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被問起這樣辛苦的工作為什麼不交給工程隊來做時,韓曉健她們回答說:

我們這些女同誌雖然也愛整潔,但讓外麵的工人做我們不放心啊!

在其他工作人員的協助下,300多根電纜全部接通。測量間的數據采集終端顯示:新鋪設的電纜全部導通正常!接下來要進行的就是飛船振動試驗了。

高低頻振動試驗,是檢驗飛船結構、暴露設計缺陷、克服隱患的力學試驗。經受住試驗的飛船,才能安然升入太空。否則,飛船發射的進程將陷入無法想象的泥沼。轉運飛船是所裏工作中的重要一環,而轉向運動是飛船轉廠運輸時經常要做的工作。

振動試驗大廳內,各位首長、專家、技術人員濟濟一堂,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飛船總設計師戚發韌,中國十大傑出青年之一、飛船總指揮袁家軍、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龐賀偉、環境工程研究所黨委書記付照根、政治部主任李冀湘等人。大家都希望親眼目睹“神舟3號”飛船經受力學環境考驗的風采。

就在這時,飛船正式開始向振動台靠攏。大型振動台,是航天城最現代化的設備之一,它擔負著檢測飛船能否經受住環境振動考驗的重任,其推力之大,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

此次參與試驗的大型振動台由兩個同步振動的振動台組成,其技術含量之高,調試難度之大,在中國航天史上又寫下了新的一頁。

為了保證飛船順利地轉運,二室副主任魏仁海、振動工程組組長羅克等人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磋商,確定了最佳的運輸方案。

“飛船已到達振動台的垂直方向。”指揮員有條不紊地通報飛船在各個時刻的狀態,現場全體參試的技術人員都站到了振動台前。

在年逾花甲的技術顧問白鬆波等人的指揮下,指令不斷下達。

“前方距離準確!”“後方距離準確!”“左方距離準確!”“右方距離準確!”四個方麵傳來了相同的回答。

“降落!”對接成功。數秒以後,飛船平穩地落到了振動平台之上。

在振動測試大廳內裏的各位首長、專家、技術人員都在全神關注實驗的進行。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大廳裏始終彌漫著一種緊張有序的氣氛。副所長向樹紅在簡短的動員報告之後,開始協調大廳裏的各項工作。

此次振動試驗將按照X項、Y項與Z項的順序進行。在振動試驗之前,還有幾個不可或缺的步驟。具體包括:

第一步:測量組參試人員連線。

第二步:測試導通。

第三步即當天正式的試驗內容:X向測試。

第一輪測試按照低量級、驗收級、鑒定級的順序進行。第二輪進行第二次低量級試驗。該方向測試結束後,工作集中在飛船與測量終端之間的轉接櫃處,即噪聲試驗係統的接線束與振動試驗係統的接線束的切換處。

在進行上一次的噪聲試驗時,振動試驗係統的接線束被拔掉,此時進行振動試驗,必須把接線束重新連接到轉接櫃上,使之與測量終端係統連接暢通。

所有參試人員兩人一組,張俊剛與華子,燕子與小夏是一崗,韓曉健與柳琳是二崗,負責檢查。每組人員中,一人讀號,一人接插。不到一個小時,加速度信號線與應變線已經全部連接完畢。

韓曉健隨即拿起試驗記錄本,與柳琳一起開始複查工作。又是一遍嚴格細致的檢查。

在反複核對,確認無誤之後,韓、柳兩人在試驗記錄卡上鄭重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負責本次試驗數據采集操作係統的沈鳳霞,是大家公認的技術高、業務精、為人正直的一線女將。她從哈工大一畢業,就踏進了航天城。在所有的參試人員中,她家離工作單位最遠,但從不見她遲到早退。

沈鳳霞常常帶病堅持工作,片刻不離工作崗位。從著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的反物質力學試驗到“神舟1號”、“神舟2號”飛船的大型力學試驗,沈鳳霞都擔任重要角色,這次試驗也不例外。

當飛船上的傳感器信號線與終端係統完成連接,沈鳳霞設置數據采集係統各種參數的工作也全部結束了。

“靈敏度檢查設置無誤。”“采樣率參數設置無誤。”“電壓參數設置無誤。”二崗的韓曉健在複查完畢之後,向試驗總指揮向副所長彙報。

“準備開始試驗。”總指揮下達命令。

各係統進入全麵試驗階段。

“啟振。”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來了。振動台上的飛船進入高低頻震動狀態。

5赫茲……

10赫茲……

50赫茲……

100赫茲。

低量級試驗振動結束!

力學環境振動試驗雖然僅一分鍾,所在有場的人卻都像經曆了整整一個世紀。振動停止了很長時間,還是沒人隨意說話、走動或微微鬆懈,大家提到嗓子眼的心,久久無法放回去。

數據采集係統前麵,飛船設計師們正緊張地盯著屏幕上的數據分析曲線,每個人心裏都存在一絲不安:數據曲線是否正常?經過對數據的精密分析,設計師們得出結論:

返回艙數據曲線正常。

推進艙、軌道艙數據正常。

直至所有曲線檢測完畢,大家才微微鬆了口氣。

指揮員下令:

繼續進行驗收級試驗。

經過一天奮戰,“正弦驗收級試驗”結束。第二天,“正弦第二次低量級試驗”完成。整整3天,X向所有量級的試驗勝利結束。

當Y向各量級試驗、Z向各量級試驗全部完成時,全體參試人員已連續工作半個月。

對業已連續戰鬥了半個多月卻沒有絲毫休整機會的參試人員來說,接踵而來的飛船噪聲試驗無異於一場挑戰他們意誌、毅力與耐心的嚴酷考驗。

振動噪聲試驗完成以後轉噪聲試驗,首先遇到的就是飛船從振動試驗台轉到混響室的問題,各種問題必須要考慮周全,不得有任何的馬虎和粗心大意。以張俊剛為首的噪聲試驗工程組的壓力很大。

張俊剛他們在反複考察了混響室和振動台大廳的位置布局並測量了大致的路線以後,商量出一致的運輸方案:將飛船從振動台上吊下以後,用氣墊運輸車將飛船直接推進混響室。他們分別把氣墊車的輪子牢牢固定在混響室的四麵牆壁上。這樣,任你噪聲八麵來,我飛船巋然不動。

聲傳感器的安裝和連線也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工程。它往往是在飛船3個艙段總裝完成後,噪聲試驗開始前極短時間內通過高空作業完成。安裝傳感器要求具有高超的技術、靈敏的反應力和超人的膽識。

組裏的幾位女同誌,已在高高升起的升降車上,熟練地操作儀器。她們早已忘記自己第一次登上懸於半空的升降車時那種頭暈、惡心的恐怖感受,對手頭的任務應付自如。組長張俊剛更是與他的搭檔一起,在高空連續作業的情況下順利地完成了接線任務。

第三天16時30分,飛船動力學試驗圓滿結束。整個試驗室沸騰了,半個多月的辛勤工作,終於順利完成了預定任務。

中國的“神舟3號”也要準備去發射場完成自己的任務了。武警戰士護送神舟部件

2001年9月的一天,酒泉衛星發射基地迎來了一批客人。這是一支由上海航天局的科研人員和武警戰士組成的護送隊伍,護送的“寶物”是我國“神舟3號”的推進艙。他們從繁華的都市到無垠的大漠,曆經艱辛,終於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見到來迎接的基地工作人員,這些護送人員一時激動得不知說什麼好,雙方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完成任務的心情一下子輕鬆多了。

3天前,武警上海總隊某部接到上級通知,要求出動武警,護送中國“神舟3號”飛船的一個重要部件到酒泉發射基地。接到任務,武警上海總隊某部立即作出部署,成立了由某營副大隊長李希科為首的護送隊,準備與上海航天局科研人員一起到基地。

擔負押運任務,規格高,保密性極強,對外嚴格保密,甚至對自己的家人也不例外。押運隊啟程前,士官張建國的女友到了部隊,中隊幹部打算找人替換他。

而張建國考慮到,自己是這次押運人員中的骨幹,人員名單已報上級機關,不能再調換。於是,他不得不向女友撒謊,說部隊準備調防,自己被安排去做準備工作,第二天硬是把女友“趕”回家了。

經過充分準備,6名全副武裝的戰士和上海航天局的科研人員一起,踏上西去的專列。

全副武裝押運有特殊的紀律,戰士們吃喝拉撒隻能在狹小的車廂裏,生活很不方便。押運旅途漫長,水自然成了最寶貴的東西。洗臉刷牙全免了,飲水也是省了再省。

就餐時,大家將硬硬的麵包一口一口啃完,也舍不得喝一口水。官兵們的鼻孔、口腔幹得直冒火,嘴唇上的裂縫滲出了血水,可擺在大家麵前的隻有一壺水,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喝第一口。

李希科副大隊長看著大家,拿起水壺,放到自己嘴邊喝了一點,然後傳給戰士們。大家學著副大隊長的樣子,把水壺放到嘴邊“吻”一下,可是一圈轉下來,水壺裏的水還是滿滿的,誰也不舍得多喝一口。

專列漸漸走入山區,行程也慢了下來。特別是專列繞過一道道山梁時,慢得如同行路。這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武警戰士們聽到從專列車頂上傳來一陣“轟隆轟隆”的聲音,大家一時不知道怎麼回事,班長張慶良憑著幾次押運經驗,知道這是一夥專“吃”鐵路的不法分子在試探情況。

試探過後,大概感覺沒什麼危險,一個歹徒從一塊大岩石後麵竄出,他手裏攥著一根1米多長、碗口粗的鐵棍,躍上保溫罐前麵的車廂連接處,猛擊車門。

哨兵吳傑、邢小平迅速用對講機向指揮部報告情況,考慮對策。當時情況緊急,喊話無濟於事。開槍警告,又有障礙物擋住了視線,根本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