歹徒還在瘋狂地敲擊著車門。小吳急中生智,抓起水杯,奮力朝保溫罐前麵的車廂頂擲去,高喊一聲:“手榴彈!”隻聽“咚”的一聲,瓷杯碎片紛飛,嚇得歹徒魂飛魄散,扔下鐵棍跳車逃跑。

大家長籲一口氣,一場突發事件在有驚無險中安全度過了。從此,大家更添了一分小心。

經過三天三夜長途跋涉,克服了種種困難,護送專列終於安全抵達了甘肅某地。在到達飛船發射基地的時候,大家繃緊的神經才放鬆下來。

萬裏鐵道線,又一次記下了武警戰士對航天事業的忠誠。他們盼望著早日看到中國的“神舟3號”飛上藍天。推遲神舟三號發射時間

2001年11月1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聽了前方試驗情況的報告後,當即在《關於“神舟3號”飛船進展情況的報告》上批示:

要絕對保證安全,既然發現了問題,一定要徹底解決,切勿搶時間。

當時,試驗隊400多人都在發射場等消息。他們多麼希望“神舟3號”飛船發射按計劃進行。可沒想到事與願違,推遲3個月發射,試驗隊隻好撤離發射基地。

這在中國40多年航天史上是少有的,許多同誌都不願意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有的人甚至失聲痛哭。

“神舟3號”飛船被留在發射場準備排故,又要開大底了,專家們麵臨的是更加嚴峻的考驗。

“神舟”總設計師戚發軔默默地站在已經組裝好的飛船麵前,伸手摸了摸冰冷的飛船。搞了一輩子航天事業,這些東西在他眼裏比自己的生命還寶貴。看著好端端的船體被連底全盤端下,真是心如刀絞。

中國第一艘電性船改試驗船“神舟1號”發射成功了。第二艘正樣飛船“神舟2號”也發射成功了。“神舟3號”發射,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要來發射場觀看。

以前,載人航天工程一直都是按照中央的要求隻幹不說,江澤民來發射場,意味著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要向全世界公開。對於載人航天各大係統來說,壓力無疑增大了。為了中國的“神舟3號”早日順利發射,航天科研人員加班加點。

然而,“神舟3號”的研製,卻遇到了前兩個飛船沒遇到的新問題,遲遲無法進場。

“神舟1號”、“神舟2號”飛船返回艙都沒有安裝備份傘,“神舟3號”飛船出廠,在清理飛船技術上的疑難點時,大家認為減速傘裝置是個薄弱環節,需要改進。

為此,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謝名苞請來了航空工業係統、空軍傘兵部隊、中國科學院和部分大學的一大批設計專家,對飛船的降落傘進行了一次全國性的大合作,終於把降落傘的問題解決了。

2001年9月30日,“神舟3號”飛船終於在萬眾期盼中進入發射場了。大家當時是多麼興奮呀!因為按照計劃,中國的“神舟3號”不久就要飛上天空了。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01年10月,當全國絕大多數的人們還在享受“十一”長假帶來的輕鬆和愜意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領導家中的電話相繼傳出了緊張不安的聲音。

原來,10月3日這天,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在對飛船進行電纜導通測試時,發現壓力傳感器有一個點不導通。此前,飛船單艙都曾分別做過導通測試,證明狀態良好,但兩邊接起來,就是有一個點不導通,測試了好幾遍,都是這個結果。

其實在飛船進入發射場之前,這個問題就曾經出現過一次。據“神舟”飛船總體技術負責人楊宏回憶,當時認為有一個插座匹配不好,操作人員先把它拿了下來,換上了另外一個,發現沒有問題,所以也就沒有引起注意。有問題的插座隻是放在櫃子裏一鎖就完事了,並沒有送到失效中心進行失效分析。

可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在發射場上這個問題又出現了。在“隻準成功,不許失敗”的心理重壓下,敏感的航天人起了疑心,飛船上這種插座有70多個,會不會是批次性問題?

所謂批次性問題,就是指同類插座都有問題,而不是個別插座有問題。如果是批次性問題,就意味著飛船上的幾十個同類插座全部屬於懷疑對象,都要重新更換。

全部更換插座,可不是小問題,飛船就又得拆開大底。雖然大家曾為“神舟1號”飛船開過大底,已經有了這方麵的經驗,但開飛船大底畢竟還是一件風險非常大的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專家很為飛船擔心。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當時專家提出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這個產品,“神舟1號”、“神舟2號”都使用過,經過了發射的實踐考驗。另外,插座隻有一個插針不能導通,但備份插針是通的,完全可以保證每條信號的通路,可以不換插座,任務按原計劃進行。

如果要更換插座,在生產廠家還沒有新產品問世的情況下,最快也要等上3個月,這就意味著已經準備好長一段時間的“神舟3號”飛船發射要全部中止,大隊人馬撤離發射場。在理由不充分的情況下,沒有必要根據一個並不充分的假設而大動幹戈。再說“神舟3號”上沒有真人,隻有一個實驗用的“模擬人”,沒必要“大動幹戈”,為一個點耽誤一艘船。

另一種意見是,備份隻能用在天上,“神舟3號”要和載人狀態一致,如果地麵測試就用了備份,上天之後怎麼辦?現在還不能確定插座是不是批次性的問題,如果是批次性問題,說不定“神舟1號”、“神舟2號”就是帶著問題上天的。

“神舟3號”是一個重要的技術狀態,“神舟5號”要載人,如果拖到“神舟4號”再改,發射前考核的子樣就更少,那就無法保證載人飛行的可靠性,所以,對這一問題一定要查清楚,該更換的就更換。

在世界航天史上,也曾經出現過類似情況,並且因為沒有推遲發射,出現了慘劇。

1960年10月22日,蘇聯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發射場上,著名航天專家科羅廖夫在準備發射金星探測器時,因發現運載火箭出現故障而決定推遲發射。

但親臨發射場觀看的蘇聯導彈部隊司令涅傑林元帥極為不快地命令道:“今天無論如何要排除故障,保證明天按時發射!”

但科羅廖夫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檢查和排除故障,隻得於10月23日上午再次發射,結果火箭爆炸,在現場的涅傑林元帥等100餘名軍人和科學家不幸罹難,釀成了世界航天史上人員傷亡最多的一次慘劇。

飛船係統總指揮袁家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他和戚發軔等人商量:不換,飛船就帶著問題上天;如果要換,飛船可能就得重新運回北京,試驗隊伍也要撤場,這可是工作人員半年多時間爭分奪秒才搶出來的時間啊!換與不換,袁家軍左右為難。

要在船艙裏換掉70多個插座,還能保證飛船的安全嗎?飛船還得開大底,密封板也要廢了,這比重新生產還難……戚發軔也為此徹夜難眠。

現場的試驗隊成員都希望這隻是一個個別的偶然事件,這樣,大隊人馬不至於撤場,“神舟3號”飛船能夠按期發射。

接到報告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立即派出了以元器件首席專家朱明讓為組長的專家組緊急飛往酒泉基地。臨行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王禮恒對朱明讓說:

你這次去責任重大,你們的意見將決定“神舟3號”飛船能否如期發射。

剛剛對接好的飛船,不得不把插頭全部拔下來。全部拔下來後,工作人員開始小心翼翼地檢查這些飛船的“神經”線路。

穿艙插座有70多個,節點1000多個。工作人員查了整整一個下午,才查出來,那麼多節點隻有一個點不導通,實在太難查了。有的工作人員認為,信號線都是雙點雙線相互備份,一點不通,應該沒有什麼大礙。

後來,有故障的插座送到了專家組,專家組將有故障的插座打開,發現不導通是因為部分電路與銅插針接觸不良造成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當時分管載人航天工程的副總指揮張慶偉一接到報告,就趕緊讓實驗室的人員先做分析,以便為決策打基礎。他是搞總體設計出身的人,明白產品質量對工程成敗的影響。

接插件是最基礎性的東西,在飛船生產時也是最早安裝上去的元器件。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對於航天產品的質量問題,張慶偉花了大量的心血,現在接插件出現不導通的情況,他深感工作做得還遠遠不夠,大家的質量意識還沒有完全到位。

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胡世祥在來酒泉衛星發射基地之前,先征求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王禮恒的意見。

王禮恒認為:

如果“神舟4號”要換,那還不如“神舟3號”這次也換了。

一周的時間過去了,由於大家對更換插座的事情還在討論中,胡世祥打電話讓正在深圳開會的張慶偉趕緊回發射場。

聽到穿艙插座的問題,張慶偉也很著急。會開了一半他就提前離開了,當天就趕航班飛到了蘭州。這時已經是10月了,蘭州正在下雨,天氣比深圳冷得多,他在蘭州添了件毛衣,就連夜驅車趕往發射場。

因為修路,到處都是挖起來的土堆,加上下雨,泥濘得無法行走,晚上也看不清楚,挺危險的。但張慶偉已顧不上這些,一邊趕路,一邊考慮怎麼處理這件事比較好。第二天趕到發射場,他直接來到胡世祥的房間。

胡世祥說:“一方要換,一方不換。你是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分管這項工作的副總經理,你說怎麼辦?”

張慶偉這些天也天天通過電話了解現場情況,現在胡世祥征求自己的意見,張慶偉慎重地說:

聽了他們的意思,雙點備份能保證信號的暢通,這隻是一條保進度的退路。從載人航天的要求來講,飛船不能帶問題上天,既然地麵上已經發現了問題,就必須要把它解決好。況且,我們還沒有到了非要發射不可的時候,如果指揮部決定要換,我是讚成的,也可借機會整頓一下產品的質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一下大家的質量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