午耳。今京城直南山有穀,通梁漢道,名子午穀。又宜州西界、慶州東界有山,名子午嶺,計南北直相當。此則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共為子午道。《元和郡縣誌》:子午關,在長安縣南一百裏。王莽通子午道,因置此關也。《一統誌》:子午穀,在西安府城南一百五裏。子午關,在子午穀中,漢平帝時置關。

(6)《廣雅》:“搴,取也。”《史記注》:“臣瓚曰:拔取曰搴。”江淹詩:“終覿紫芳心。”李善注:“紫芳,紫芝也。”

贈李十二

崔宗之涼秋八九月,白露空園亭。耿耿意不暢,梢梢風葉聲。思見雄俊士,共話今古情。李侯忽來儀,(2)把袂苦不早。清論既抵掌,(3)玄談又絕倒。(4)分明楚、漢事,曆曆王霸道。擔囊無俗物,(5)訪古千裏餘。袖有匕首劍,(6)懷中茂陵書。(7)雙眸光照人,(8)詞賦淩《子虛》。(9)酌酒弦素琴,霜氣正凝潔。平生心事中,今日為君說。我家有別業,寄在嵩之陽。明月出高岑,清溪澄素光。雲散窗戶靜,風吹鬆桂香。子若同斯遊,千載不相忘。

(1)《舊唐書》:尚書省有左司郎中一員,從五品上。崔宗之事跡,見十卷注。

(2)崔少府女詩:“哲人忽來儀。”

(3)《戰國策》: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抵掌而談。

(4)《世說注》:《衛玠別傳》曰:王平子高氣不群,邁世獨傲,每聞玠之語議,至於理會之間,要妙之際,輒絕倒於地。前後三聞,為之三倒。時人遂曰:“衛君談道,平子三倒。”

(5)《戰國策》:贏滕履蹺,負書擔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