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她來說,婆婆對她的好,就是連續說上十天十夜,也隻能說出萬分之一罷了。
她不希望看完信後,才知道自己其實是婆婆撿來的棄嬰,毫無血緣關係,而她的父母婆婆也並不知曉,那她就真的變成這個世上被親生父母狠心遺棄的可憐孤兒了,甚至可憐到將來百年之後,都不知道自己的親人到底是誰,最後含恨而終。
這對她來說真得太過殘忍了,說實話,她寧願不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世,就這麼認為婆婆是她唯一的親人過完這一輩子,也是一種無怨無悔的幸福。
至於她的父母,小時候懵懂無知的煙雨也試著問過多次,但每次婆婆都會突然間變得很傷感,沉默良久之後就是默默地流淚,久而久之,漸漸長大且懂事的她也就乖巧地不再追問了。
當然了,這並不代表她不想知道自己的身世,而是不願意看到最疼愛她的婆婆傷心。隻好將自己對身世的好奇心深深地埋葬在了內心深處。
盡管婆婆從來不願意提及她的身世,卻從小就一再告誡她,她是個回民,是一個有信仰的少數民族的孩子。
當幼小的煙雨疑惑地問起“回民”是什麼意思時,她婆婆還很鄭重其事地給她講解了“回民”的含義。
她說回民的“回”字,是沿用伊斯-蘭教在中國的舊稱“回回教”中的“回”,而“回”字可以理解為“大口裏有小口”,之所以采用“回”字,其用意旨在告誡人們要言行一致,而且這與伊斯-蘭教的信仰——“口舌承認,心裏誠信(穆罕默德奉安拉之命的宣教)”是相符合的。
起初煙雨太小時,聽了婆婆的解釋,仿佛聽天書一般,直到她上了高中後,才漸漸明白了“回民”的含義,和擁有了自己的信仰。
而她的婆婆也是以身作則,無論吃穿用度,還是平時的言行舉止,都沒有違背自己的信仰,時時刻刻潛移默化地感染著煙雨。
也正是煙雨心裏有了不可動搖的信仰,讓原本就心地善良、聰明伶俐、蕙心蘭質的她長大後,成長為一個賢良淑德、心善誌堅、才貌雙全的好女孩。
對煙雨來說,從小和婆婆一起在回坊小學習巷的老式宅院裏生活的日子,是她最幸福的時光了。
隻可惜幸福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四年前七月下旬的一個中午,當她激動地拿到西安交通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給婆婆報喜時,沒想到午睡剛醒來的她婆婆,也許是太過興奮煙雨考上大學,一時激動,居然突發腦溢血,當場臥床不起,在吃力地從枕頭夾層裏找出一封信交給煙雨,又很含糊地最後交代了煙雨幾句話後,就再也沒有睜開眼睛。
盡管隨後醫院急救車趕到了,也還是沒能將她的婆婆搶救過來。
那一刻,煙雨也是欲哭無淚,原本是該高興的日子,卻成了她每次回想起來,都會心痛很久的日子。
在處理完婆婆的後事,煙雨回到家,見到婆婆留給她的唯一遺物——也就是這封信後,她再次哭的昏死過去。
當她再次醒來時,她猛然間想起,婆婆臨終前有氣無力地告訴她,想要知道自己的身世,隻需打開這封信,按照裏麵說的去做自然就會知道了。
還說這封信是她在煙雨才一歲時就寫好了,一直放在枕頭夾層裏,就是以防自己突發不測,也不會害得煙雨永遠失去了解自己身世的機會。
不過,讓煙雨不解的是,婆婆在臨終前居然再三叮囑她,那就是這封信不能在她死後馬上打開,隻有在四年後她順利拿到大學畢業證的那一天才能拆開,而且最晚在那一年的國慶節當天必須打開,否則她就永遠沒有機會知道自己的身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