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2月,總公司召開領導幹部會議,製定“主攻京津,決戰衡水,全麵實現16項重點工程目標,打好收尾配套”會戰安排,提出“四比一創”競賽要求。確立了兩手抓方針,要變壓力為動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主動出擊、迎難而上,創造條件,組織會戰。
工程技術人員為早日拿到圖紙,他們穿梭於京津之間,有時為給設計部門提供現場資料,親自到現場勘察。
負責拆遷的人員主動找地方政府、村委會、搬遷戶宣傳重點工程的意義,取得對方的理解和支持。
物資部門廣泛開辟貨源,千方百計保證供應。財務部門也在積極籌措資金。
在路局領導幫助和建設、設計單位的支持配合下,各項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
1993年4月,位於蓮花池西路以北,西三環中路以西的嶽家樓特大橋,跨海澱、豐台兩區,為西長線下行線上的第一座單線特大橋開工。
總公司調遣天津鐵路工程公司三隊來京施工。公司副經理、嶽家樓工程項目經理部經理張秉堂卻早就已經開始規劃“創優”目標。後來,京九鐵路引入天津樞紐工程確定,三隊不得不回師天津。
1993年9月,石家莊鐵路工程公司七隊由廣寧路開進嶽家樓特大橋,320人的施工隊由此擔負起西長線上嶽家樓、豐台路、青塔3座特大橋,永定路、係杆拱兩座連續梁和兩個框構橋的工程任務。
大家為了特大橋,施工現場成立了質量攻關小組,製定了“創國優,奪魯班獎”的規劃,建立了隊領導、班組、部門“三位一體”的分工把關網絡體係。
為了特大橋,幹部職工解放思想,大膽革新,充分發揮職工的集體智慧和力量。
1995年春節過後,一直到“9·28”專列開進主站區,隻有3個晚上沒有加班,平均每天工作都在15個小時左右。幹部職工眼睛熬紅了,嗓子喊啞了,胡子長了,衣服髒了,但他們全然不顧。
總公司要求40天完成綁紮125噸鋼筋、灌注610立方米混凝土的萬壽路框構橋,他們用37天就完成了。
1995年8月,4座特大橋仿佛一條條長龍騰躍在西長線上。
1995年7月24日,北京市委書記尉健行、鐵道部部長韓杼濱等領導視察北京西站,慰問廣大建設者。
尉健行一再表示:
北京市、鐵道部要共同努力,確保北京西站年底順利開通。
韓杼濱表示:
“十一”前專列一定要進站區。
9月1日,北京鐵路局局長王純善主持召開局長辦公會議,專題研究北京西站工程,會議決定要千方百計實現西站總指揮部提出的年底開通的總目標,並分為兩個階段實施:一是“十一”前專列開進主站區,二是年底開通,形成30對列車能力。
9月9日,西站總指揮部又提出西長線貫通時間提前到9月28日15時前。北京鐵路總公司再次發出誓言:
就是豁出命去,也不能讓總指揮部提出的工期目標在我們這裏落空!
9月4日上午,就確保“十一”專列開進主站區和年底開通,總公司召開黨政聯席會議,在統一思想基礎上,采取調整部署,現場辦公、分配向西站一線傾斜等一係列措施,並及時向參戰單位進行通報。
9月5日,總經理劉硯琨、黨委書記趙玉清率領指揮組成員徒步平推檢查西長線工程,從長陽鋪架基地出發,用一天時間沿西長線徒步到萬壽路,查看施工情況,並到石家莊工程公司工地現場辦公。
9月6日,指揮組領導冒雨檢查客運車場至萬壽路段工程,到北京鐵建公司工地現場辦公。
9月7日,指揮組領導冒雨檢查北京西站保開通房建工程,到北京房建公司工地現場辦公。
……
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北京鐵路總公司的5000名建設者,用自己的降龍絕技,把西長線這條“銀龍”降伏在京西大地上,並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建設西客站供熱廠工程
1992年底,接受了北京西站供熱廠工程的消息在中建一局傳開後,全局上下興奮而忙碌起來。
中建一局從1973年起就投身北京建設,他們為首都奉獻出兩個國家魯班獎、一個亞運會工程特別魯班獎、16個市級優質獎、13個中建總公司金銀獎工程。
由他們施工的中國國際展覽中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分別被評為北京80年代十大建築的第二名和第九名。
隨後,他們又將中國國際貿易中心聳立在北京東長安街的延長線上,成為北京市的一個新景觀,廣受海內外建築同行的讚譽。
接受北京西站供熱廠工程後,中建一局在豐台路60號的局長辦公室金德鈞的電話頃刻間響個不停。分布在京城的各下發單位及遠在外地的公司、經理部紛紛打來電話,表達他們承接北京西站供熱廠工程的迫切願望。
局領導心裏清楚:大家看重的是西站供熱廠是中建一局參加會戰的代表作,珍惜的是為新中國首都建設的第三個裏程碑奉獻的機會。
局長辦公會做出決定:由一名副局長分工主抓西站供熱廠工程。
局領導根據供熱廠工程的具體情況,經過仔細慎重的考慮研究,確定了這個工程施工總戰略的指導思想:
樹立西站建設一盤棋的思想,服從大局需要。困難再大,也必須如期完成,決不能讓西站的第一班列車在我們手中誤點。
西站供熱廠工程是一場硬仗、一場惡仗,必須做好超前的準備工作。
西站供熱廠工程困難大、工期緊,但標準不能降低,必須拿到市優。要在供熱廠工程中打出中建一局的鐵軍雄風。
為此,局裏抽調管理經驗豐富、業務能力強的管理人員及技術骨幹組成局供熱工程經理部,進駐西站供熱廠工程現場,擔負起對參加施工單位的領導、組織、管理和協調的職能。
局領導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將西站供熱廠工程交由在工業建築方麵經驗豐富、業績突出的中建一局二公司和中建一局安裝公司進行施工,兩個公司分別抽調精兵強將組成項目經理部。
1993年元旦,中建一局北京西站供熱廠工程的施工組織構架基本完成。
當時,多個工號同時開工、交叉作業,使得本來就比較狹小的施工現場變得更為擁擠。
現場中,設備及各種材料之間互相爭地,有些建築材料隻能遠處存放,現用現進。
人與材料也在爭地,高峰期施工人員多達1500多人,而現場去掉工程、材料及豎向道路占地,隻能安排下容納300人的臨時建築。
而且,原來安排在後麵形式的工程與推後的工程同步開工,擠占了安設卷揚機、塔吊等重要設備的位置,也因此增加了施工的難度與勞動強度。
地下工程與地上工程同時開工,地下管網、熱力地溝、廠區排水溝等的開挖,時常要阻斷廠區的豎向道路。調度不好,就會影響材料進場,影響施工進度。
1993年5月26日,推土機轟鳴著開進了蓮花西側這5公頃土地。
局經理部和二公司經理部沒有地方辦公,就在拆遷時留下的兩間民房裏擺上幾張辦公桌開始辦公。
工地沒來得及封閉,工人們白天在現場勞作,夜晚就輪班留下來看守工地。
現場一帶原本衛生條件就差,這裏入夜蚊蟲橫飛,叮得看守現場的職工臉上、手上都紅一塊腫一塊的。但他們仍然堅守崗位。
1993年6月15日上午8時18分,西站供熱廠建設工程正式開工。
7月6日,主抓西站供熱廠工程的中建一局副局長王兆持來到工地現場辦公,他對局經理部及兩個公司項目經理部的負責人說:“西站在北京的位置真正是一號工程,超乙烯工程,相當於打亞運會工程。安裝公司、二公司必須把西站供熱廠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局及兩個公司都沒有退路。現場要大幹,必須打響第一炮。”